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在职场工作,当然是要签劳动合同的,那么合法的劳动合同是如何的?有劳动者的“归属感”?
这次提请人大审议的劳动合同法草案可谓是不乏“亮点”,特别是对那些与企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但却没有签订合同的劳动者,也将得到法律的保护;对试用期的具体期限,也做出明确界定。可以想象,如果这样的劳动合同法能够顺利出台,必将极大保护到劳动者的既得利益。
不过,在对这个劳动合同法草案充满期待的同时,我的心灵也涌动着另外一种忧虑情绪。我在想,劳动合同法在关注劳动者权益的同时,能不能更好的增加劳动者就业后“归属感”呢?要知道,随着农民工外出打工以及其它各类人才的自由流动,只有不让大量的劳动者心中那种潜在的“过客”心态被激发和放大,他们才不会对单位和社会产生更多的疏远情绪,他们也才能得到更多的现代社会文明熏陶和同化,更好地融入社会。
“归属感”是一个属于社会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从字面上,也就是指“归于、属于某种事物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客观的外在环境作用于人而产生的一种内部主观意识。这样的意识,又会影响着人在环境中的行为与感知。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对他所属的环境有了最为强烈的归属感,就能够为之付出自己的热情和力量,从而最大程度的产生效益。
回到劳动关系上,也就是说,最大程度地使劳动者对就业单位产生归属感,实际上是提高整体社会效益的最优化选择。所以,如何通过劳动合同来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归属感,意义极为重大。从更大范围、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它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重要支撑。
现在,这个劳动合同法草案十分重视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利益分配问题。在保证劳动者得到公平与公正的劳动报酬方面,在保证劳动者的利益不受用人单位的损害方面,这个劳动合同法草案较之过去更完善了。同时,在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方面,也可以更方便、迅速地实现了。
在我看来,这种“合同式”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就极大地赋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性”关系,如果双方这种“利益性”关系不断地强化与泛化,就会极大地增强劳动者在职场生活中的“过客心理”。而对处于特定就业环境之中的劳动者来说,只有不断消解他们的“过客心理”,让他们迅速、持久地融入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才会增加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生活幸福感,也才能为个人和集体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有劳动者感叹,“不知道单位下一年会不会再要我了”,他们常常担心自己会遭遇“解聘”的命运;另外,很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的内容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劳动者还相当处于弱势的今天,尽管有劳动合同的存在,我们也不能否认,许多“劳动合同”往往都打上了“霸王合同”的烙印。这一切,都使得劳动的就业归属感被极大的弱化,消解了劳动者对工作的热情。
一份份劳动合同,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要想让这些劳动者拥有就业的“归属感”,应该在劳动合同法缀加一些更为人性的、人文的内容,使他们心灵能融入到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事实上,即便是再充满善意的法规,往往也可能是一个双面刃。保护劳动者的既得利益,不仅仅要看眼前,还要看长远利益,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灵感受。这样,在垫实劳动者生活基础的同时,让他们看到希望,拥有强烈的社会归属感。
延迟退休会影响青年就业吗?
从节奏上看,延迟退休将实行“小步慢走”而非“一步到位”,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影响人数非常有限,不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大的冲击,因此,对就业的总体影响小且缓和。
更何况,延迟退休并非所有群体同步推行,而是从目前退休年龄相对偏低的群体开始逐步实施。这一政策的推出时机,实际上充分考虑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变化的状况。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2030年之后,减少幅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从2011年高峰期的9亿多,减少到2050年的7亿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趋势,显然会和延迟退休对就业的影响,产生对冲效应。
实际上,劳动力市场的新陈代谢,远不是“老的不退休,年轻的别想进”。即使不实行延迟退休,有些行业、一些单位因为缺工,本来就有相当部分劳动者退而不休。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64岁的城镇男性劳动者还在工作的有近1/3,且从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呈提高趋势。因此,从总量上看,即使延迟退休导致老年劳动力留在市场中,并不一定就会减少年轻人进入。
老年劳动力和青年劳动力并非完全的替代关系,还存在互补关系。一些旧有的工作,年轻人未必“看得上”,同时也可能是“做不了”。这些领域的老年人退休了,不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没人做,甚至也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短缺,使得一些工作没有足够的人能做。比如,我国健康医疗产业发展迅速,却严重缺少医生,缺少护理人员;还有一些工作没有足够的人愿意去做,比如养老服务业。可见,延退占用的就业岗位,和青年的就业愿景重合度不一定很高。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许多适合青年进入的新行业或职业。在这个意义上讲,青年的就业机会,主要还是决定于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以及青年群体的就业方向与能力。
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实际上被隐性地缩短了,这将导致社会总体劳动力资源减少更多。而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是维持“人口红利”的一种方式。在产业结构提升、劳动条件改善的情况下,老年劳动者可胜任的工作岗位其实变多了,如果未老先退、能干先休,这是对社会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