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职业及其分类

发布时间:2017-12-09 编辑:晓玲

  引导语:什么是职业?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职能*行业,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职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业的资讯以及职业的分类,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有关职业及其分类  

  一、职业的内涵

  (一)什么是职业

  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的类别和内部构成、外部关系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对职业概念的界定所设计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实现就业,但人们对“职业”一词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职业就是“工作”,如医生、教师、法官等;有人认为职业是一种“生活来源”;有人认为职业是一种等级身份。

  对于职业的确切含义,众说纷纭。美国学者舒尔兹(Schultz)认为,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最低层次是维持生计)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也可以说是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实现而进行的持续的活动方式。

  职业存在于社会分工中在不同工作性质的岗位上,人们从事的工作在目标、内容、方式和场所上有很大的区别。一定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持续实现,就形成了职业。

  (二)职业的特性

  1.社会性

  职业是为社会所需要的,是劳动者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它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每一种职业都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2.连续性

  也称稳定性,在连续的承担职业角色并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劳动者会从中索取报酬,获得收入,且工作相对稳定。

  3.技术性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职业要求,能胜任和承担岗位工作要求的人,除了达到该岗位职业道德、责任义务和服务要求以外,还要达到持证上岗的技术水平。

  (三)职业的功能

  1.职业是谋生的需要

  职业生活是构成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职业生活表现在必须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获取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积累个人财富。因为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所以每个劳动者参加职业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决定其财富的多少。

  2.职业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两种需要为基本需要,后三种需要为精神需要。职业是个人获得名誉、地位、权利、成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的重要需要。由于每种职业都有其独特的活动内容和要求,对从业者的生理和心理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当这种工作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时,它就成为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途径。

  3.职业是劳动者为社会做贡献的途径,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职业的本质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的职业劳动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职业劳动生产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职业的分类和发展趋势

  (一)职业分类的原则

  1.同一性

  同一性是职业分类的最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它是指构成一个职业类别,必须在工作范围、工作内容、操作方法、使用工具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都是同一的。

  2.标准性

  职业分类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对于职业的分类,要有严格的标准。特别是对于政府管理来说,标准是极强的。这种标准反映为一个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即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和实施的“国家标准”。

  3.多级性

  社会职业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现象,有着成千上万个类别。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或者层次,每一个等级或者层次中都有许多的类别。这样才能够把庞大而复杂的“职业”区分开。一般情况下,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把职业分为3~4个层次。

  4.现实性

  职业分类是一个现实的范畴,它要反映社会实际,是基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状态、社会文化状况以及对于人的劳动状况做出划分的。

  5.应用性

  职业分类虽有作为理论和学术研究的用途,但其主要用途是应用。职业分类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国家对于“人”的数据的标准编码管理;可以用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以及人口普查、大中专学校职业指导、政府部门的就业管理,等等。

  (二)职业的分类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类劳动最早只有按男女性别进行的分工,男的打猎、捕鱼,女的采摘果实、挖掘茎块,所以不存在职业。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社会大分工,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开始成为专门职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也越来越多。职业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分工的标志。人类历史上职业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职业构成,与其国民经济结构、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职业分类标准也不一,为便于国际比较,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1966年又重新修订,将职业划分为8大类,在8大类之下又划分为83个小类、284个细类以及1506个职业项目,所列职业共计1881个。我国的职业分类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分类方法基本相似,1995年我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制定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通知,决定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999年5月出版。它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国家标准性质的职业分类大全,它第一次将中国的职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划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这部大典中,职业被划分为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是国际劳工局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与我国的职业分类标准的对照表。

  在我国的职业分类中,军人被单独作为一类职业,商业和服务业合并为一类职业,其他分类与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基本相同。这种职业分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从科学家、政府官员、公司经理到工人、农民、售票员、清洁工等无所不包,体现了大职业观念。然而,这一职业分类只分到职业项目,没有给出职业岗位。社会职业岗位是由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过程的组织决定的。这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与社会制度有关。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与学历文凭不同的是,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截至2003年初,我国已经有100多个职业有了从业资质认证考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曾就一些职业专门印发了《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要切实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据统计,目前全国累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已近3000万。

  与现行的职称制度相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代表了将来的发展趋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项国际通行的行业准入制度,各国之间开展的职业资格互认更使其成为国际职业的“通行证”。由于我国的职业认证制度刚刚起步,认证制度还很不完善,亟待改进。未来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将更加注重人的创新能力和通用能力,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将成为职业资格认证的方向。

  (三)21世纪职业发展趋势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