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解除职场危机感?

发布时间:2017-11-04 编辑:晓玲

  引导语:许多职场人面对发展无方向、升职无期望、薪资提不上、健康度下降、被新人替代、职位受冷落等种种职场危机,那么如何高效解除职场危机感?

如何高效解除职场危机感?

  职场危机感,到底是为何?

  其实我们经常都在讲人要有危机意识,这里的危机意识就是竞争意识。若放到职场来讲,就是职业竞争意识。其实危机感恰恰反映了目前职场人士对于自己工作现状的不满,要么是职业给予满足不了自己,要么是职业发展看不到希望,要么是竞争过于激自己不够自信。总的来说目前职场人士大多处于职业发展模糊和职业幸福感不强的状况。

  出现这个问题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主要有:

  一、社会价值标尺和急功近利心态

  什么是社会价值标尺呢?简单说,这是一种社会观念,如大家总认为白领比蓝领好,蓝领比农民工好,国家单位比私营企业好,研究生比本科强。又好比薪水高权位高就意味着成功。这就是一种社会标尺。但社会标尺慢慢影响者职场人士的时候,他们内心就会被社会标尺牵制,这样就会往社会标尺的方向靠近。然后自己看着自己领的领子不满意,看着自己的薪水不好意思说给别人,看着自己的职位似乎不太起眼,看着自己的学历会想要不要再读个高一点的……社会价值标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依存,很多地是追求自身的社会认同感。但往往对于初入职场或者职业发展并不是很快速的人士来讲,若拿社会价值标尺来看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则会使得自己一定会“危机四伏”,幸福感流失。

  另外,现在的职场人士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总想着自己要在短期内发展起来。总想着或者好的投入或投资就应该有好的结果或回报。最近网上有一则关于“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的报道,说的是一名北京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在北大未名BBS上发帖称,自己只找到了一份月薪8000元的工作,被父亲恶语相加,家人觉得他很“丢脸”。这位父亲就是典型的“付出就有回报”的模式,父亲觉得儿子作为北大毕业生,“一年挣上百万应该毫无压力”,甚至在亲戚面前这样夸口过。而且这么多年自己为小孩付出很多,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愿意花钱投资最好的教育,好不容易小孩能读上全国数一数二的学府,这些年培养孩子上北大是自己最大的一笔投资,尽管辛苦,但内心有时会很欣慰,因为这位父亲会觉得:“嗯,读完北大,小孩一定会找到个好工作,以后不会再烦啦,收获的季节终于到了。”

  越是对于付出的期望越多,就越容易会陷入急功近利的境地。急功近利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如果老是盯着结果看的话,就会想着如果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而会忘记过程的美和体验。因此,在职场里,如果毕业3年还没有拿到年薪十万,或者还没有做到主管,还没有买房买车等等,就会“危机四伏”,甚至有时还在苦恼,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就是没有好的回报?

  二、当初的职业安全感和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这几年开始在国内盛行,有的大学都开始讲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对于现在很多的职场人士来讲职业规划还是有些陌生,他们当时选择职业的时候更多地凭感觉或者外在的一种选择模式,包含父母的影响。

  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从小生活安定的生活里,基本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如果你问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回答到是没考到自己理想的大学。大学毕业时找工作自己原本想去上海去拼拼,想着上海竞争太激烈害怕找不到好工作,于是放弃。后来听了父母的,回到家乡的三线城市做老师。工作两年后,不安现实,但是想想自己还能做好什么、能转到什么职业等之类问题时,又放弃了!但慢慢还是觉得比自己的同学发展要满,收入也不多。面对婚姻、家庭,他选择了忍着坚持。

  这人是我的一个研究生学生。他的情况就是典型的职业安全感在影响他。安全感就是一个人感到舒服的区域。在这个区域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和熟悉的人交往,对这个区域的人和是感觉到很舒适。每个人的这个安全区域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害怕失败和改变而形成的。为了遇到更少的创伤,更少的失败,更少的不舒服,我们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领域、自己认为可靠安全的空间。因为任何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和不测,都是我们担心的。

  另外就是大部分人的职业规划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优势和内心需求,因此在择业时基本都是社会价值标尺或者父母的价值标尺,然后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不喜欢就选择跳槽,但职业定位仍然不清晰,跳槽似乎是自己的常客。他们其实很想定位,但苦于无法。在没有方向的跳槽下,自己的职业积累和经验没有太大的价值,因此严重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于是后面的危机感自然就会出现。

  无论是职业规划不清晰还是存在职业安全感,这些都会导致以后一个人在职场出现的危机感。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