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金市骨”故事告诉我们的人才哲学

发布时间:2017-05-26 编辑:lqy

  在群体体验中抢占先机

  “千金市骨”出自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战国策》:一位自以为是的国君以千金天价收购千里马而不可得,派出的侍臣却用五百金买回来一具据称是“千里马”的尸骨。国君大怒:“我要的是活马,死马尸骨哪里用得着花五百金?”侍臣回答:如果死马的尸骨您都肯重金购买,活马能不跃跃欲试?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国君所要的千里马可能会完美到极致,入不了国君的法眼难免有欺君之嫌;所以人们裹足不前。而侍臣率先兑现的做法让人们心里有了底:无论如何,自己拥有的好马总比死马强许多,所以不惮于一试。

  于是我们看到了两种极致,一种追求完美的极致,就像国君以千金天价收购千里马所形成的心理预期;另一种则是单点突破的极致,如侍臣用五百金卖一具马的尸骨。后者之所以让人动心,就是注重相对群体的体验。

  从企业对“知本”的有效利用来看,相对应群体的体验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创新产品要从消费者的体验出发,另一个是要尊重所用人才或者团队骨干的体验。这两个层次又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都需要将以人为本体现为以对应群体的体验为本,放下苛察、改善体验,成就人才。如果说前者体现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后者体现为积累“知本”的方法,那么两者的结合就是目的与方法的统一。毫无疑问,只要能够在相对应群体的体验中抢占先机,才能产生相应的杠杆作用。

  寻觅人才需“雪中送炭”

  企业开出的引进人才的条件所具有的吸引力,不是引进者自己认为已经优惠到什么程度,而是人才能够体验到的优惠让他们感到贴心,才能让他们动心。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就是如此,该基金的获得者怎样使用基金完全可以自主,不存在层层审批的苛求,更容易体现“千里马”们的意志。显然,以包容为怀,更能体现为“千里马”们提供各尽其能平台的感召作用。

  “千金市骨”的故事是燕昭王即位时一位老臣郭隗讲出来的,当时列国都在广揽人才,都有燕昭王那样“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的表示。郭隗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劝燕昭王不要将招贤停留在口头上,自荐从善待自己做起,以抢占先机,于是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之”。像郭隗这样算不上顶尖人才的老臣都能得到重用,比他更有贤才的自然不成问题。乐毅、邹衍、剧辛等接踵而至,使得昭王在“士争凑燕”中率先完成了人才布局。

  与“千金市骨”相比较,秦缪公以“五羖皮”赎贤才的典故更加脍炙人口。百里奚原是虞国大夫,虞亡后成了晋国的俘虏,在逃亡中又被楚国边民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很有才干,派人用五张黑羊皮把他从楚国人手里赎了回来,像上宾一样将他恭迎到国都。百里奚死里逃生,倍为感奋,殚精竭虑,为秦穆公建立霸业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企业创新中,已经成了打工皇帝的人才身价不菲,以更高的价位挖人墙角未必能够让其动心;但是在人才身处逆境时及时予以支持,足以给他们带来更加强烈地知遇体验。雪中送炭的体验效果远大于锦上添花,更有利于人才潜能的迸发。

  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强调相对应群体的体验,其实就是要换位思考。在“千金市骨”的故事里,打破“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僵局的那位侍臣,那时候只是个负责宫廷内洒扫的角色,并不比国君高明。然而正是他帮了国君的大忙,真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国君的思维惯性与其所具有的强势有关,自以为是识马的高手,如果不走出这种惯性,即使有千里马也很难发挥作用。

  应当承认,体验与“知本”的专业化程度无关,任何创新和人才成长都有一个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由于竞争的存在,人们的诉求已经形成时,以及时雨的面目先声夺人,形成先占优势非常重要。这时候如果追求完美到极致,或者求全责备,至少会比竞争对手慢半拍。形成先占优势时尽管其突出特点有缺陷,也可以在初见成效之后逐步完善。在既定基础上不断地在技术上攻关、提升以及促进人才的不断成长,反而成为引领消费潮流的标志。无论是小米手一波又一波的“饥饿营销”还是苹果iPhone1到iPhone6不断升级,都是如此。

  在产品创新与人才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如意,甚至挫折。在这种情况下经得起被“黑”的质疑,及时给现有人才以鼓励非常重要。正如美国钢铁大王安祖·卡耐基所说:“我在世界各地见到许多大人物,还没有发现任何人——不论他多么伟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工作成绩更佳、更卖力气。”按照卡耐基生前安排,在他的墓碑上也不忘称赞他的基层员工。他为自己撰写的碑文是:“这里躺着的是一个知道怎么样跟他那些比他更聪明的下属相处的人。”

  摆脱当局者迷的思维惯性,学会换位思考,将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巩固滩头阵地,相信任何人都有长处、优点,在“诚于嘉许,宽于称道”中实现多赢。企业做到如此,都有可能起到“千金市骨”的效果。

从“千金市骨”故事告诉我们的人才哲学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