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7-01 编辑:1035

  一、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意义与困境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人才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尤其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的竞争。这场竞争没有硝烟、没有边界、没有裁判,但竞争的结果却影响到国家的发展与前途。

  近几十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韩国、印度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已经相继将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定位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将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并推出了一系列实施或保障计划,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动。例如,2006年2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创新引领世界》(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Leading the World in Innovation) ,其五项主要内容中有三项涉及人才培养问题:强化数学与科学教育;改革劳动力培训体系;采取相关措施以增强美国吸引和挽留全球最优秀高技能劳动力的能力。

  (二)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困境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创新转型的关键期,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瓶颈性问题。例如,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为 8%,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 40%。又如,我国集成电路芯片主要依赖进口,每年需要花费上千亿美元外汇,甚至在 2009 年和 2010 年,芯片曾连续两年超过原油成为我国外贸进口规模最大的商品。要改变这一局面,实施创新人才驱动发展战略是唯一出路。但是,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数量存在“缺口”。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人力资源总量方面,我国凭借人口众多的优势稳居G20国家第一位,然而更能反映一个国家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却连续5年排在第18位,尤其是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值仅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10。而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位,在 1566 个主要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 1%。

  二是结构存在偏差。目前,我国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领域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而且,在分布层次方面,初、中级创新型人才比例较大,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式创新型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匮乏。

  创新人才培养的“苗圃”是学校教育。尽管造成我国创新人才状况堪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反思教育的原因。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文化因素制约创新教育。科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即为什么古代中国有“四大发明”,科技一直领先于其他文明,但到了现代,就失去了领先优势了呢?对于这个问题,一个主要看法是,中华文明更多体现为悟性文化,强调艺术式联想和直观性洞察,逻辑推理思维能力不足。同时,过于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国人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从而导致过于论资排辈、求同去异、求全责备等现象。同时,东方文化潜移默化中要求学生顺从、听话、乖巧;另类表现通常会受到批评和压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当代创新教育的思维模式和培养机制。

  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不足。例如,欧美国家物理、化学、生物教材与中国同类高中教材相比,60% 以上的内容不同。相对而言,国际课程实验学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而我国课程更重视教授科学知识。

  以课程中的科学实验为例,国际文凭课程高水平要求60小时的实验时间,而低水平则要求40小时,分别占总课时的35%和40%。我国同类教材中实验约占总课时的10% 至 17%。而且,在实验课内容方面也有差距。以物理学科为例,美国高中主流物理教材《科学发现者:物理原理与问题》的90个学生实验中,包含66个探究性实验。而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15个推荐实验中只有 2 个探究性实验。

  二、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战略思路和着力点

  客观地说,能不能成为创新人才,尤其是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天赋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先天资质而忽视后天教育的重要作用。创新天赋更像一颗种子,它能不能生根发芽关键在于有没有为它提供合适的生长沃土,而这正是教育的责任。事实上,大量研究和案例表明,对创新人才的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教育既要给学生全面成长的养分,让他们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健全的人格品质,这是奠基性的工作;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质差异,不能采取工业生产流水线的方式,而要用精耕细作的方式来发展学生多样的特长,让每一颗种子都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因此,我国基础教育应当牢牢把握三个着力点。

  (一)面上的创新思维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保护和开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

  每个人与生俱有创造潜能,基础教育在整个创新人才的培养链中,起着重要的开发和奠基作用。当然,在基础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应有所不同。国外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创新能力发展上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而言,从幼儿期到小学三年级,儿童创造力发展最快,所以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的教育要避免让他们陷入过多简单重复的学业训练中,而要为其好奇心和想象力留下足够空间;3-9 年级学生创造力发展速度明显减慢,此阶段的教育应该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多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与独立思考能力;9-11 年级学生的创造力发展速度加快,此阶段的教育应该为其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创造良好的多样发展空间。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应侧重于全面性地打基础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会一定的知识应用。而高中教育应侧重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兴趣选择空间、更好的特长培育平台,使其从多方面来发展创造能力。

  目前来看,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已有不错的基础。以上海为例,上海连续两次获得PISA测试第一名的成绩后,有人认为,PISA 测试成绩好,只是因为上海学生应试能力强。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因为PISA并不注重学生学了哪些书本知识,而是重在考查学生具有怎样的思维过程、学习策略和方法,是不是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这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