缺乏权威认证机构
从整体上看,我国人才测评管理体制基本沿用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运行规律,种种弊端暴露无疑。
目前测评工具的研发准入门槛低,各种测评软件充斥市场。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价格不一而足。部分人编制工具时缺乏理论依据,程序不够规范,以至于市场上充斥了很多信度、效率不高的测评工具。这种商业化的结果,首先会对使用者产生一定的误导,损害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其次,也影响了行业整体声誉。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还缺少评价测评工具质量的权威性认证机构。
因此,尽快确立“行业标准”,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人才测评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游戏规则不明确
这一现象与我国测评业的垄断体制有直接关系,由此导致很多的问题。政府测评机构利用各自所依赖的行政职权,进行无限量的放大,形成恶性竞争,造成市场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
机构注册的审批、从业人员资格和执业资格等无章可循,管理严重滞后于市场的发展,而对垄断性的测评机构却缺乏监督机制。
社会上形成许多滥用、误用测评工具的现象。这一方面源于民众缺乏测评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借测评招摇撞骗的现象。而对此,却没有相关的处罚条例可依。
专业人才难寻觅
测评人员的素质现状也不能令人满意。现代人才测评是集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行为科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跨学科体系,它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尤其是具备心理测量相关学科知识。
而目前国内的人才测评从业人员中,有一些是学者或研究人员兼做人才测评,而有一些则是长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转做人事测评,前者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式不敏感,而后者则缺少系统的心理测量学专业知识。
目前各类测评机构的工作人员多为门外汉,疏于专业理论和业务技术。更重要的是,现在高校还没有测评专业,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还是一个空白。心理学专业虽然比较接近,但每年的毕业生全国不超过几百人,其中绝大部分从事了教学和心理咨询等工作。
意识到这方面的人才缺乏,华师大的读研阶段已设置心理测量学专业,不过上海每年的硕士、博士加起来还不超过10人,但毕业的还不一定能胜任工作,所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已迫在眉睫。
至于培训,有些公司虽然推出心理测评师的培训,但还是停留在浅层次,有的3天就培训一个测评师,显然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这不仅会导致误诊害人,也给人才测评的信誉度蒙受了负面影响。
测量工具没处找
以标准化的心理测试为例,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修订国外的优秀测验量表,出现一批如瑞文推理测验为代表的智力测验和16PF为代表的个性测验。
上世纪90年代,一部分学者开始编制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本土化测验。但就目前拥有的测验数量和质量来说,与美国众多测验出版机构推出的测验量表相比,可谓少之又少,与社会需求相比差距更大。
而且无论中小型的测评项目,还是大规模的测评,都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测评效率极其低下,质量也得不到保证,难以满足节奏快、高速度现代化社会对人才测评的个性化需求。
测评系统少本土化
我国国情与国外不同,不能完全沿用国外原版的测评系统,否则就会导致测评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一家在沪的法国超市运用国外测评系统选拔高层领导,结果两年下来证明其根本是个失败,因此国外系统的本土化是各大公司面临的难题。
不过,上世纪90年代,已有公司着手本土系统的开发,现在其研发出的软件已得到了不少大公司的认可,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