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找工作时,大家最看重什么?是工资福利还是公司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信息,欢迎大家阅读!
只关注薪水高低,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人生走向是不利的。对大学生来说,一方面,在学习期间要未雨绸缪,着力增强自己的求职实力,学到真本事;另一方面,如果第一份工作待遇不太理想,但确实符合自己的发展需要,那么不必纠结——静下心来,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学习,不断增强业务能力,干出成绩来。你的贡献越来越大,你的薪酬自然会提高。
一味追求专业对口,可能错失良机
李翔(化名)是许昌人,即将从郑州一所高校毕业,学的是法律,一门心思想当律师。他在许昌和郑州跑了多家律师事务所,因为缺乏经验,都没有被录用。“有一家广告公司的招聘人员认为我头脑灵活、文字功底也不错,希望我到他们公司从事文案工作,可我有些不甘心——学了这么多年法律,从事的职业居然与法律没有关系!我还是希望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李翔说。
在采访过程中,有不少高校毕业生提到了专业对口问题,希望学以致用。可是想要专业对口,就业范围就比较小。
经常参加招聘会的人不难发现,在招聘方提供的岗位中,销售类和管理类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些岗位大都不需要专业对口,而是更看重工作经验。文秘类、广告文案类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不太严格。而计算机、医药、电气、土木工程、模具等类别的岗位对专业有一定要求。
对很多行业来说,“专业对口”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比如,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做广告文案、文秘方面的工作,因为平时的专业训练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文字处理。“非某个行业不可,非某个专业不可”,抱着这种求职心理的人因为承受沉重的精神负担,反而容易错失良机。
高校毕业生就业属于初次就业,人才流动和再就业是一种普遍现象,以后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择业机会。刚刚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超四成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内转行。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高校毕业生,应该转变思路,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找工作。
别只盯着“铁饭碗”,丢了“好饭碗”
记者与多名“90后”求职者近距离接触后发现,与“70后”、“80后”相比,“90后”求职时思维更灵活,不再局限于公务员、事业编制、企业白领等。电子商务、“互联网+”……这些新行业、新词汇,吸引着他们去寻找心目中的“好饭碗”。
高校毕业生田杰学的是电子商务。他说,亲戚朋友有的劝他去考公务员,有的鼓励他去大型企业应聘。在不少人眼中,只要有了这样的一份工作,就捧上了“铁饭碗”。但田杰觉得这些工作都不适合他。“电子商务近几年发展迅猛,我想做和这个领域相关的工作。”田杰最终选择了一家网络公司,准备把那里当成他职业生涯的起点。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在就业选择上,国企和外企已不再是毕业生的首选。高校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5届的59%,而在国企、外企就业的比例分别从2013届的22%、11%下降到2015届的18%、9%。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中小微企业和地级市以下地区。2013届至2015届高校毕业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3%降到21%,在300人以下中小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1%上升为55%;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52%上升为55%。
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一味追求“铁饭碗”,可能因为残酷的竞争失去信心。拥挤的“独木桥”未必是最合适你的,这个毕业季,你准备好去寻找自己的“好饭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