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木兰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0-07-20 18:31:34 初中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一《木兰诗》教学反思

  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各段故事情节的简述感知到课文的大概内容,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初一《木兰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木兰诗》教学反思

  初一《木兰诗》教学反思【一】

  对于文言之类的文章,以前我总是放不开。不能像上现代文那样大刀阔斧激荡跳跃,总是规规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读背诵,最后分析课文,基本上一直是这个模式。因为学校倡导课改,我作了一下尝试,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在课堂组织教学当中,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篇文章我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看过很多的教学实录,大部分老师都是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课的教学,我想这样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在家进行了充分的预先,对文章的字句的理解已是很到位了。我们这里的学生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在第一课时中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在此基础上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我觉得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如“可汗、燕山、转、裳、同行”等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果真有很多的学生把这些字音都读错了,我想从这最基本的字词开始还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学完成后,学生连课文的字都不会读那是很可笑的。第二课时,对前面的四段内容进行了疏通并让学生背诵其中的内容,第三课时让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并让学生感受木兰的形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近30分钟时间让六个小组比赛读整首诗,导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虽然我进行了纠正,但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及时过关。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全部学生(六个组基本上只有一半人在课堂上背诵)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我没有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二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伙伴看到她后的情景。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第三节课后我还让学生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认真思考一下,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没有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特别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初一《木兰诗》教学反思【二】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上好这一堂课,不能只停留于文言讲授,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

  一、 突破传统讲授,创新课堂

  这堂课的教学注重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强调师生互动,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愿望。

  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内容,通过借助辅导资料自学课文内容,特别是重点词语的解译,重视学法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如在“百度”搜寻译文的关键字的指导,查找资料后的汇总,归结。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学生之间互讲互练互评互补。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二、 抓住朗读教学,落实语言训练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文中大量运用连锁、问答、重叠等形式,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姿致谐适的排比,也有新奇幽默的比喻,句数比较参差,共换了七个韵。根据诗歌的特点,我特别重视朗读,让学生读准、读上口,读上心,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

  采用自读,对读,小组读,讲读中所悟。然后听专业的朗读,模仿读。个别指导片断朗读。例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前三句要读出木兰急切地想脱下厚重的戎装换上轻盈的红装之情,语速快,语气急;而后三句则要读出木兰换上红装之后的女儿之态,害羞之状,动作都是慢慢的,在回味往昔做女儿的日子,在欣赏自己的女儿之颜呀。梳理云鬓是多么细致呀,粘贴装饰品是多么精心呀!读时语速就要缓慢,语调微微下放、语流悠长一些,语气则是激动中有几分羞涩。读中体会木兰的心境。依据示例,学生小组讨论分别讲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的朗读方法。

  再者,在读的基础上,尝试表演,学生编排配乐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再次加深木兰形象的认识,达到背诵的教学目的。

  三、 引发疑问,深入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答疑虑。课堂上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

  如文章中的修辞很难懂的”互文,我并不着急于讲解互文的意义,而是提出文中使用互文 的语句,让学生释义,并反复品读释义,思考有无疑问,并尝试新的解释,通过反复推敲,举一反三,讲解“互文”的修辞。对于木兰形象的理解上,我也倡导学生大胆质疑:木兰争战沙场十几年的女儿身怎么可能没被人发现呢?学生讨论,辩驳,随后正确引导学生有疑虑很好,这也从侧面突显了木兰的谨慎,机智。这里水到渠成的.让学生设计几个木兰机智躲过被发现的女儿身的情景,大胆创设。有疑虑,有争议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能力。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些缺陷。

  首先,创新课堂,没有握好传统与新法的转变,有导学案,但不会充分利用,课堂中对学生检查预习导学案的环节不到位,学生展示也是草草了事,评价环节不能充分肯定学生好的做法。

  其次,课堂教学重视了朗读,但占用的时间过长,使得教学时间太过紧凑。与其“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朗读方法不必逐句讲解,可典型示例,训练展示重要段落。在表演朗读环节如果能达到当堂有感情的背诵,效果才会更好。

  再次,没有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如何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原本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很遗憾没有完成这一任务。还有在木兰回家还女儿装教学时可适时把木兰的心理活动,用细腻的笔写下来。没有做到这两点让课堂少了“练”的环节。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中应该在“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等方面还要下一番工夫。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让课堂变得更扎实,真正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

  初一《木兰诗》教学反思【三】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

  四、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对诗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断,并且巧妙地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更有利于对文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更多相关文章:

1.木兰诗教学反思

2.《木兰诗》教学反思

3.初一英语教学反思

4.初一历史教学反思

5.初一政治教学反思

6.初一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7.初一英语教学反思

8.初一语文期末教学反思精选

9.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10.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初一《木兰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木兰诗教学设计08-17

《木兰诗》的原文及译文08-14

《木兰诗》的优秀读书笔记08-23

《木兰诗》全文阅读及对照翻译08-13

《木兰诗》读后感作文200字07-14

2017年教师资格招聘面试《木兰诗》教学设计及解析08-09

初一英语教学反思三篇12-07

初一英语词汇教学反思08-19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木兰诗》12-15

《木兰诗》小学三年级的读书笔记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