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要全面的薪酬制度
全面薪酬模式由薪酬、福利、工作与生活、绩效与认可、职业发展机会五大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具有自身的项目、实践、元素以及维度,共同构成并定义组织吸引、激励和保留员工的战略。
世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主导作用,员工成为知识生产力的载体。企业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没有一个好的薪酬体系,企业就不能获取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薪酬作为激励的关键要素,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功能与特征。全面薪酬战略应运而生。
随环境而动
当代西方企业的薪酬管理变革,是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美的“新薪酬”运动为开端,而后经历90年代的激励薪酬管理,20世纪末的战略薪酬管理,直至21世纪初的全面薪酬管理。企业管理者由此可以意识到,薪酬管理必须随企业内外环境的演化而变革,否则会丧失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
“新薪酬”是对传统薪酬的变革。传统薪酬以岗位等级结构和职位价值为依据,基本假设是由于岗位间价值不同,在不同岗位上的员工的贡献和报酬也不同。企业薪酬结构是由不同价值的岗位等级和职位等级组成,也即职位等级工资制。这一薪酬结构与科层制或官僚制企业组织相适应,也与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细化的工作分工、直线的管理模式等相匹配。
传统薪酬在内外环境动态化情况下,暴露出致命缺陷:缺乏弹性和反应迟钝。与传统劳动分工相配合,岗位间的固定工资差异,决定了员工按照岗位职责而工作和相应获得报酬,报酬与员工能力、绩效及市场变化的关系脱节。例如,工作描述是岗位工资制的基础,为任职者明确指出应当做什么,同时也隐含地表明,哪些职责不必履行,或干得好与不好都与报酬无关。强化自上而下的决策和信息传递机制,固化员工的地位差别。一旦这种管理被制度化,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转换成本很高。最后激励的可能不是组织所需的行为和绩效,而是鼓励员工向传统职位阶梯努力。
传统岗位薪酬制的弊端,唤起企业管理者的思考:员工的报酬支付应以什么为依据?薪酬可以激励和约束员工哪些行为?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构建可变薪酬体系;另一个是淡化精细的等级工资制。前者降低基本薪酬在付薪中的权重;后者则是推行“宽带化薪酬”。
可变薪酬的目的,是将员工报酬由单一地建立在岗位和职位价值基础上,转向针对不同的员工群体或员工特征。企业可以依据职位价值、员工技能、资历、业绩或市场工资变动付薪。所谓薪酬支付的“4Pay”(PayforPosition,PayforPerson,PayforPerformanceandPayforPrice)原则,就是对这一薪酬模式的经典概括。
宽带薪酬是上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薪酬等级结构,主要特征是将企业工资等级数量减少、等级幅度加宽和上下等级边界模糊或者交叉。目前对其尚有诸多争议,但工资等级扁平化和员工激励弹性化被认为是其本质特征。其主要功能优势为:弥补职位描述的缺陷,鼓励员工超越岗位要求的绩效;适应新团队、项目组等管理需要,鼓励员工技能扩展与横向流动;将晋升激励与报酬激励有机结合,解决在组织扁平化基础上两者的激励互补;促进薪酬赋权,扩大一线经理的管理职责等。
这些薪酬模式,尽管有所转变,但还是以物质薪酬为主,侧重点仍是货币性或物质性激励。全面薪酬概念,就是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对物质激励的局限性进行全面反思后提出的。
全面薪酬的五大要素
全面薪酬(TotalCompensation)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新管理范畴。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薪酬协会WAW(WorldatWork)开始致力于倡导和推进这一模式。WAW主要职能之一,是研究组织如何通过恰当方式更有效地吸引、激励和保留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