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继任管理中的误区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2 编辑:1035

  人才继任管理中的5大误区

  中国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人”的重要性,随着“打江山”一代领导人逐渐走下管理管理岗位,人才继任计划也越来越被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近三年,智鼎咨询就继任人才开发管理访谈了上百名中高层管理者,进而发现企业在继任人才的开发和管理上存在着许多误区,其中有五大误区最为常见。

  误区一:聚焦单一职位序列,或者单一层级。

  聚焦在单一职位或序列:比如某家银行企业,每年会针对该企业销售/市场人员定制很多课程,并请第三方机构来评估这些人,企业会给选拔出的佼佼者大量的机会到各地分支机构去承担一定经营任务。但由于只聚焦于销售/市场,几年之后,这家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运营和技术支持类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把“继任计划”聚焦在单一层级:更为常见的是,企业仅针对中层管理者进行继任人才的能力素质评估和开发。从实际调研来看,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企业各级人才自我发展的意愿都不强烈,因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公开选拔的机会就这么一次,数量非常有限。这家公司每选拔一次人才,员工的积极性就被打击一次。

  以上两种其实更像是“替代人才计划”而非“继任人才管理”,对企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简单地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填空的人才计划无法应对组织的战略性人才需求。一旦外部环境巨变,企业则必须从战略和组织架构上做出应对,职位的核心价值也会发生改变,“坑”反而会越填越多。怎么解决呢?

  区别于聚焦在个别核心职位或人才的替代计划,“人才池”系统应该最大限度地囊括企业中各类别、各层次的高潜力人才。人才“入池”的评估标准应重点放在通用的胜任素质和潜能的评估上,这些评估标准应来源于代表企业文化的全员核心胜任素质。人才的年龄、经验等方面的要求应该适度放开,允许企业中各层级、各年龄段的人员都有进入其中的机会。

  “人才池”的规模和范围应该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匹配,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前人才开发的承受能力,毕竟开发人才是需要成本的。通过长期实践,我们发现影响“人才池”规模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中高层管理者的人数、可用时间与可指导范围

  >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人才结构

  >工作项目和轮岗锻炼机会多寡

  误区二:无法准确识别出真正的高潜力人才。

  这个误区普遍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简单化评价:在某国企下属的某省公司里,在当年为响应集团总部人才开发的号召,定了一个“管理培训生100”的计划,拟从全省公司中选出100名青年人才进入到之前的人才池中,为未来企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矗在选用评价工具的时候,该企业仅仅选用了无领导小组讨论和一项个性问卷来评估这些人才。这种测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识别出人才特点,但更多的是会造成不适应这种开放式团队讨论的“专才”会因此流失掉。

  标准不明确:在某国企做人才评估时,过分依赖第三方测评,而自己却面有明确的目标。但一个企业连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都无法勾勒出来,如何让咨询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选拔与评价呢?

  同样,有很多企业在实施继任人才管理的时候,在选人入库之初就遇到了困难。各级管理者不愿意“放人””入库,因为入库后经常要参加各类人才发展的活动,会影响各级管理者的工作安排,毕竟选出来的都是好苗子和骨干。而这个时候如果有明确的入库标准,只要符合标准的人员均需要接受潜力评估,那么继任人才管理就成为了一种组织机制,而非个人行为了。

  一个好的评估系统应该是建立在企业不同职位序列和职位层级上的多个“业绩潜力”,企业应该做好人才管理中的基础数据工作,才能高效地应用好这个评估系统。

  误区三:继任人才开发管理方案缺乏针对性。

  “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开发”在很多的企业中往往成了一句口号。我们常见的现象是这样的:

  一个课堂打天下:在企业中,将继任人才开发理解为“上好一堂领导力课”的不在少数。很多企业的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者也会把培训当作是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往往不惜重金去聘请知名教授、专家来授课。实际上,不同的人才其短板和优势都是不同的,他们更需要的是针对性的开发。和一些继任人才沟通参加培训课后的感受,他们多数会觉得“有所得”,但“持续不了多久”。

