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薪酬管理 > 员工偷懒的薪酬管理对策(2)

员工偷懒的薪酬管理对策(2)

发布时间:2017-07-24编辑:lqy

  扩大闲暇成本的内容,可以帮助企业管理部门提高激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当企业在行业中不具有经营优势,不能提供效率工资的时候,可以通过对间接报酬和精神报酬的有效管理弥补经济报酬的不足,提高竞争力。在薪酬管理中应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人本主义思想,是国外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薪资成份日益多样化:外在报酬与内在报酬相结合,物质报酬(包括直接经济报酬和间接经济报酬)与精神报酬相统一已成为趋势。

  闲暇成本的历史性

  机会主义是闲暇消费的潜在逻辑,它也是监督所以必要的根源。同无机会主义时相比,团队的损失至少存在于两方面:第一,监督成本。监督必然要花费人力、物力,在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用于监督的资源增多就意味着生产性资源的减少。第二,未能有效制止的偷懒,使得在这场多人参加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即使排除监督成本,也没有一个人得到了他们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所能得到的收益。就此而言,闲暇消费属于个体理性,但却是集体的非理性。

  新的管理技术工具的采用,有可能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人员的有效监督。但是,随着人类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工作内容日益智能化,工作成果更加内隐,“观察一个人的活动并不能推断出他实际上在用大脑思考什么或做什么”,外在的监督就会变得低效甚至无效。艾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观点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用利润分享技术,但他们同时又认为,由于所有权的稀释问题,并且机会主义倾向仍然没有消除,这种“鼓励自我约束的利润分享技术较适合小团体”。目前对“分享制”和“人力资源权益”的研究基本上沿袭的是这种的“以利制利”思路。与此相对,管理学领域展开的对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社会资本”问题,以及各种旨在提高工作内在价值的管理方法的研究,其经济意义则是研究如何在不增加闲暇消费(生产率不变甚至提高)的同时削减监督成本,并从这个角度来增加企业利润。“团队精神”的精髓是高效率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文化的同化和内化,实现从外在监督向自我监督的转变:“社会资本”研究则直接是寻找消除机会主义,实现人们之间“自组织”的途径。这些研究中所隐含的共同思想是:异己的监督源于异己的劳动(劳动的异己性可能是经济利益上的,也是思想认识上的),终极目的则是要消除机会主义,使监督本身成为不必要。真正到了那时,闲暇成本本身也就成为一个历史概念了。

  薪酬管理不是企业管理领域中一个孤立的范畴,它与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其他企业,乃至社会和人的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

  薪酬体系是企业的核心制度问题之一。德姆塞茨等对“闲暇成本”的分析,完整的体现着外部性-效率-制度(产权)这一新制度经济学范式。借助于“闲暇成本”这一概念,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在实践中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到的一些重要的薪酬管理原则。最终,我们认为,“闲暇成本”这一范畴将有助于我们在薪酬管理中走出零散的经验事实,获得逻辑和理论上的一致。

  借助于闲暇成本理论的回顾和进一步分析,我们希望能对企业的薪酬管理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在薪酬管理中应该重视以下方面:效率工资是企业的可行选择。从闲暇成本的角度看,效率工资可以减少新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外从“逆向选择”的角度来看,当企业降低工资标准时,最先离开企业的必然是具有较高效率的员工。因此效率工资有利于保持和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并最终有利于企业的赢利和发展。

  保持绩效和薪酬的统一。此点是减少员工偷懒行为,提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不合理体现功效差异的工资,必然是不具有激励作用的工资。

  实行精神报酬和物质报酬的统一。目一新注意这方面是企业以较低经济成本实现生产率有效提高,或者不具有经营优势的企业提高其在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可行手段。

  重视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社会资本积累等“意识形态”的培育,通过用低成本的乃至无成本的自我约束替代高成本的正式监督,是实现利润增长的又一重要途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必经之途。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