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大学是人生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更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一个人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准备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几年后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力。下文是小编收集的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实施与评价资讯,欢迎大家阅读。
一、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实施
(一)发展目标的适当调整
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就差一点点。成功的人可以无数次修改方法,但决不轻易放弃目标;不成功的人总是变换目标,却从不或很少改变方法。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只要不放弃目标,每一次挫折、每一次失败都是有价值的!
大学生涯发展必须有目标,而且目标不能随便改变,但这不等于说大学阶段的发展目标就一定不能改变。就业也好,考研也好,创业也行,都是走向成才,不存在哪个高级哪个低级,哪个合理哪个就一定不行。确定这些目标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个人的因素如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也有来自家庭的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期望值等,更有来自学校与社会的因素如学校层次、专业发展前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等。
大学生如果一进大学就有一个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那就再好不过了,不过这往往是不现实的。大学新生就好比一匹久囚铁笼的骏马突然被置身于茫茫草原却不知该奔向何方,他们哪里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呢?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特点与心态,对此,人们有不同的形容:
第一种说法:
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糊)——沉浸在考上大学的喜悦之中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以为还是自己的天下;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醒)——此情非彼景,好汉不提当年勇;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虚)——学了不少却心里没底;大四:知道自己知道(熟)——苹果熟了,可以上市了!
第二种说法:
大一:《彷徨》——大学新生犹如一匹久困铁笼的骏马突然被置身于莽莽草原,昂首嘶叫却不知该奔向何方;大二:《呐喊》——原来大学不过如此,我要“造反”;大三:《伤逝》——逝者如斯夫,时不待我也;大四:《朝花夕拾》——前面输(玩)太多,毕业前多多少少赶点本。
第三种说法:
大一:春——充满了憧憬,孕育着希望;大二:夏——学习、恋爱、社会工作什么都想干,热情很高,压力自然也不小;大三:秋——“橘子红了”,小有收获;大四:冬——早上起来,推开门窗,外面白雪茫茫,面临就业,却不知路在何方?
由此可见,要求一个大一、大二的学生制订一个一成不变的大学阶段发展规划书是多么的不现实。众所周知,规划不等于“鬼话”,有规划远比没有规划要好,规划书就好比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它可以给自己一个大概的指引与压力感。
到底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是令大学生最烦恼的生涯决策之一。按说,考研与就业并不矛盾,因为两者既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分步进行,考研的时间每年是相对固定的,通常是元月底寒假前,而找工作的时间可以从头一年的11月一直持续到次年的6月甚至毕业后都可以继续。为什么会烦恼呢?说白了是计划与心态的问题。如果大一大二没计划考研,到了大三大四突然决定考研,成功的概率无疑会低一些;反过来,如果大一大二计划好考研或出国留学,大四时又改过来想先就业,也会显得有点措手不及。
现在,很多重点大学的学生喜欢考虑换专业或辅修第二个专业即所谓的修第二学位,这也属于目标的修正问题。出于对兴趣与就业形势的考虑,大学生想换专业无可厚非,但换专业以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究竟喜欢和适合什么专业,不可盲目冲动。辅修也是一样,不可随大流,辅修是长胖,读研是长高,花上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拿一个同属于本科层次的第二学位不一定是明智的。
(二)目标实现中的阻力分析
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挫折与失败,有的人愈战愈勇,有的人却晕头转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究其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样。对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阻力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大学阶段目标实现的阻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目标设置不合理
比如说某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既想学习成绩一流又想当个好的学生干部,既想恋爱成功,又想打工赚钱,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以上目标如果分割成阶段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就业、出国、创业均可以作为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但必须具体和现实。如选择先就业,那就要想清楚去什么地方就业、在什么行业就业、从事什么职位与性质的工作、希望拿多少工资等,如选择出国留学,那就要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个人学习成绩尤其是外语水平等,如琢磨着毕业后自主创业那就必须积累经验、学会分析市场行情、制定创业计划等。目标没有好坏、对错之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如果选定的目标不合理,那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2.制定目标的当事人缺乏执行力
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话讲得非常有道理。经常听一些大学生讲:“我要考研。”可是没过多久,他就改变主意了。还有的大学生说:“从下周开始,我要好好学英语。”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从下周开始而不是从今天开始呢?
