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08 16:15:32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

  我在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比如在本课一开始,让学生先说说动物的名称,这样可以复习学过的部分生字。然后,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无论是识字、记字,还是课文学习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习,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整堂课我还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一个字,而不是把写字放到另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可以分散写字的难度,每节课都动笔写一两个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地把字记牢、写好。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关于朗读尤其促发我深思。怎样才能读得深入,怎样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导学生读好一句话时,首先不要急于要求他们读出感情。如指导“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句中的停顿之处,形成一定语感之后再试着读出问的语气。如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千万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进行耐心的指导,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这时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问答对话的语气等方式,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习把句子读好。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和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师生、生生引读、对读;加上动作表演读:小组内评读、推荐读、“比尾巴”表演赛)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一样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2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学生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学生一目了然。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学生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二、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很好,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额特征和变化。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真的给孩子自由,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呢!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呢?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

  开展《小小的船》这首诗歌的教学时,我采取了让故事激发兴趣。我们在开课时,设计了谜语和传说故事激趣引入。在开课环节,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开课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调动了他们的兴趣。

  同时《小小的船》是一首儿童气息浓郁的三拍子歌曲。歌曲给人以小船在微波中荡漾之感,清新愉悦。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主人公坐着小船似的月亮遨游天空的天真遐想,充分表达了孩子们渴望探索宇宙奥妙的美好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个课堂呈现出自由、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感受了美的熏陶。我将歌曲融入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使孩子们有了新奇的感受,同时提升了教学效果。

  但这节课也有明显的不足,这节课的预期设计效果和我们上课所达到的效果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我觉得这是我在探索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能更好的驾驭这样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这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我以后应该多尝试,多思索。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4

  《难忘的一天》这篇课文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长,内容也不是孩子喜欢的那种童话、故事之类的,原以为孩子会学得没兴趣,没想到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在课堂中学得很投入,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孩子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问题,然后让学生朗读全文,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小作者说的难忘的一天是哪一天?为什么会觉得是难忘的一天?学生在朗读全文后,回答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其实这样下来,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已经掌握了。随后,我以小作者的心情变化为主线,让学生找出小作者表演前、表演后的心情,以及为什么小作者的心情会这样?学生们随着老师问题的抛出,一个个找到了答案,我感觉学生也有一种成功感,他们的小脸上都显示出一种成功的喜悦。接着我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朗读,让学生也在读中去体会小作者的心情变化,我看到孩子们仿佛也如同小作者一样因马上要为邓爷爷表演而紧张,又因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而平静下来。一个个都读得很投入,精神也很饱满,孩子们在读中理解了课文,感悟了课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感觉在教学中有时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5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本插图,说说插图里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出课题《一去二三里》,接着请他们读一读童谣,用铅笔圈出本课的生字。因为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大部分孩子都已经认识了,因此教起来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比较顺利。而就童谣本身来说,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已经能背诵,但存在朗读拖沓的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纠正,不过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慢慢来的工作。就整篇课文来说,我认为难点在于字的书写。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是从这节课开始的。在认识了田字格之后,我指导孩子们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告诉他们字不要写得“顶天立地”。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对写字还是很有兴趣的,一笔一划写得可认真的。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够好,就一直擦,直到写得自己满意了为止。对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进行了表扬,同时告诉他们一笔一划看清楚,找准位置再写,这样就不会不停地返工了,《一去二三里》这节识字课就这样上完了。

  从整体来所,条理比较明晰,结构也相对较为完整,但是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的不足就是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引入做得还是不到位,比如在介绍课文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中,而不是单纯地为识字而识字。“绘声绘色”地上好一堂课,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6

  《我叫足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足球运动的起源发展情况。课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足球的形状及起源之久。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踢足球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运动。

  对于足球,可以说孩子们都知道但由于年纪小并不了解。所以在一开始我就找了一段关于足球的小动画让学生观看,以此引起学生对于足球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本课的教学。不仅如此,我在整节课中还穿插了对古代足球蹴鞠的介绍,并且让学生观看了现代足球的几张不同照片,特别是在介绍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专用球长城之星时,同学们的眼睛都亮了。通过这些辅助手段,我首先调动了学生对于足球的兴趣,使得课文的学习简单了不少。

  在教学学生朗读时,由于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写作的,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以自我介绍的口气来朗读这篇课文。尤其是这篇课文虽然内容简单,但充满童趣,比较利于朗读。而且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人们都喜爱的足球,这样即可以加深朗读情感,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比如说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足球是现代最流行的运动,可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加深感受。说一说现在看球和在古时候看球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虽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的重点在朗读上,但主要问题也是出在朗读上。反映出来就是孩子们的朗读略带拘谨,轻声处理不好。可能是这节课有老师来听课的原因,孩子们一直没放开,读书的时候总感觉有所顾及,放不开。特别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年纪可有一大把喽。其中的喽是个轻声字,学生一直读作二声。虽然纠正了好几次,但还是能听出有个别同学在这个字的读音上存在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在轻声的朗读上有所侧重,让学生把轻声读好。

