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企业中,不少的管理者发现,即便员工的业绩在某些方面可以被量化,但是,仅仅依赖业绩标准仍可能导致员工畸形发展。就像超市那样,如果只注重收款员的速度,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但大多数工作包含的变量不止一两个,尤其是写字楼里的工作,许多变量很难定义或描述清楚。于是,管理者就想出了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绩效竞赛。经济学家称之为“锦标赛理论”。
在锦标赛中,人们按相对绩效领报酬,也就是说,大家都做同一件事情,看谁做得最好。那么,公司里的锦标赛,它是怎么样运行的呢?领导设立了“卓越业绩奖”,承诺部门里最优秀的员工可得奖金1000元,但领导不会去说明“卓越业绩”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创造了10万的业绩,你可能得到奖励,只要你的同事都比你少;你创造了20万的业绩,你可能得不到奖励,因为有人比你多出来1万元。所以,不用参照某个客观标准,而只要通过对比,就能轻而易举地判断每位员工的相对业绩。只有最优秀的员工才能拿到奖金。在这看似公平的奖励机制下,员工努力保持工作的动力。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要全力争第一。
因此,当得第一的员工拿到了“卓越业绩奖”的奖金时,经理就会鼓励其他员工在业绩上超越自己的同事,他们就意识到,要赢得这场竞赛,有两条路可走:或者自己做一份伟大的事业,或者其他同事的业绩不达标。于是,这就导致了员工在背后捅刀子的行为出现。有一项研究,对澳大利亚的23家公司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那些大额奖励优秀员工的公司里,员工都相当努力,请假的天数也变少了。这是公司希望的结果。但这些公司的员工不愿意互相帮助,借设备或借工具都会遭到拒绝。
看来,锦标赛不仅鼓励敬业奉献,也鼓励钩心斗角。
此外,锦标赛理论还体现在,随着员工在公司中的级别一步步升高,每次涨工资的幅度也会越来越大,甚至大得荒唐。人处在职场的最底层时,他渴望升职,不一定在于增加多少报酬,而在于打开了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也就是日后的赚钱之路。就像恒康保险公司CEO大卫所说,“请先给我机会,钱以后再说”。但是,当他靠近事业巅峰,他就发生了改变,他已经不需要为了美好的未来去拼死拼活了;这时,只有肥得流油的支票才可能激励他继续前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理论包含了这样一层可恶的意思:高层管理者的收入越是高得离谱,他为赚这笔钱付出的辛苦越少,那么员工呢,越是眼红,越有动力坐到高管的位子上。因为只有坐上那个位置,员工才能拥有他梦想的东西。
正如锦标赛理论的创立者之一、经济学家埃德。拉齐尔所说的:“副总裁的薪水是副总本人工作的动力,但更是那些副总助理们工作的动力。”这下你该清楚了。那些聪明的企业为什么给高官付高薪?你又为什么倍感底层的痛苦,假如没有个痛苦,处在底层很舒服,谁还去努力呢?这不仅是企业的机制,也是社会的机制。许多问题,至此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