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仅仅是引进人才,还要考虑留人问题,引进来还要保证留得住,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为何会遭遇瓶颈?该如何破解?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各地“稳增长”的压力与日俱增。而在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提振经济的“新动能”。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19.11亿元,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6.1%。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是根本。当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总量及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都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如何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的核心议题。
现状——产业蓬勃发展,急需专业人才支撑
在联宝电子展示厅,陈列着一款特殊的笔记本电脑。它带有触屏功能,显示屏可以360度自由旋转,兼具平板电脑和笔记本两种使用模式,续航可达8个小时,机重不到1公斤。
不论续航能力、机身重量,还是自由旋转,笔记本电脑任何一项技术的更新换代,都离不开技术研发团队的支撑。
联宝电子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笔记本领域的高端研发人才。“整个人才队伍都以技术性人才为主,我们现在有员工2000多人,技术性人才占比60%,硕博士学历人才达15%左右。”联宝电子人力资源处总监何唯萍这样介绍联宝的人才队伍。
像联宝电子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都呈“渴求”状态。然而,不少企业落地之时,给合肥带来的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短期内很难从市场招到足够的专业人才。
此时,企业自身的人才培训就必不可少。在合肥,只要企业有人才培训计划,政府都会给予相关政策支持。自2012年以来,联宝电子、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等6家企业都申报了新录用员工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共培训11371人次,获得培训补贴566.13万元。
历经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今年起,合肥设立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专项引导资金,重点发展新兴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着力培育提升生物医药、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今年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19.11亿元、增长26.5%,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6.1%。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断发展,人才资源必须得到持续保障。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平板显示、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企业培养人才,力争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调查——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如今,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已成为合肥各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共识。
在安凯公司的新能源汽车整装车间,历经组装、焊接等工艺,一台台崭新的纯电动客车出现在人们眼前,车身还印制了“观光大巴”的字样。这些电动客车将北上进京,成为北京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就在这个车间,随处可见“人才培养流程图”。
这份流程图,让很多专业技术人才看到了希望。整装车间,也成为更多优秀人才实现人生价值的跳板。
江淮汽车现在拥有一支300人的专业开发队伍,涉及电控、电机、电池等多个领域。“一方面,我们不断选调优秀汽车设计师进入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使他们成为跨界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批量引进重点高校优秀本科生、硕士生进入研究院,做好人才资源储备。”江淮汽车人力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江淮汽车已经与合肥工业大学、巨一自动化联合成立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致力于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高端人才紧缺问题,引进难度也很大。”该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