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霸的人才战略

发布时间:2017-07-31 编辑:lqy

  春秋初期,齐桓公在管仲等人的辅佐下,革新政治,变法图强,兴齐国、攘戎敌、救弱邦、继绝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春秋第一霸业。明君贤臣,千古传为佳话。在他们兴齐图霸的治国方略中,实施人才战略、广聚天下人才是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

  一、 率先垂范,营造举国尊贤重才的风气

  《管子》中说: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就是说知道有贤才、善人、能人而不举用,就要失败,所以“备长在乎任贤“(长远大计在于选贤任能)。齐桓公胸怀兴齐图霸的大志,为树立重才任能的形象,笼络天下英才治理齐国,他以身作则,躬身屈己,礼贤下士。尽管桓公和管仲有一箭之仇,但在鲍叔牙举荐管仲有相国之才时,他赶紧派人迎接身为囚犯的管仲回国,并“亲迎至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当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提出“贱不能临贵”、“贫不能使富”、“疏不能间亲”等难题后,他当即任命管仲为上卿,赐给齐国市租一年,并尊立为仲父(事见《管子》)。

  对小臣齐桓公也同样格外尊重,《韩诗外传》中记载了齐桓公五往而见布衣之士的故事:齐桓公见小臣,三往不得见。左右曰:“夫小臣,国之贱臣也,君主往而不得见,可以已也!”桓公曰:“恶!是何言也!吾闻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万乘之君不好仁义,不轻身于布衣之士。纵夫子不欲富贵业,吾不好仁义不可也。”五往而得见也。天下诸侯闻之,为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齐桓公以身作则、礼贤下士的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举国上下形成了尊贤重才的浓厚氛围,以致“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站,齐人不以为侈”(《史记》)。麦丘邑人为桓公祈寿,首先视主君:“金玉是贱,人为宝”、“贤者在傍,谏者得人”(《新序》)。老百姓期待国家重贤得才的殷切之望,溢于言表。

  二、层层举荐,实行人才选拔责任制

  为能及时发现、网罗国内各类人才,将各地有才能的贤人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做到野无遗贤,齐桓公和管仲在齐国建立了层层举荐、逐级选拔责任到人的人才选任机制:治理“五属”的各级官员,齐桓公要他们随时报告本辖区的优秀人才和不良分子。若隐而不报就要受到惩罚。如《国语》中就记载齐桓公在乡长报告政事时郑重宣布:蔽明、蔽贤、下比(包庇无德无才之人)之罪列在五刑之列。同时,在国中推行层层举荐人才的“三选制”。规定各乡乡长要把本乡有才学和武功的人才推荐给政府,称为“乡长所进”,是为第一选;乡长推荐的人经过官府有关部门一段时间的试用考核,优秀者推荐给国君,称为“官长所选”,是为第二选;国君再亲自用一系列治理国家的难题询问,并通过具体的做事办差考察,合格者任命为上卿的助手,称为“公所曾相”,是为第三选。(《中国小通史一一春秋》)。“三选制”以才能为用人标准,通过层层举荐、考察,将大家公认的各层次的人才逐级筛选出来,基本排除了当时各国“世官世禄”的贵族世袭制的束缚,形成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二、 招贤纳士,广泛引进聚集各国人才

  在做好国内人才培养、选拔的同时,齐恒公和管仲进一步面向各诸候国引进人才。一

  是派遣“游士八千人,奉人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管子》)。一是为显示齐国招贤纳士的诚意和决心,设立了招贤馆,齐恒公亲自坐镇,在院子里燃起许多火把,日夜等待四方人才前来“洽淡求职”,这就是著名的庭燎求贤的故事。《说苑》等书对此有生动的记载:齐恒公设庭燎盛礼招引天下贤才,东野人以九九之术来荐,桓公很奇怪:“九九之术有舒适值得见的?”东野人回答:“我的九九之术确实微不足道,但如果国王能以礼待我,还怕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不来吗!”桓公听罢,立即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个乡下人并安排了适当的官职。果然不出一个月,四方才俊闻讯纷纷前来“应试”,使齐国得到了大量贤才良将。

  四、因能授宫,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岗位

  《管子》书中将国君用人能否做到“德当其位、功当其禄、能当其官”作为治国三本,提出: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之以军有功者则举之,试之以官而事治则用之。也就是说,齐桓公和管仲任用各级官吏,非常注意量才用人,把“察官授能,班禄赐与”即“考察人的能力授予官职,按劳绩差别赐予爵禄制度”作为用人的关键,以确保其官僚政体的高效运作、政令畅通。《新序》中记有管仲提给齐桓公的一段用人建议,可谓其知人善任的妙笔:“夫垦田册邑,辟田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请置以为田官。登降揭让,进退闲习,则臣不若腺朋,请置以为大行。蚤人晏出,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请置以为谏臣。决狱折中,不诬无罪,不杀无,则臣不若弦宁,请置以为大理。平原广圃,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若归,则臣不若王子成甫,请署以为大司马。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则夷吾在此。”对此,作者感叹:夫管仲能知人,桓公能任贤,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管仲之功也。

  五、推诚相待,君臣之间相得益彰

  管仲在一次回答齐桓公“何如而害霸”的问题时,将味知贤、知而不用、用而不任、任而不信,信而复使小人参之“(见《说苑》)列为危害霸业的几种情况。就是告诫桓公:要成就霸业,国君就要了解人才、放手任用人才、远避奸候之臣的挑唆,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宽松环境,桓公对此深表赞同。相同的理念使他们君臣之间建立了开诚布公的信任关系:

  有司请事于齐桓公,桓公曰:“以告仲父。”有司又请,桓公曰:“以告仲父。”若是者三。在侧者曰:“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易哉为君。”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局为其不易也”(《新序》)。

  宁戚见,说桓公以合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忘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困难全,权用其长者。”逐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新序》)。

  正是由于桓公这样推诚待臣,有鉴人之识、容人之量、任人之信、待人之厚,君臣之间建立了和谐、融洽的信任关系,使易牙等候臣元隙可乘,管仲等人才能放开手脚,实施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成功地推行除蔽兴利的改革措施,“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终霸天下。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