  总的说来,在教学《我叫足球》这篇课文时我的侧重点一直在朗读上,但最后问题也出在朗读上。所以这就提醒我,朗读教学上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让孩子们在朗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7

  冯骥才的叙事抒情散文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亲近人的转变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

  文本写的非常有趣,但就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我班的有些学生而言,在理解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我们决定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确立为:通过朗读文本,赏析好词好句来理解文本的中心,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想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入手——小珍珠鸟怎样一点点地由对环境的熟悉逐步转变为对人的熟悉,最后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同时,“我”怎样使小珍珠鸟对“我”消除戒心,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通过本文中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在让学生发现“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过程——也就是本节课的主要情节时,由于教师的问题过于琐碎,使得学生难以有一个相对较为完整和独立的思维空间,而且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在概括小结,没有寄予学生应有的信任。此环节过程如下:

  师:“我”为珍珠鸟做了什么?能让它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生:因为我没有去伤害它。

  师:为什么说我没有伤害它呢?

  生:因为珍珠鸟经常打扰我的写作,我都没有责怪过它。

  师:在这之前,我是怎样对待珍珠鸟的呢?看看前面的文章。

  生:我知道了。是在文中的第三小结:“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的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

  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非常好,这也是我所想要的。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8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雨果的小说局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篇文章是“危急时刻”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借助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身的见解,进行个性感悟;三是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运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方式方法。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这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关键,也是执教本文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实践中,可以具体确定教学的主要目标:①充沛阅读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揣测人物心理,体会、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理解,学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资源共享。③从虚拟情境的感悟迁移到实际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从名著中汲取养分,迁移学习、主动学习。难点是引导学生揣测“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人们为什么视其为“一个伟大的灵魂”。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需要从整体入手,不可把文章肢解,引领学生入境生情,自主发展,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做好充沛的课前准备,具体措施是通过搜集网络、图书资料,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其作品的价值。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布置他们阅读雨果的原著,体会雨果的语言风格。第二步,学生带着基本的见解展开自由读书活动,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第三步,在充沛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练习把自身的认识、感悟和体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积极质疑和主动探究的精神。第四步,说听读写结合,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依据教材,逾越教材,拓展教材,并引导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

  教学流程

  一、夯实基础,重视预习

  充沛重视课前准备活动,有计划的布置以下准备内容:①以“雨果”为关键词上网搜索和查阅图书资料,充沛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相关作品和创作风格等。②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的障碍。有能力的同学进行初步的“批注式”阅读。③有条件的同学搜集或者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也可以阅读相关电影剧本或者相关的资料,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对比学习。

  二、渲染情景,走近文本

  1.谈话:同学们,“海难”这两个字也许是任何一个航海的人都不愿意提和的字眼。大家想一想,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其中的原因。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适时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在学生初步讨论以后,加强视听刺激,调动学生求解的欲望。

  4.小结导入课题:在茫无边沿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又无处躲藏,所以经常会因为慌乱而发生混乱不堪的局面,造成沉重的损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做《“诺曼底”号遇难记》,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同样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局面,不同的是这次事故因为有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船上61人中有60人生还,发明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整体感知,触摸经典

  1.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自主读书:(1)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的词语可以标志一下。(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和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3)相互交流读书的初步认识,检查初读的效果。

  2.带着问题,圈点批注。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考虑:作者是怎样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的?

  谈话: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的高尚的灵魂。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

  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提出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四、重点探究,深入体验

  1.在同学们初步质疑问难的条件下,协助他们梳理问题,围绕“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找出重点问题,分小组深入研讨。

  本文虽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但全文没有一处直白的流露。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加强感情朗读放在首位,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汇报学习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以点带面的问题展开,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读有所悟,展现个性理解。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

  首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发生共鸣,然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交流看法,各抒己见。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人们想的是什么?哈尔威船长想的是什么?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出“假如你在‘诺曼底’号上,面对此情此景,你首先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灾难到来时,那些“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与镇定自若指挥的船长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哈尔威船长关键时刻采用的特殊手段,正好体现了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境界。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全文进行。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1“实际上一共61个人,他把自身给忘了。”他是不是真的把自身给忘了?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他怎么会忘了自身?

  ○2“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人们为什么不违抗他的意志?为什么会感到自身的上空出现了“伟大的灵魂”。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9

  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 得烟云而秀媚。”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第八自然段因对泉声传神的描绘而成为文中的最精美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如何得“鱼”(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并学会去“渔”(运用方法分析此类文章)。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一、自己感。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作者精彩的描绘片段之前,我播放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并配以泉的各种姿态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空间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都听到了些什么,泉声都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如果用比喻的手法,你会怎么比?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都能有所比较地说出泉声的不一样之处。

  二、感作者所感。

  这个环节我分两步走。

  (1)听感。教学开始,我抓住“听”字,从繁体的“听”字入手,猜猜这个字念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古人造字的意思:听不仅要用耳,还要用心。通过上学生“听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文中作者把各种姿态下的泉声比做小提琴,弹拨,贝司和铜管发出的乐声,可学生并没听过这些声音,所以对于“轻柔”“清脆”“厚重”“雄浑”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这里我分别播放这些器乐的乐声,既让这些优美的音乐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也使得学生很好地感受了作者的文字对泉声特点的准确把握。