执行力相当于心理学中所说的毅力。“毅力就是为了梦想去敲天堂的大门,频繁大声地敲,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因为天堂被你打扰得烦不胜烦,但求让你闭上嘴,于是你成功了。”
范仲淹,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条件下,却能坚持读书,最后还当上了宰相。他靠的正是毅力,是毅力使他成功了,是毅力使他当上了宰相。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赛,开始跑在最前面的未必能一直领先,成为一名胜利者;原来落在后头的并不一定就永远不能后来居上,命中注定做一名失败者。
有人老是在别人的成就和荣耀面前哀叹自己起步太晚,其实每一位马拉松参赛者都明白,迟个三步五步,甚至十步百步也不算晚,关键是能否坚持到终点。
要去判断人生道路上的这场胜负,在于用毅力换来的成绩,正如判断一棵果树的优劣,是看它结的果实是否丰硕,而不苛求它的叶子是否葱郁。成功者常常用毅力去写迷人的胜利传奇。
3.目标实现的外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发生改变
从哲学的层面上讲,目标实现的内在条件相当于内因,外在条件相当于外因。所谓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如:种蛋产出时已经发育成多细胞的胚胎,胚胎本身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外因就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如:没有适宜的温度,种蛋中的胚胎就无法正常发育,种蛋还是种蛋,而时间过长,胚胎就会死亡,就更谈不上孵出小鸡来。可见,种蛋与温度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是鸡蛋变小鸡过程中的外部矛盾。
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在鸡蛋孵化小鸡的发展过程中,种蛋是内因,适宜的温度是外因。种蛋和适宜的温度对于由鸡蛋孵化出小鸡的发展过程来说,都是同时必备不可缺少的,缺少任何一种因素都不可能孵出小鸡来。可见,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外在条件虽然有不可控制性,但它毕竟要通过内部条件才能起作用,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不仅可以利用与改造外部条件,还可以创造条件实现目标。
二、大学生涯发展的评价
很多人以为职业生涯成功就是获得地位和财富的满足,于是为了达到这个标准而拼命努力。一旦没有能够在期望的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便灰心地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失败了。其实,这种成功观是不正确的。
很多时候,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无法达到所有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怎样的职业生涯才算是成功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职业需求不同,职业生涯目标各异,对成功的定义也会有所差别。对不同的人来说,成功标准也就不一样。对有的人来说,成功意味着一定数量的金钱,对有的人来说,成功意味着较高的地位声望;有的人可能认为成功就是35岁前拥有豪宅名车、可意的伴侣和聪明健康的孩子;有的人或许将成功定义为抽象的概念,例如和谐工作环境带来的愉悦感,完成具体的成果带来的成就感,帮助别人带来的满足感,等等,不一而足。
职业规划师总结:职业生涯发展的好坏,早期看锻炼机会,锻炼机会越多越好;中期看待遇,待遇越优厚越好;晚期看价值感,社会价值感越大越成功。这种说法的确有些道理。
那么,到底从哪些方面,以什么标准来评价职业生涯发展的状况呢?
(一)评价原则
1.目标与结果和谐性原则
“和”与“谐”是两个不同的中文字,它们的含义有很大的相似点。《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话可以很好地说明“和”的含义:“正六律,和五声,达八音,养耳道也。”人的耳朵很奇怪,不愿意听单一的声音,一定要听几种不同的声音才能感到舒服。《论语》里有句话叫“君子和而不同”,把“和”与不同直接提出来了。“谐”是形音字,从言,皆声。本义是和谐,强调配合得匀称。“谐,和也”(《尔雅》),“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周礼·调人》)。而谐和是指各组成部分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把“和”与“谐”连在一起,即“和谐”,就是指存在差别的各个成分可以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它本身就带有两层含义,一是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成分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且差别明显,但这些存在差别的各个成分之间又可以非常协调地整合在一起。
结果可以理解为目的,目标则是阶段性的结果,目标与结果虽然不尽相同,但能够保持一定的和谐性就可以了。
2。阶段性原则
不同阶段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生涯发展任务,评价大学生涯发展良好与否必须把握阶段性原则。各年级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如下:
低年级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提升学习动力,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自我。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习通用性技能,提高基本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专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