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职场中的“隐形超人”是谁?他们是能力极强,专心投入的行业专家,能够轻易取得受人瞩目的职业成就,但是他们更喜欢躲开聚光灯,默默无闻地工作。
“隐形超人”是谁?
我遇见的许多“隐形超人”都是行业翘楚,他们负责管理复杂的运营流程或成百上千的员工,多数人收入丰厚。我希望了解的是,在这样一个人人自我推销,想要拔得头筹就必须拥有一个“品牌”或者“平台”的时代,这些技艺精湛的专业人士为何甘做无名之辈?为何他们面对艰巨工作时充满自信,却丝毫没有名利心?尽管“隐形超人”所处行业不同,但是我发现他们拥有一些共同特质,核心有3点。
面对赞誉的矛盾心态
我们每个人在工作时都有默默无闻的时刻,但是大部分人渴望被认可,那是我们追求自我价值的表现。隐形超人对此则不以为然。对他们来说,与其浪费时间追求赞美与名誉,不如把时间放在重要且有趣的工作上。事实上,他们对赞誉的看法异于常人:他们工作得越出色,就越隐于市,只有出现问题时才现身
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这些隐形超人普遍具备的特质,并且是他们恪守的职业准则。
享受责任
隐形超人向我们证明,权力与知名度不一定相当。我们或许会认为,站在金字塔顶、舞台中央,或者领导董事会的那个人需要承担全部责任,但实际上,大部分责任由一些不为公众所知的人承担。
“隐形超人”如何管理
自我推销通常被虚伪的谦虚所掩盖,这种行为既常见又令人厌恶。因此,“隐形超人”在组织中颇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如果你希望留住这类人才,传统的奖励制度或许不那么好用。尽管追求认可从来不是“隐形超人”的目的,但是组织需要承认,他们是模范、领袖,口碑极佳的团队成员,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满足感,提升整体绩效。
给予赢得的肯定
首先,管理者需要识别团队中哪些成员是隐形超人,结果可能超出你的预料。结合雪莉·托克的研究,以及我的书中丰富的证据,我发现许多人迫于压力加入自我推销的阵营,但他们极不情愿。不管是在文章中出现的,还是研究中受访的隐形超人,他们很多人都表示了“退居幕后”的强烈意愿,希望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让他们做出有违天性的事,与周围浮躁的人竞争,他们自然会感觉懊恼、焦躁,甚至厌恶。
此外,管理者需要明确,团队是否需要多一些“隐形超人”?埋头苦干并不适用于所有职位。作为一名作家,我非常乐意在不同场合中宣传我的新书,如果我不爱“出风头”则会损害出版商的利益。在一些职位上,我们确实需要明星式的感召力。但是在这个狂热追逐聚光灯的时代,你的团队或许需要多一点“隐形超人”的道德感与卓越。如何做到?改变企业文化也许是个宏大工程,但它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发出信号,表彰组织希望看到的典型,提拔以身作则的领导,这样员工就能清除地认识到,自吹自擂不会带来什么好处。“隐形超人”和其他职场人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分界线,他们只是身处某一范围中的另外一端。建立新的文化常态会把员工向那一端引导。
公平公正的奖励
对“隐形超人”实施公正鼓励机制尤为重要,尽管这并非易事。“隐形超人”不热衷于自我推销,不代表他们没有认清自己的价值。相反的,你可能需要调转一下明星员工和隐形超人的薪资水平,因为对于追逐镁光灯的员工来说,认可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的报酬。
从内在激发兴趣
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应该思考,如何增加工作的内涵。隐形超人在乎的是,如何提升技术能力,在可以大展拳脚的环境下工作,以及认清工作的意义。2013年《纽约时报》一篇有关就业市场的文章中,原花旗银行产品经理阿莱克斯·塞西尔(Alex Cecil)这样阐述他离职的原因:“我很擅长我的业务,但我并不热爱我的工作。在头两年,我误以为得到领导的赞美就是满意自己的工作。”隐形超人和其他员工一样,希望获得丰厚的报酬,但是商业心理学以及相关的自我决定理论证实,例如金钱或赞誉这种外部奖励用处有限,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如果你希望留住隐形超人,并鼓励其他员工以他们为榜样,那么内在奖励至关重要。从创新角度来说,内在奖励使公司获益良多,便利贴的发明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但是,内在奖励能够全面带动最优秀的员工,这种益处不那么显而易见,但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此外,管理者要考虑组织架构,办公室设计等因素。是把职能相似的隐形超人安排在一起工作,还是分散到不同地方?给他们独立的工作空间,还是把他们放到一个开放式空间?我给出的根本建议是,你应该与隐形超人沟通,了解什么形式最适合他们。在与诸多专业人士会面,并阅读大量心理学、社会学和商业著作后,我意识到,隐形超人通常酝酿着宏伟计划。这些人的人格特质通常与成就及人生满足感有着极强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