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企业要想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就应该多作调整。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有效利用人才的8个举措,更多内容请中国人力资源网。
一、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这是企业中最常见的一种人力资源浪费,我们通常说一个萝卜一个坑,但是这里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坑大萝卜小,也就是说,对能力差的员工委以重任,结果通常是工作任务不能有效完成,企业受到损失,员工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工作没有了积极性和动力,也就是所谓的拔苗助长;第二种,坑小萝卜大,那么该员工的能力没有被充分的发挥出来,所谓大材小用,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要么导致人才流失,要么企业要多付薪水;第三种,坑和萝卜一样大,这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只有做到这种情况才没有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解决这个问题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企业通过有效的组织设计和岗位分析来建立有效的岗位体系,也就是通常说的的“坑”;第二,企业准确的对员工进行有效的衡量和评价,也就是“萝卜”。企业完成了上述两项基础工作,才能有效地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当然,上面的阐述表达的是静态的状况,企业是不断的发展壮大的,只有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组织和岗位要求,调整坑的大小,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二、懂得培养员工
不懂得培养员工是另一种常见的浪费。很多管理者以为,培养员工的投入太大,而且往往效果不甚明显,有些时候,公司辛辛苦苦培养的员工,却被别的公司挖了墙角,有点太不值了。
实际上,这仅仅是事物的一个表面。我们可以盘点一下,由于没有有效的培养员工会给企业带来哪些浪费。
首先,员工的工作技能得不到有效改善,工作任务不能有效、快速的完成,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手;
第二,增加了很多犯错误的机会,尤其是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扼杀了组织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际上很多创新行为是在不断的培训和学习中产生的;
第四,导致消极心态,影响团队氛围,影响执行力,降低员工之间的竞争压力;
三、管理的各个模块有效整合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是按照薪酬、绩效、招聘、培训、人事等模块进行职位设置的,这种按照职能模块进行划分的方式,降低了管理难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是却极易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
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比如,过度的控制员工的工资水平,往往会导致不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使招聘、培训的成本增加;为了增加绩效考核的缜密性和公平性,而提高了考核工作的复杂程度,导致人工成本增加。类似的情况在企业中屡见不鲜,实际上是管理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整合性造成的。
四、绩效考核管理
引用管理的一句名言——没有绩效管理的企业就等于没有管理,来说明绩效对企业来说的重要意义。
由于没有绩效管理给企业会带来什么样的浪费呢?
首先,组织和员工的工作是在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状态下进行的,那么,白忙乎、南辕北辙的情况会时有发生,这大大提高了人工成本和机会成本;
其次,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在失控的状态下进行的,大大提高了出现错误的机率;
第三,在没有绩效管理的前提下,要有效的完成工作,就必须增加沟通的次数,影响了工作效率,丧失了市场机遇。
五、加班解决人员紧缺的困惑
加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加班使公司支付更多的工资,增加了更多的管理成本(一般情况,一个部门的员工加班,都会影响到相关部门的工作,比如增加职能服务部门的工作压力);员工对加班也大多抱着抵触的情绪。
实际上,除了加班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更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人员紧缺的问题。比如,提高产能,通过技能竟赛提高员工工作熟练度。
六、惩奖公平,公正,公开
可能有人会问,奖励不是增加成本吗?实际上,我们看问题不能局限于短期的局部,应该系统的分析问题。
七、糊涂招聘
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使用这三板斧——打广告、筛简历、面试一气呵成,倒也简单。打广告的时候稀里糊涂,不懂得策划和设计;筛简历时看看学历,看看经验;面试的时候,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做任何准备,不经任何讨论。实际上,企业对招聘不重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和显而易见的。
第一,增加了员工流失的可能,招聘过程不科学,企业和求职者双方了解不彻底,增加了员工流失的可能性;
第二,增加了人员培训和管理的成本,对求职者考察的不全面,能力达不到公司的要求,势必要增加培训成本和管理成本;
人事部门在招聘时一定要有部门需求,必须核对部门组架构,不要盲目招人。其次做好广告,做好面试记录。
八、重文化建设
把不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分成两类:一类是企业没有文化建设,顺其自然,这一般是中小企业;另一类是企业培养一种傀儡式文化,也就是说,文化建设浮于表面,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笔者认为傀儡式文化比顺其自然的文化对企业的危害更大。
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沉浮于商海,就好比是战场上的军队一样,军队没有军魂,就不会赢得战争,企业没有文化就不会持续生存。因此我们讨论企业文化就不能简单地与人力资源成本联系起来,应以更大的视野,着眼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