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可谓日新月异,企业在残酷的商战中,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人才,特别是掌握着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人才,逐渐成为商战中争夺的焦点,谁拥有了这类人才,谁就等于拥有了安身立命之本,谁拥有的人才更多,谁就更能领跑于行业之巅,而立于不败之地。
既然人才如此重要,那么,愚以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我们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创先争优”活动中,首要任务当是要牢牢抓住“人才”这条主线,以便最大限度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企业内部“创先争优”之势能盛行,让企业焕发出欣欣向荣之蓬勃生机。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以上这些,或者说,在我们“创先争优”活动中,该如何使用人才战略呢?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的基层党员,我以自己十多年的工作经历,结合目前的形势,认为企业、支部和党员干部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努力:
一、精耕细作,缔造企业文化,孕育和凝聚优秀人才
东坡夫子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从此话我至少看到了两重意思,一是如画的江山,孕育出了“多少豪杰”,二是众多的豪杰,也就使得“江山”如此多娇,竟美丽如画。当然,还能有其他更多的理解,如豪杰终究不比江山老,“一时”的豪杰虽显赫,可毕竟“流水青山送六朝”,抑或“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言归正传,在此引用东坡夫子的这句话,只是为了更好地牵出企业文化与人才关系的话题。企业文化(或企业)就好比诗中的“江山”,而人才,则是诗中所指的“豪杰”。“江山”美不美,“豪杰”多不多,是此话题中互成因果关系的两个方面。我认为,在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创先争优”活动中,这互成因果的两方面需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
在谈“两手抓”之前,我想先谈谈“精耕细作”一词。精耕细作原本是农业生产中所用的词汇,指在种植农作物时花较大的精力去耕耘与培育,我之所以将其与企业文化联起来,是受了美国管理大师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的启发。他认为,目前许多企业管理者之错,错在于将公司当成了一台机器,哪里出了问题,就去修哪里,或者是更换零件。他指出企业领导者应该学会将组织视为一种农产品,而非机器,它不是死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也有它的生命周期,由许多会成长的人组合而成。领导者,不可能去“修理”人,而只能慢慢地“培养”他们。所以,只有农夫式的领导才有可能缔造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靠积累与沉淀,要靠教练式的指挥官,带领全体干部员工日复一日地去“培育”的,因此,我将缔造企业文化称之为“精耕细作”,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企业文化之于人才,又有多重要呢?我只举一个例子:一潭死水,就算丢进一块金子,也泛不起几丝涟漪,而一片茶叶进入一杯沸腾的水,即刻间就融入了其中。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一个沸腾的集体,对于人才的接纳与包容度,和一个死寂的集体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企业文化对于人而言,无论是不是人才,都可以理解为低层次的行业规范,或高层次的共同信仰与价值体系。它将引领企业和我们朝什么方向走、怎样走、走多远。它看不见、摸不着、有影无形、有音无声、有道无痕,却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它买不到、带不走、拆不开、偷不去,却只要你置身其中,就自然或不自然地开始了享受它并继续缔造它。不同的环境塑造不同的灵魂,不同的企业文化,造就不一样的“人才”与“豪杰”,这就是企业文化对于人才的重要所在!
至于如何缔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甚至,对于相同的情况,不防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抓到老鼠的猫,我们不妨都称之为好猫。不过,无论怎样缔造,终究都是有个底线和原则的,那就是为天下苍生着想、为广大民众谋福。如国内号称地产界黄埔军校的万科公司,因秉承了象征“仁爱”的“木”文化(木曰曲直,形实,可固土,生机兴发,柔和舒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阳光之下无阴影”,誓要将万科向客户、员工、媒体、社会公开,以得到监督和鞭策,这充分体现了其“为普通老百姓造房子,让低收者有尊严地活着”的社会责任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其企业文化的精髓部分。当然我们更愿意前赴后继的万科人,能真正在这一文化的熏陶下,走得更远些。
二、伯乐相马,掌握识才之道,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
既然人才是企业中最能动的因素,是决定企业事业成败最关键的因子,那对于企业人才的挖掘与发现,古人已有诗为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如何进行人才资源的开发,或者说发现人才之道,又该如何呢?愚以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眼中有才。唐代的李林甫曾在747年主持科举考试的过程中,创造了无一人被录取的记录,事后,他还曾向唐玄宗表示“祝贺”,说什么“野无遗贤”,成为历史奇闻。而就在那一年,被后人称之为“诗圣”的杜甫,在屡试不中的情况下,又一次惨遭淘汰。其实,无论是什么朝代,什么地方,都不能绝对地讲没有人才,关键是你想不想去发现人才,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这个百花争艳的时代,正所谓七十二行,行行有状元!这便要求我们每一个支部,每一个党员,都要深入基层,去挖掘、去发现各类优秀的人才,为企业的建设、为国家的富强、为民族的振兴添砖加瓦。
2、慧眼识才。这一点是针对管理者提出的,并且还要求管理者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与能力。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刘邵曾说:“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和氏璧”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可听说当时卞和将此璞玉献给厉王时,厉王不以为玉,反而断其右足;后卞和又将其献给武王,武王仍不识,命断其左足;直到文王继位,“和氏璧”才成了宝贝,这就是“慧眼识才”的差别所在。由此看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企业“创先争优”的活动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文王这样的具有慧眼识才本领的领跑人,还有具有海纳百川之胸襟、敢于接受毛遂自荐的管理者。
