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企业的老板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管仲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管仲,作为成就齐桓公春秋霸业的一代名相,其在《立政》中提成:“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以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在他看来,任用一个人一定要考察其德行,政绩和能力,赋予他的地位与权力必须要与其德行相称;给予他的报酬待遇必须要与其功绩相称;授予他的官职和头衔必须要与其能力相称。此“三本”就是管仲倡导的用人三项基本尺度。这样选贤任能的人才观,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人才对于组织的重要,已毋庸置疑,但如何选贤任能,却是一门至深的学问。人对了,事就对了,而人错了,则会带来大麻烦,尤其是高位与关键核心岗位。
据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当前企业选人1/3基本准确,1/3有待观察,而还有1/3则彻底失败。30%左右的准确率,很直观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大部分企业的选人水平还有待提高。
那么,为何看人会走眼?在我看来,跟这三方面的缺失或不完善不专业是有关系的。
其一,缺人才标准
到底需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很多企业缺标准,往往凭主观经验去判断。“说你行,你不行也行;说不行,你行也不行”。说实在,凭主观经验判断,大概率看人会走眼,人毕竟不是“巫婆”,一眼能将人看透。所以,靠谱的做法,必然得要有“标准”去衡量。
那么,如何建立一套看人不走眼的“人才标准”?本人的拙作《为何看人会走眼I20年经验总结值得细看》,提出了“合不合”+“能不能”=“行不行”的理论,和管仲选贤任能的用人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无外就是从“有德、有功、有才”三方面去构建人才标准而已。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德”,“德才兼备”“德”为先。无论是上古的禅让制,还是汉朝的选举孝廉,又或是唐宋明清的科举考试科目,都把“德行”列在考核标准的首位。一个无德之人,是成不了多大事情的。特别是管理者,若无德,其手上的权利会给组织带来极大的破坏。
慧眼识才,不能仅仅看人的学历文凭,能力如何,有什么经验,同时要看人的品行是否“正”,这一定是不能忽略的,要重于能力去考察。
其二,缺识人的方法
现在很多企业招聘,大多采用面试的方式进行。面试固然简单、直接,甚至很多人也认为其“高效”,但仅靠面试一种单一的手段去看人是不够的。比如说“职业兴趣”、“性格特质”等蕴含在人内里的深层东西,仅仅靠面试中的一问一答,是判断不了的。要看准一个人,除了面试外,笔试、角色扮演、背景调查、无领导小组面试、公文筐测验等,企业也要娴熟掌握,特别是在线人才测评工具的应用,企业要能足够重视。比如“合不合云端人才评鉴系统”,它只要一个二维码,在手机上回答140道题,就可判断应聘者的职业兴趣和工作能力(长按下述二维码,即可在线体验),以此来提升对看人的准确性。
第三,没有纠错机制
无论再完善的选才策略,都不可能保证百分百慧眼识才,总有看人走眼的时候。所以,通过试用之后,面对不合适的人,要能作出劝退、转岗、在岗提升等的及时处理,以免后患。
成就企业共同事业的,绝不是只靠老板一个人,而是一群有才华有品德的人。作为有远见的企业,如何选对人,一定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有义务,有责任,有能力去选拔任用真正有德、有功、有才的人,以大家之力,驱动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