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及培训的几年里,发现很多企业,其薪酬策略中都有着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企业的薪酬策略不明晰,有些企业的薪酬制度上明确规定,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却坚持分配向技术含量高、劳动复杂的技术研发人员、经营效益显著的管理人员倾斜,向贡献突出的关键技术骨干倾斜,为将公司建设成为科技先导型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由于技术人员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那些企业就对研发设计人员的激励力度最大化,然而真正实施后,研发设计人员对薪酬水平的认同度并不高,企业支付了较高的人工成本,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有很多企业的薪酬制度像上述企业一样,虽然明确规定了分配制度的倾斜原则,也明确了要激励的对象,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一方面,关键岗位激励作用不明显。原本要重点倾斜的岗位,在实际分配中和公司其他岗位的差距不明显,或者是与市场价值相比,优势不明显;
另一方面,对关键岗位界定不清晰。造成部分市场替代性强的岗位也成为关键岗位,企业付给了较高的人工成本,却在员工心中造成了内部的不公平。另外,非关键岗位的薪酬策略没有定位。大部分的企业只是明确了对关键岗位的激励政策,而对非关键岗位却没有规定,薪酬水平依企业习惯而定。
那么到底企业的薪酬策略该如何确定呢?
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确定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力,企业的薪酬定位不能简单地采用上述模式中的一种,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财务承受能力设计薪酬策略,特别是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处于发展阶段,不可能支付过高的人工成本,这就要求企业认真分析员工结构,确定关键岗位,对这些岗位采用市场领先政策,同时,企业要定期做市场薪酬调查,掌握关键岗位薪酬水平在市场上的变化动态,以便企业调整自己的激励力度,使得企业对关键岗位的薪酬设计始终处于市场领先,保持公司薪酬政策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很多企业在初期制定薪酬策略的时候目标很明确,对关键岗位实行领先策略,而在执行过程中,却往往忽略市场薪酬调查,这就容易造成企业在几年之后,虽然在企业内部薪酬政策还是向关键岗位倾斜,但和市场相比,对关键岗位的薪酬优势已经减弱,也易造成人才流失。
岗位薪酬或能力薪酬事实上有着各自的主要适用范围,前者比较适用于核心能力属于非技术性因素的企业,而后者适用于解决非管理类人员的职业生涯的问题。在现实薪酬变革的操作中,还要考虑公司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状态,来确定企业采取何种薪酬模式,也可以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操作。
终上所述,企业在制定薪酬政策的时候,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确定出适用自己的薪酬策略,才能保证企业的薪酬激励措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