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6 09:42:07 高中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高中《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篇一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第二次上这篇课文,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第一次上这篇课文,已经是在几年前。

  怎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怎么做好环节设计,总是萦绕在我心里。几番挣扎后,我将对陶渊明的了解和对辞文体特征的把握相结合,确定了本文重在“披文入情”,通过一个必须的理解段落内容的过程,来走进陶渊明的情感天地,去感知他辞官归家,享受田园生活背后的种种感情,以期达到“知文”与“知人”相辅相成的阅读状态。我想强调,那一刻的想法是真实的。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借助了几个方式:一是欣赏抒发和绘画作品,为画作陪陶渊明的经典诗句(范围是在学习的课文内);二是引入阅读一考生的佳作——《菊花人生》,以增加“知人论世”的分量;三是引入康桥的魅力诵读,但终于因为电脑程序的问题失败,便改方案为做配乐朗读(用的的《高山流水》,效果也不错);四是谈谈你心中有一个怎样的陶渊明,要求是仿照老师给的“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自由的人”这个句式;五是借用一些名家名言来做一点探究思考,促进互动,调解氛围;六是做一次仿写来结束本文的学习,内容是选择你喜欢的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参照“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诶。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 句式续写两组句子。

  课虽然照我的设计“走着”。但在蓦然回首时,又有了啰嗦的嫌疑,耗时不菲(用了4课时)。禁不住又忆起了蒲老的善言——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自己的课堂打磨得精细一点。确实,我一步小心,又有了失足。

  前车之鉴啊!写下来,以作自省自勉。

  高中《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篇二

  一、教材处理反思: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悟读的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的差异,好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的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的由来便一目了然。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方面,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本文体裁为“辞”,根据辞的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通观本文内容,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这点教师用书也认同,点明“此体裁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定位以诗,则以朗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让学生读的充分,是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我预设之为“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集体朗读——自由朗读——解读练习——讨论归纳”这一教学过程,希望以一个愉快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资料进行收集、判断,吸取精华而弃其糟粕。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归去来兮辞的原文及译文03-30

《归去来兮辞》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11-03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归去来兮辞》说课稿!08-09

2017颁奖辞怎么写-感动中国颁奖辞范文06-14

婚礼主持辞再婚08-12

韶山英文导游辞08-27

中秋晚会祝酒辞09-22

辞牛年迎虎年对联01-26

员工辞申请书05-29

辞职也要辞得“漂亮”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