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1
今天,我又观看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游园不值》一课,窦老师以她独特的气度、神韵,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深深陶醉、折服,有感于这位大师的教学风范,有感于她那豪爽的教学激情,特把心底的激动诉诸笔端,与大家共享。中国是诗的国度,窦老师的课堂是诗的课堂。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游园不值》,已领着孩子和听课者在古诗的国度里畅游一翻,让人感到酣畅淋漓之际又觉意犹未尽。
1、巧抓题眼,走近诗句。窦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跟着这位诗人(叶绍翁)去游园,更重要是体味游园的“不值”。明确的告诉学生,游园就是要通过读诗体味诗人蕴涵于诗里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深层含义。在随后的教学中,窦老师就是用这种“游园便是悟诗”的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带着孩子们看到了游园路上的绿莹莹的苍苔、园门口简陋的柴扉、园子内渴望自由的红杏……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值”,不遇中的`“遇”。
2、推敲诗意,推敲课堂。窦老师开篇第一句:诗是推敲出来的。紧接着,贾岛推敲的典故娓娓到来。整节课,学生就在窦老师的引领下反复推敲、反复体味:
推敲“怜”,让学生想想为什么不用最初的“嫌”而用“怜”,从“怜”看出作者叶绍翁对苍苔的爱惜、怜惜;
推敲“扣”,通过比画“扣”的动作理解诗人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喜爱;
又把“关不住”的“关”与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中的“遮”作比,突出园内红杏渴望自由的情感;这时诗歌的含义得到升华,学生的对诗歌的理解更进一层;
最后推敲“满”和“一”,得出“一就是满”的结论,顺势向学生灌输“一生万物”的道家思想。
从理解古诗字词的意思到理解整首古诗的诗意,进而上升到体味古诗的内在意蕴,最后感悟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这一推敲诗意过程的同时也在推敲着课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上出一节经得起推敲的语文课。
3、诗中有情,情亦是诗。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诗人访问友人,因主人不在,柴扉久关而进不了门。而毕竟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旨在赞美春天里万物旺盛生命力。而这短短一首七言诗,寥寥28个字,在窦老师的解读下却变得如此多情。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吐出灿若兰花的语言。学生说,他从“怜”字看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他又从“扣”字品出了诗人对园主人的尊敬之情,他还从“关”字感受到诗中红杏渴望自由、向往春天的力量之美,他更从“满”和“一”中领悟了“一生万物”的道家哲学及“不遇中有遇”的人生哲理,犹言更深。诗中有情,需有善解之人,窦老师就是诗情的解语者。而窦老师在解诗过程中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智慧碰撞,又怎能说这不是一首动人的诗篇呢?
诗意的课堂诗意的享受。课堂上,窦老师每一个神情都传播着情感,每一动作都散发着魅力。其声情并茂的讲解,其挥洒自如的演绎,给予听课者艺术的享受。使人不禁感慨:语文课堂原来可以如此多情,原来可以如此诗意!她以自己的“主题教学”思想把《游园不值》演绎得柔肠千转、意境迷离、哲思飞扬、风生水起。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2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着名绝句。诗篇描写了游园未遂,红杏出墙的情景,表现了春天有着压抑不了的蓬勃生机,流露了热爱春天的赞赏之情。诗人游园不值,未免惆怅、扫兴,但抬眼之间,却见一枝红杏越过墙头,报告着春天的讯息,使诗人尽管见不到满园春色,但也产生了稍许快慰之感!这一枝特别的红杏,不仅让诗人惆怅之情得以慰藉,更是把满园的春色尽情展现了出来。但是从字面上,学生无法真切感受到透过纸背的满园春色。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诗歌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呢?丰富的想象是一个好办法。从“一枝红杏”入手,大胆想象园内的美丽春光,把对春天的感受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语言是丰富的。
【园内有一座假山,假山后面有一个大水塘,几只鸭子正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地游泳呢。池塘周围肯定有许多垂柳,在微风中,柳树姑娘正在梳理她那纤细的秀发呢!】【园内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许多蜜蜂、蝴蝶正在这万花丛中翩翩起舞呢】【许多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学生在细心观察插图的基础上,丰富的想象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从而进一步感受到美的事物是无法阻挡的。同时在教学中,我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体会到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3
《游园不值》诗文的外在语言显得朴实无华,给人以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但在这看似平淡的语言背后却饱含着作者那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诗中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春色满园的内在诗句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学此诗我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因此,我在教学本诗时主要注意了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间接接触文本。开始一组配有音乐的图片课件的运用有意识的让孩子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心里埋下对春天的喜爱的种子,为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与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产生共鸣埋下伏笔。
二、用课件中的朗读资料让学生听,会使学生在字音、节奏、韵味上有所感悟,对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三、充分利用课件的辅助作用,解决了诗中难解的字和生活中不常见的事物,如“屐齿”“柴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发展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多读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诗的外在语言以后让学生诵读诗句达情、达意。一是扣住“小扣”、“久不开”、“关不住”等诗语,让学生诵读。二是扣住两次情感变化的诗句诵读。三是整体引导诵读,这样采用先理解后诵读,边理解边诵读,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层层上升递进的诵读,多次进行。达到当堂熟读成诵的积累运用效果,同时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
一节课上下来,其实我更是感觉到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具有无穷的力量,它能引领着学生走入一种美好的境界,而我在这方面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就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有时感到自己都词穷,没法用渊博的知识感染学生。我想真正提高自己,是在“行动中”,而不是新在“口头上”。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4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出现了分歧。
有的学生认为“应怜屐齿印苍苔”意思是说大概是花园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屐踩坏他家的苍苔。有的认为这句诗意思是说,可能是花园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还有学生认为诗句意思是我应该爱惜脚下的苍苔,别让木底鞋把它踩坏了。
是谁爱惜苍苔呢?三位学生两种不同的理解,我颇感意外,决定进行一场辩论会,并要求学生结合插图仔细阅读全诗,细细揣摩诗人表达的意思。大家兴趣盎然,一会儿摇头晃脑大声吟诵,一会儿又默默看图深深凝思,一会儿查字典,找资料,一会儿交头接耳小声谈论……经过充分酝酿,双方各自推出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1:我们根据插图和诗句意思可以知道,诗人站在花园外面,久久敲那柴门却不见开,于是就想可能是主人爱惜绿绿的苍苔,怕人把它踩坏吧。
反方1:那你们所指的苍苔是哪儿的苍苔呢?
