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人才战略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7-01-12 编辑:晓玲

  有关中国的制造业的人才战略与发展规划,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相关的资讯,欢迎大家阅读!

制造业人才战略与发展

  制造业人才发展面临六大问题

  建议为潜在产业增设新专业方向,跑赢产业转型升级;建议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亮红牌”专业停止招生。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座谈会昨天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为“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说:“目前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主要面临六大问题:一、人才结构不合理和一线人才的流失;二、基础制造领域人才缺失;三、高端制造领域人缺失;四、学科专业不合理、针对性不强问题凸显;五、培养人才的力度不够;六、职业精神培养不足、合格率低。”他说,要重点加强创新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规模和人才的质量,为中国制造业服务。

  与会的教育部领导和专家、职业院校代表、企业代表、行业代表为“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建言献策。针对目前我市高校专业设置灵活性和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现状,与会嘉宾建议高职院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不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的过时专业及时关、停、并、转,为潜在产业和市场增设新专业方向,跑赢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完善可行的专业预警机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对毕业生就业及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将评价结果作为专业设置和调整、招生计划分配的主要依据。

  有与会企业代表反映企业到学校招人,有些专业太饱和,有些专业吃不饱。“比如高铁行业,现在很多运用欧洲的技术,对员工的职业技能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但是企业从学校招回毕业生之后,对其要一到两年的培养才能上手,用人培养周期比较长。”与会嘉宾建议深化产教融合,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应用服务脱节等“两张皮”痼疾,培养制造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专业划分过细,《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2014)》有专业1167个,这种基于传统学科体系和传统工业生产的过细化专业分工,无法适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各项新要求。与会专家认为高职教育亟须打破传统专业界限,积极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一些人才创新举措受到关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洪一介绍,该学院近年来把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每年对毕业生和雇主进行追踪调查,以此划分绿牌专业、预警专业、黄牌专业和红牌专业,在中国高职院校首次开展专业招生计划动态调整评价。此外,在全国率先推行“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要求学生除了要学好本专业外,还必须学另外一个拓展专业,率先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机制。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一、XXX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XXX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在科学分析人才成长规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论断,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既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又有深刻的时代洞察力;既有立足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把握和宏观指导,又有着眼于人才工作的具体部署;既有思想理论创新,又有管用务实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是指导我们扎实做好各项人才工作、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XXX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的强盛,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这些重要论述,将人才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关键资源,深刻揭示了人才对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吹响了全面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战斗号角。深入学习领会XXX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切实增强人才工作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更好发挥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XXX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阐释了做好人才工作的战略思维和科学理念,是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遵循。深入学习领会XXX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把服务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方向,以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培养人才、凝聚人才、使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XXX总书记要求,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完善凝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这些新要求,紧紧抓住制约人才工作的瓶颈和要害,科学分析了亟待破除的体制壁垒和政策障碍,进一步明确了人才事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入学习领会XXX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责任担当意识,把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政府人才工作的着力点,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

  二、向人才强国转变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以XXX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从全球范围看,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出新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创新要素加速流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进程不断加快,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为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抢占制高点,赢得未来发展先机,许多国家都把大力引进开发高端人才、增强核心领域创新能力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世界主要国家制定了新型产业发展战略,启动了百余项专门计划,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日趋白热化,这对我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引进和留住人才形成巨大挑战。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向人才强国转变,统筹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发展看,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逐步变化,人口红利和要素驱动力减弱,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我国经济结构亟需调整优化,向中高端迈进。经济发展要实现新动力、优结构、可持续,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我们必须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做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工作,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积极推动人才强国建设。

  从人才工作自身看,加快实现向人才强国转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人才特别是科学家、科技人才、企业家和技能人才等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力军。这些年我国的人才队伍规模日益壮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稳步推进,人才环境日益优化,重大人才工程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增强,人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各项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才队伍的整体规模、素质能力、结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分布失衡,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较低;创业创新能力不强,许多人才难以实现技术与商业之间的对接;科技人才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脱节,“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在全球排名靠后;科技人力资源大而不强,创新产出低下、转化不足;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普遍缺乏,高技能人才占比较低。同时,制约人才发展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难点,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深入研究,着力破解。

  三、着力推进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这是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跟进和对接经济结构调整,大规模开发培养“两高”人才,进而带动整体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科技链打造人才培养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着力打造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扎实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要坚持以用好用活人才为核心,紧紧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创新,破除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人才评价机制,破除论资排辈、头衔崇拜,加快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步伐,将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实施纳入考评范围;继续改革完善职业资格管理,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地域、所有制、身份等制度性障碍;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推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完善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完善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基层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建立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人才公共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才工作的本质属性。要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营造创新生态体系转变。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开发公共服务产品。围绕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制定发布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加强人才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积极打造以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专家服务基地、继续教育基地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加快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高技能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健全职业技能鉴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全国一体化的人才公共服务网络,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便捷性的服务。

  加大国外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力度。坚持高端引领、需求导向、以用为本,重点引进能够带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大力引进一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专门人才。抓紧研究制定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实施机制,加快制定中国特色的人才签证、绿卡和居留政策,探索制定技术移民法律制度,逐步形成国际人才竞争制度优势。完善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制定并定期调整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指导目录。树立人才引进柔性观念,不断拓宽吸引国外人才和智力的渠道。

  不断提高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水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与党委组织部门的配合,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作用为核心,加强政府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制定人才政策法规,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积极破解人才工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加强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快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系统联动、部门协作的政府人才工作机制。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