  仅看关键时刻的表现:这个问题似乎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更突出一些,自古就有“一白遮千丑”的说法。在继任人才开发管理过程中,很多领导者迫于市瞅业务的压力,把目光全部放在了最终业绩突出的人才上面,但对于那些肯花功夫在企业长远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方面的人才来说,其工作在当下是不太能看出明显成果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该从未来继任职位的核心价值和关键胜任力出发,搭建“胜任-开发”人才发展体系。

  一个好的人才培养发展体系应该至少遵循两个基本要素:1)多方法和多层次结构;2)目标明确并有针对性。那么,企业有必要在实施继任计划之初,就将各管理层级、不同职位的胜任力体系建立起来,并设计一个基于胜任力体系的开发模块矩阵,让人才发展的工作“有据可循、有的放矢”。

  误区四:相关培训流于形式,参与人不能重视

  在一些企业中,很多继任人才在为期一年或者更长时期的开发过程中慢慢地就会觉得企业给设计的“优才计划”流于形式。每次的培养形式就那么几种,这就导致了参与者很难对这项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在未来继任目标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我们经常会碰到:

  继任人才并不清楚自己有哪些选择:很多人才开发管理计划设定的周期很短,或者缺乏长远的计划和安排,而且经常是阶段性的“走一步看一步”。继任人才有的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选择,以为就是要听听课,或者是某人一时间拿到了太多的选择,以为什么都要马上掌握。

  学习计划缺乏吸引力:这应该是调查企业中,人才开发工作流产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很多继任人才本身也是企业中的骨干,承担了组织中最核心或最繁重的工作,如果一项行动计划中没有引入吸引他参与的内容和人,那么最终这些行动计划只会是纸上谈兵。

  中高层管理层没有积极参与:回顾失败案例,我们发现无一例外不是因为管理层对人才开发管理的行动计划不够重视,或者参与不够,最终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这项工作始终是一个组织最具战略前沿的事情,如果企业决策者们不站出来引导大家去行动,那么单靠人力资源和外部专家之力很难保证能达成最终结果。

  后期跟进和强化不够:很多计划在实施前期非常的顺畅并且也能初见成效,但越到后期,行动计划越少、对人才培养开发的跟进也越少,以至于我们的继任人才只能在后期野蛮生长。

  只有将继任计划列入企业战略性工作计划中,并引入更有创意的人才开发办法和措施,才能有效保证继任计划的实施。

  柳传志曾说:“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人才活水滚滚来,人才开发的工作就必须放到企业战略的金字塔尖来看待。

  误区五:继任人才计划不是从管理层发起的。

  这个现象在当前国内企业中最为常见。因为职能和专业的关系,许多企业的继任人才开发计划的发起方仅仅是人力资源部,这对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的推动力实在是一个挑战。

  以某银行部门总经理的继任计划来看,涉及到四大事业总部、十三个业务条线和六个职能条线,而且这些继任者本身就是企业内的高级经理人,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如果单由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来推动,其跨度和难度是可想而知。一个设计严密的人才开发计划通常会被以下的因素影响:

  巨大的日常工作压力

  继任者的直管领导并不清楚自己在开发计划中应扮演的角色

  导师指导的匮乏

  各业务单元对计划的认识不一致

  人才开发资源匹配不对或不足等

  影响一个继任计划的因素很多,但是往往最根本的因素是各级负责人是否参与并主导这个计划。对于任何一家希望成为百年老店的企业来说,最高决策层的推动力是这项具有全局战略性工作的核心驱动力。

  回顾改革开放后几十年间,中国企业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野蛮成长。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发现,在这个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企业之间对各类资源争夺日益剧烈,很少有企业保证自己对资源的占有有或则绝对的优势。这时候,企业最有把握能牢牢抓住的资源就只剩下人才。因此,要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企业各级管理层把继任人才的开发和管理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来抓,形成多层次、多结构、多方法的管理体系,才能避免人才开发的误区,使企业人才真如“源头活水,滚滚而来”,对企业发展形成良好的影响力。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