正方2:当然是花园里的苍苔!
反方2:不对!诗句中所指的应该是园门外的苍苔。因为诗人到朋友花园游赏,不料园门紧闭,主人不在。主人外出当然要关了园门,可是关了园门难道就能说是主人爱惜苍苔吗?肯定不是!诗人站在门外久久地敲门,在那儿来回踱步,以至木屐踩坏了苍苔,因此发出了我应该爱惜脚下苍苔的感叹。
正方3:可是根据注释,“应”是大概、可能的意思。如果照你们所说,这一句就应该解释成“我大概应该爱惜脚下的苍苔”,作者怎么连自己爱不爱惜苍苔都不敢肯定呢?
听到这里,我联系自己从资料上看到的知识谈了自己的看法:
“应怜屐齿印苍苔”意思是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
孔子曰:学贵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前进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当然。我也给大家留下一个课后作业,继续翻阅资料,找到足够证据,验证自己的观点。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5
我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我针对这首诗进行了四次有效引导:
第一次,引学生自学诗意。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了吗?读出抑扬顿措了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诗句讲了什么意思?回忆一下,平时我们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大屏幕显示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补空白、补省略、换语序、看插图、看注释、查字典)然后学生自学,顺理成章,效果很好。
第 二次引导,引导学生读悟第一句。见过苍苔吗?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读书,看电视,查电脑等,说说“苍苔”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出示课件,苍苔的解 释)看到苍苔我禁不住想说,苍苔,学生说:真绿呀!春天,学生说:真美啊!作者也会这样吗?带着这种感受读第一句。再品品哪个字,包含了作者对苍苔的情感 呢?(怜)再读,读出这种情感。学生读的声情并貌。
第三次引导,引导质疑。感悟了后两句诗后。让学生质疑有不懂的问题吗?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一下子提出了“一枝”怎么就是“满园春色”呢?我相机解释以点带面的写法,并拓展这种写法的诗句。恰到好处。
第四次引导,想像拓展。在学生声情并貌的朗诵完后两句诗后,我即时点拨,此时,你就是那枝红杏,前边同学往后看,后面同学往前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以词的形式说)学生妙语连珠。这实际上是将学生自我生命个体与古诗画面结合的一次朦胧引导,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础,古诗读的'基础,于是使得画面越来越清晰,诗中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现在眼前。
这四次引导,使得整堂课学生不是在为学古诗而学,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学完诗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将其积累在脑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朦胧地对待古诗本身,引导学生生自己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所能关注的。对于小学生生,我们不能因为积累而积累,因为理解而理解,那样古诗到最后还是生硬的语言块。课堂中,我们能放手处且放手,深奥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词可以不谈,让学生在自我范围内去欣赏,在情感范围内去感悟,真正将古诗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后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但遗憾的是这堂课,读和拓展的时间搭配不够合理,读的时间多了些。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的。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6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诗人抓住景物的特点,抓住重点,以少总多,景中有情,情中寓理,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这首诗,要在指导学生弄懂词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反复吟诵,从而领会一个道理: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了的。我教这首诗主要抓住了两点:即理解词句这个难点和启发想象这个重点。
一、关于词句的理解:这首诗有些词义和现代汉语差异很大,而且有些名词如“屐齿”、“苍苔”、“柴扉”等都是学生感到生疏的,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基本了解意思的'同学,说说从哪看到的,加强直观教学,效果较好。对差异大的词,我放在句中去理解,如“应”作“大概”讲,“扣”作“敲”讲。首句是全诗的难点,我帮助学生弄懂两个问题,一是本诗中有一个字直接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请学生找到,学生很快找到了“怜”字,二是着重对“怜”字理解:
(1)“怜”字从字面上怎么理解?
(2)“怜”什么?谁“怜”?
(3)从哪看出来?对于次句,我引导学生理解,“小扣”、“久”的意思,并设想当时的情形,懂得诗人识礼知趣,后两句浅显易懂,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
二、关于启发想象:这首诗结构严谨,分两层,第一层写看到的,看中有想,第二层写想到的,想中有看,两层意思联系紧密。我启发学生想象,主要以理解诗意,导入意境为目的。前两句引导学生以久不开而想象园主人心情,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后两句启发学生想象园中的情景,把万紫千红的景象显示出来。想象越美妙、丰富,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越能受的美的熏陶,从而体验出自然界中春天的生命是旺盛的,无私的,是关不住的。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中表达的对美好春天的赞美之情,还进一步联想到生活的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将冲破一切禁锢茁壮成长。
【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7-10
教学反思小学语文12-28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11-26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14
小学教学反思(语文)12-11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反思01-04
小学语文《假如》教学反思01-30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2-15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