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有个同学找我,说她创业了,较新的行当:物联网。现在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不知道如何给员工定薪。问我是不是可以给他一些建议。事实上,薪酬方案的设计一直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也令许多企业头疼不已。好的薪酬制度会让员工充满正能量、浑身是劲,而欠合理的制度则会滋生无数怨言、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积极性很低、同事关系还会不融洽。
一般来讲,创业公司设计各种制度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借鉴同行、同类型公司的相关制度,不巧的是,她告诉我当地没有同行可以借鉴。以同学的公司为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设计薪酬体系。
首先,确定公司需要哪些关键人员,依此设计一个简单的组织架构图。值得注意的是,创业之初并不需要花太大的精力在组织架构的健全、完善上,更不需要专人专职,一人多岗多能是比较靠谱的方法,也不需要设置很多空缺,还美其名曰给员工一个憧憬,现在的关键是要很好的生存下来,有核心人员即可:销售和技术(服务人员),行政事物什么的就由老板自己承担。其它诸如文员、人事、财务等待以后再说,要知道人力成本永远是公司成本很大的一块。相信一点:你的需求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伟大的公司基本上都起于微末,你的也一样,比如说苹果、惠普都是从车库干起的。
接下来,就是参照当地企业的情况,给销售、技术人员设定一个基本薪资,有趣的是,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虚假的、含水分的信息。譬如说,基于餐饮行业工作的特点:劳动时间长、薪酬低,人员流动率就很高,招人常常是它们比较头疼的问题。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就发现一些企业为了先把人招进来,在招聘广告上写出很高(相对)的薪资,结果是上班后,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被扣。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春节后,我们发现某客户的厨师长工作总是不用心、闷闷不乐的样子。后来他告诉我们,因为他觉得公司给他的薪资太低了,比同行业、同职位的他的那些朋友要低得多。从我们对“厨师长”这个岗位的了解来看,他的薪资在当地,在同行中都不算低的,应该属于中上水平,而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他的那些朋友向他“吹牛”了、忽悠了他,不要惊讶,喜欢吹牛这是国人的一大特点,你、我、他都有吹牛的经历,哈哈!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些数据时,要理性。
基本工资的设置,管理人员和非常管理人员的差别不能太小(就是要有级别差),人力资源上有个理论说上下级人员薪资的差别应该是1.7倍才合理。不知道这个理论有多准确,但是我观察到,如果管理人员的薪资和员工差不多,甚至一样的话,一方面管理人员是肯定没有工作积极性的,而另一方面,他/她在其所管辖的员工中是缺乏权威的,也就是说没有管理的威权,直接的结果就是下属不听话。
然后是设置销售人员、技术人员佣金提取的方式,有些公司采取按销售额提成,有些公司是利润额提成(贸易公司常用)。之于新公司,一般采取前者,因为后者需要公司足够透明,而一般的企业是做不到的。这个时候,很多创业者会觉得业务难做,公司又刚刚成立,把点设高一些,以增强大家的信心。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个想法是不妥的,一开始我们设的点,都只能是一个预估,并不会很准确,而我的观察是就低不就高。因为如果设高了,发现钱都给员工赚了,想要调下来,难度是非常大的。
我们曾经服务的深圳某大型国企,上世纪90年代时,效益非常好,在97、98年他们的普通员工就能倒拿到八千到一万的月薪,相当于今天三、四万吧(98年深圳的房价六千左右),到了2005年,企业发现不堪重负,统一下调了薪水,结果走了一大半人,而且走的人基本上都是有能耐的人,企业受重创,好在是国资委名下的企业,有国家扶持,现在活得还滋润。要是一般民企,估计早夭折了。
所以,企业要相信一点,调薪资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往上调,往下调是肯定要出问题的。因此,企业型企业,比较可取的做法就是刚开始的时候设低一些,方案试运营一个时间,比如一年,年下来后,如果发现员工工作积极、业绩也不错,但员工收入并不理想。那么一方面,我们第二年要调整薪资结构(调高),另一方面,这第一年,我们可以给员工一个年终奖。我认为,年终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调节工资的,譬如说你认为某位员工一年应该能拿到10万块钱,平时工作很敬业、勤奋,但是到年底一算,发现他只拿了7万,这个时候,你就根据公司实际业绩给他个红包:1-4万都行。
当然,以年终奖的方式补偿“差额”,这是在公司初创时的做法,当公司进入正轨后,还是需要设计更合理的制度,这只是一个过渡的作法。因后,如果年终奖总是由公司(老板)说了算,势必会引起很多员工的不满,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发年终奖虽然不一定很能量化,但领导者个人心中一定要有一杆秤。
更多内容推荐:
企业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步骤
薪酬管理办法
加薪潮中国企业有何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