3、创造囊状环境。毛遂自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当时毛遂自荐时所讲的一段话可能知道的人不太多。他说:“智士处世,如锥在囊中,其颖立见。”在此,我们要抓住“囊”字这一关键因子,他之所以不说“锥在箱中”或“锥在瓮中”,表达的是囊状环境对于“智士”的重要性。若环境是箱或是瓮,智士恐怕也要成为“笼中困兽”或“瓮中之鳖”的。就企业而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要想从来来去去的一线员工中发现优秀人才,的确不太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愚以为应该多设些意见箱,放在员工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让员工们随时对生产经营、技术改进、质量提高等诸多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优秀的建议重奖,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这样,智士能人,从进厂的第一天开始,就进入了我们的“囊状环境”,待其正式上岗之日,也许就是其“锋芒毕露”之时。
4、重视“共生效应”。《战国策》中记载了一段淳于髡与齐宣王的故事:齐宣王有一天想让淳于髡给他举荐几位人才,淳于髡马上就说出了7个,宣王惊讶:“人才难觅,贤士难求,你怎么一口气就说出了7位这么多?”淳曰: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才有如名贵之中草药,平地难觅,而在深山老林之中,往往可以车载而归。并说:我淳于髡还算个贤士吧,让我选才,有如河边汲水、火石取火一样简单。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淳先生好像不太谦虚,可道理却是那个道理。这好比大公司的技术人员转到小厂工作,小厂方想让他再推荐几个这方面的人才,他往往能轻易就说出几个以前同事的名字来。
三、适才而用,选择用才之机,尊重和信任优秀人才
发现人才是重要的,因为这是使用人才的基础,但发现人才是为使用人才服务的,使用人才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我们“创先争优”活动的过程中,当我们发现了人才,或培育了人才后,万里长征才走完第一步。用人要会用,要用好,使其才能发挥到极致。这就是用人之道。
1、用人必先知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常常用这么一个标准:无才无德是废品,无才有德是次品,有才有德是精品,有才无德是毒品。这说明,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光看其才干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保证我们所选拔的“人才”真正适合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真正适合于我们企业的生产经营呢?在此我们不妨用诸葛亮先生在其《心书》中所说的7条如何知人之途径: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其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其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其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其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其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的这些观点虽然提出已近两千年,但在今天看来也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想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以拓宽知人的思路。
2、用人重在时机。这里所说时机,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要正当年,二是事要正当时。人的智力、能力和体力都基本遵循一个抛物线状的发展规律,年龄太小的黄牙小儿,无论阅力还是经历都较浅薄,自是难当大任,纵是有仲允这样的天才儿童,最终也终究是难成气候。而垂暮之老人,却只能在记忆模糊的深处“忆往夕峥嵘岁月稠”了。所以,用人就不能贻误时机,要在一个人才华横溢之际、精力旺盛之时委以重任,以充分发挥其才能,实现人尽其才,反之,则有可能埋没人才、荒废人才。时至今日,我们一些单位仍旧在论资排辈,使用人才不是看能力,而是需要熬年头,这种状况不尽早改观,不知还要贻误多少人才!
3、适才而用。有这么一首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此诗以马、牛、车、舟为喻,道明了量才使用的道理,只有人事相宜,才能人尽其用。现代化企业之中,需要的人才是各式各样的,我们在发现、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注意适才而用和重其所长。再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我的生活经验使我深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我们在使用人才时,重要的是用其所长,不要眼睛老盯着人家的过去或缺点不放,而将其超乎常人的特长也一并抹杀于襁褓之中。
4、信任与尊重人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中国的古训,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以及党组织的“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不妨也借以用之,因为建立信任,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当然,在信任的基础上,对人才的尊重也是极其重要的,而尊重的前提,则是我们自己不嫉贤妒能。有这么一个故事:楚汉相争,刘邦得胜。欣喜之余,邦问众臣:“吾之所以有天下者何?”听了几位大臣的回答,他都认为不在点子上,便言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和;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道理很深刻,也很浅显!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各行各业的人才,有如雨后之春笋,此起彼伏,又有如天上之繁星,熠熠生辉。可是,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对于人才的需求与竞争,似乎一点也不比原来少,反而总觉得缺口是越来越大。在如此形势下,在“创先争优”的主旋律中,孰是孰非,我们分得清楚,孰轻孰重,我们也应该看得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政党,是一个优秀的政党,在又好又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要团结那些能彪炳千秋的优秀人才,那么,在“创先争优”人过程中,我们就要努力把人才挖掘出来,并把人才的才能调动出来,因为,这些,正是我们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石!
《如何在企业创先争优活动中使用人才战略》相关文章:
10.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