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无疑是职场上最吸引人眼球的话题之一,往往某个行业的薪酬数据一揭秘,就会引起媒体和社交圈的广泛探讨和热议。到了年终,与年终奖相比,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关注未来两年薪酬管理的趋势,以便在“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更好地吸引、保留和发展核心员工,借助薪酬管理的理念、工具和技巧帮助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效能,使企业战略和业务策略得到有效的落地。结合2013-2014年接触到的众多企业薪酬管理实践和近万家企业的数据调研结果,总结出未来两年中国企业薪酬管理的趋势,便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更换薪酬管理的思维,利用各种方法提升企业雇主满意度。
趋势一:薪酬增幅进入“<8%”时代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人工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把精力放在“突破转型”上,对于“人才”的积极作用虽然有共识,但很难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预算。根据2014年整体薪酬调研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整体薪酬增长在8.5%左右,除了一些新兴行业仍然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以外,大部分企业薪酬增长在7-8%之间。进入2015年,大部分企业均表示2015年薪酬增长幅度不会超过8%,结合着份近3000多家企业参与的“薪酬涨幅调研活动”的结果来看,薪酬增幅将要进入“<8%”的时代。习惯了近十年“>10%”增幅的我们,要开始思考如何更合理、更有效率地用自身专业、资源和能力帮助企业提升业绩了。
趋势二:内部薪酬差距拉大,绩优员工涨幅高
尽管企业薪酬增幅空间有限,但企业仍然会不惜成本地吸引、保留和奖励内部核心员工队伍。一般而言,核心员工会占到企业员工总数的25-40%之间,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产生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应用、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利润的核心员工身上无疑是明智的。虽然以往企业也对绩优员工另眼相看,但内部薪酬差距并没有有效的拉开,绩优员工的贡献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企业薪酬内部公平性严重缺失。未来三年,企业将更倾向于提升核心员工的整体薪酬福利水平,使其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蛋糕”做不大的情况下,其他“非绩优员工”的涨幅将非常有限,甚至停滞。
趋势三:企业内部薪酬结构多元化;
目前大部分企业往往采用一种或两种的薪酬结构方式,不同的层级、职类和部门,没有较大的差异体现。这样做自然有其好处,一方面便于统计和管理,另一方面传统的沿用最大程度地降低改革的风险。但随着“90后”员工加入职场、职能工作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企业业务策略和工作重心调整频率增加等因素的到来,薪酬管理的模式单一化将不再适用于快速发展和寻求转型突破的企业。武汉某生产制造型企业,2014年做了一次大胆的薪酬变革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主动离职率从改革前的45%降低到18%。首先,该企业梳理了各个中心和部门的人员结构,包括年龄、学历、司龄和技能/专业要求等,设计不同的薪酬内容和结构;其次,对津贴和福利做了一些全员满意度调研,调研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不同中心和部门选择的津贴和福利重叠度竟然低于50%,所以针对性地设计津贴和福利显得非常重要;最后,该企业对各中心/部门固浮比例进行重新梳理和确定,并分中心和部门制定出薪酬管理办法。这些工作虽然是一种尝试,但效果却出乎意料,该企业在2015年开始着手对人力资源各个板块进行细分,根据中心或部门需求制订落地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趋势四:能力薪酬走向前台
正如前文所述,企业未来会将优先的资源投放到核心员工身上,而核心员工的具体表现则为业绩、能力和态度。态度是能力转化为绩效的中介,但能力则是绩效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去职位化”、“去岗位化”等热词在2014年就在人力资源圈里流传,但大部分中国企业目前还是“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体系为主,灵活流程化的管理方式还不适用于绝大多数企业,但这之间的过渡就是“以能力为核心”的薪酬管理方式。2014年一些企业纷纷开始引入能力素质模型、胜任力资格、技能管理体系等模块,加强企业“以能力付薪”的管理理念,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能力薪酬在金融、地产行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知名企业的能力管理体系和工具在网上也开始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