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人才战略造出多个国内首创

发布时间:2017-06-20 编辑:1011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民生工程,除了引进领军型人才外,还需要大批骨干人才。据测算,到2015年,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就需要填补4.3万名人才。去年厦门推出的“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针对软件与信息服务人才。厦门将采用引进与培养并举方式,为软件产业和其他智慧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随着厦门经济转型升级的日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已逐步成为厦门经济的新增长极。统计资料显示,至2013年底,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820家,几乎占全省半壁江山;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161.9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98.8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78%,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9%。

  加快创新驱动,科技为先导,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厦门也配套出台了“双百计划”、“海纳百川”等人才政策,引进了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科技创新创业核心人才,其中,近80%投身于厦门相关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创新,10余个创业团队集中于重点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军人物。实践证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厦门产业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人才带动”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11年,火炬高新区开始实施“人才带动”战略,47名省“百人计划”创新创业人才,63名市“双百计划”创新创业人才,高端人才数量居全市之冠。

  2013年,火炬高新区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10.84亿元,占厦门市的41.28%,70多家企业年产值超亿元,6家年产值超百亿元,光电、计算机及通讯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软件四大主导产业已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产业集群,4条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

  人才集聚 催生百亿产业集群

  福建省八成以上新药在这孵化,全球首支戊肝疫苗在这投产,国内第一个、全球第三个宫颈癌疫苗产业化项目落户于此,国内首支尖锐湿疣疫苗也将在此谱写神话。

  一个个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背后是海沧区搭建生物医药平台,通过人才集聚产生磁场效应,推动更多人才和企业快速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生动诠释。海沧生物医药港2012年启动建设以来,依靠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短短两年内,迅速集聚生物医药企业147家,涌现出艾德生物、加岩高分子材料、奥普拓自控技术等一大批由海归人才创立的高科技企业,2013年完成工业产值103亿元,约占全市一半,全省四分之一。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火炬高新区。火炬高新区依托厦门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厦门软件园孵化基地、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等国家级孵化器,众多人才创办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技术创新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好的优秀高科技企业飞速成长。

  技术突破 带动新兴产业崛起

  “面向产业,依靠市场,突出创业”是近年来厦门人才发展的显著特点。一个杰出的高端人才,往往能突破一项重大技术,带动一个学科,催生一个细分产业。经过几年的培育,厦门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进一步壮大,诞生了一批符合经济转型发展方向、前景好的人才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城市新经济增长点。各行业领军型人才创办企业近200家,以人才创办企业为核心,成立光电、卫星导航等12个产业联盟;与清华、复旦等高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促进高端人才应用成果转化。

  2013年10月,国家第十批创业人才名单公布,黄剑成为其中之一。作为厦门首批“双百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黄剑回国创立赛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率领团队研发出目前国内最尖端的“NAS分布式集群系统”存储设备。去年5月31日,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厦门市信息化局、赛凡信息科技三方在北京共同签署框架协议,确定“中国统计信息云平台暨大数据研究服务基地”将落户厦门,成为福建省首个基于大数据开发应用的全国性云计算平台。

  类似黄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刘祥南与滕达携手创办了美亚柏科,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套电子数据取证勘察箱,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电子数据鉴定实验室,推出了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数据取证产品,电子数据取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创新驱动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近年来,厦门全面推进“国家信息消费城市”创建工作,2013年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智慧城市奖”、“中国智慧城市推进杰出成就奖”、“中国智慧城市杰出贡献奖”。厦门信息消费规模增长迅速,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批国家级动漫基地落户厦门;互联网商务应用发达,在线游戏、图片处理等领域领先全国。

  梅国赠率技术团队开发出的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是人才在智慧城市中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该系统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全新的数字化市民健康管理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使厦门市民健康管理进入“云时代”,目前已推广到全国数十个城市。

  智能手机、可穿戴电子产品等是当前智能产品的热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厦门大学物理系主任蔡伟伟在石墨技术领域拥有多项核心专利,并在产品的运用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民生工程,除了引进领军型人才外,还需要大批骨干人才。据测算,到2015年,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就需要填补4.3万名人才。去年厦门推出的“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针对软件与信息服务人才。厦门将采用引进与培养并举方式,为软件产业和其他智慧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