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准确,是否切合企业实际,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难点,也是企业与激励工作的难点,不仅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设置,也关系到薪酬激励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如何通过考核的设计,引导预算目标趋向准确,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作了有益的探讨。
一、沟通平衡,达成分档预算目标
预算核定依据充分考虑上下两级测算结果,而不以单方面预算作为核定依据;采用“趋准机制”,即由过去的公司单向下达,改为公司测算与下属单位上报相结合的均衡制订办法。
1.目标预算的初订
目标预算,分为“公司目标预算”、“上报目标预算”和“考核目标预算”三项。其中:考核目标预算=(核定目标预算+上报目标预算)/2考核目标预算完成率=考核目标完成值/考核目标预算
2.初步预算目标的分档
在初订的目标预算的基础上,在目标分为三档,将初订目标定为中档P2,设为基本版目标;将稍高于各单位上报预算,同时低于中档目标定为P1,设为保底版目标;将公司目标预算,或高于公司目标的预算设为P3,作为挑战版目标。
3.目标预算趋准的控制策略
预算核定依据充分考虑上下两级测算结果,而不以单方面预算作为核定依据;淡化预算完成情况的考核,突出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即自我提升水平和同级间贡献大小,“以贡献论英雄”;配套地,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预算执行者朝管理层预期的目标提供预算并加以执行。
二、构建模型,分级配备人工成本
第一,公司将各单位年度目标任务量分成三档(P1、P2、P3),根据三级目标,实施三级人工成本的配备及奖励政策。
第二,人工成本配备模型。
完成基本版目标,配备1.5倍的人工成本系数。
完成保底版目标,配备0.9倍的人工成本系数。
完成挑战版版目标,配备2倍的人工成本系数。
W1=0.9+[(P1′-P1)×(1.0-0.9)/(P2-P1)]按W1公式,如果没有选择P2目标的单位,实际完成数达到P2时,其获得的人工成本将远低于选择P2的单位。
W2=1.5+[(P2′-P2)×(2.0-1.5)/(P3-P2)] W3=2.0+[(P3′-P3)×(2.5-2.0)/(P3×150%-P3)] W0=0.9×(P0′-P1)
年初各单位在P1、P2、P3中选定年度目标任务量;年终时,按以下方式清算:选择任务量与实际完成情况一致时,按公式进行清算。
选择任务量与实际完成情况不一致时,按下述方式清算:①实际完成值低于选择目标任务量两档,按上述公式计算后的90%进行清算;实际完成值低于选择任务量1档,按上述公式计算后的95%进行清算。②实际完成值高于选择目标任务量两档,按W2公式进行清算;实际完成值高于选择任务量1档:P2<实际完成值≤P3时,按W1公式进行清算;P3≤实际完成值,按W2公式进行清算。
3.引入考核收入,引导预算优化
计算被考单位的薪酬总额、奖励薪酬等工效挂钩中所使用的主营收入时,引入了“考核收入”指标。这个“挂钩”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杠杆作用,如各考核单位在选定目标预算前提下,超过实际完成的部分,只能按60%计入“考核收入”计算薪酬总额,而收入报高时,则按实际完成收入数计算薪酬总额。
根据以上人工成本模型及核算原则,各单位只有选择准确,实现数与预算数趋准时,获得的人工成本总额才最优,薪酬奖励才最多。
此薪酬模型促使各单位预算趋准,各单位对预算少报受罚,多报不奖,越趋准激励越高,引导预算单位将预算编制真正作为实现经营目标的积极管理过程,而不是讨要资源和缓解业绩评价压力的消极手段。
在“收入预算趋准机制”的导向下,各预算单位不再进行预算编制的拉锯战,而把精力转向客观分析市场环境和自身经营预测上,客观科学地分析市场,制定目标,稳扎稳打,不保守,不冒进。同时有效提升薪酬激励的效率,保全人才,吸引人才,实现企业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