  (2)读感。读是一个深化理解的环节。朗读既能加强对文本的印象,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三、对比感。

  谢大光把泉之声比作乐之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么乐之声怎么去表现呢?我把这段的内容简化为:那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看看作者是怎么以丰富的想象,准确的语言给我们表现泉声的。在这里先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比喻,从这些比喻中看出泉声有什么特点,并模拟该音乐变化的旋律。在此环节中大家的情绪都是十分兴奋,积极地摹拟着。课堂上一片乐声。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准确的表达,此时带给学生的是无以能说的感受。之后学生运用写景文章的方法学习《黄果树听瀑》,从而体会出写法。

  以上教学设计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在反复听,品,读中体会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把握,丰富的想象及创意的表达。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发现,感受,建构的实践过程。再加上本课教学成功地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感受。

  但在教学中,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让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今后的我还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0

  我读过一本书,书上说,有一位大学教师,在学生读文的时候,如果读不出什么感觉来,那么就请学生们再读,再读,再读。直到读出点什么为止。我在预习的时候要学生读文三遍,课上在问学生读出了什么时,可是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回。我就他们再读,举手的不多,那么再读,举手不多,那么再读。反正到最后学生们举手的越来越多了。在学习本课的时候,我没有学字,只是不停的让学生读,感觉人物的心情和语气,然后读出感觉来。一生在读“把绿铅笔借我用一用行么?”这句话时,提示语是“小声的”可是他没有小声,反而更大声了。其他学生哈哈大笑,都说他读得错了,这么大声,老师一定不让这么大声的说话的。看来孩子们已经能够注意到提示语的作用。可是大部分学生要在教师的暗示之下才能领悟。这方面要再加训练。为了达到多读的目的,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加强预习的指导和检测。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1

  《雨点》是一首简短的儿童诗,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我讲授的是《雨点》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帮助学生认清本课的生字(包括一类字和绿色通道的生字)并学写四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如何抓住重点,巧妙地突破难点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结合课后与教师们的交流反思,将自己的思考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整堂课层次清晰,以词语为主,主要有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三个部分。在教授词语时,配以生动的画面,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再让学生结合说说自身生活中的感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在读好词语的基础上,再将词语带到课文中,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写字教学中,将同偏旁的生字放在一起,分成“海”“洋”和“跃”“跑”两组,根据相似的字形进行教学,总结写字要领,使学生更好地写好生字。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临写相结合。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不够丰富生动。富有经验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课堂的气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而我自身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尤其是评价语言,不够准确,而却显得单薄,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朗读课文不够充分。

  这首儿歌的字词简单,所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文的朗读,可将词语的讲解穿插到课文的朗读中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课堂上没有能够全面关注到回答问题不够积极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小部分的学生怯于举手,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我没有能及时地的关注到这一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

  4、写字教学不够到位。注意到生字的规律,进行归类的教授,但是没有能够指导学生记忆生字。

  三、改进措施。

  1、根据班级学生的差异,认真思考,准备教案。备教案重在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前做好认真准备和细致思考,并且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次地制订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平时注意积累教学语言,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姿势,一句话语,给学生以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简化自身的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适当的引导。课前多思考,力求自身的教学语言生动、准确、简炼,结合体态语言,更好地推动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

  3、关注不爱举手的学生和暂差生。在课堂上多给不爱主动举手的学生和暂差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课后多他们交流,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动脑筋思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也要及时指出不足,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上多以眼神和手势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班级上培养学生爱举手发言的习惯。

  4、关注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记忆写字的方法,总结写字的规则,将同一类型的字放在一起教授,引导学生观察。另外,读写姿势也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2

  对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是他们的入门课,也是基础课,所以必须让学生开始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情况着手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

  孩子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学习抽象的拼音,接受并熟练地拼读音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拼读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借鉴并运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拼音教学应把图文、形、音三者结合记忆。

  冀教版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并不怎么枯燥乏味,原因是每一课都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儿歌。学习字母时先从儿歌入手学生感兴趣积极性较高,教材也提供了很好的插图,合理利用起来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e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拼读儿歌,小组互相帮忙,这样学生学起来都比较轻松,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再出示图画:一只漂亮的大白鹅。我充分借助插图调动孩子的兴趣,通过讲故事、看插图、编顺口溜,让他们在快乐中,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愉快的认读、书写,准确而迅速的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

  2、形近字母比较记忆。

  汉语拼音是符号文字,由一些固定的字母笔画组成,包括左半圆、右半圆、长竖、短竖等等。在教授由这些笔画组成的b、p、d、q等字母时,可将这四个字母分成两组启发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组形近字母在比较时,可以引导学生想:b—p都是右半圆,听广播(b)天线往上拉,泼水(p)水往下流;d—q都是左半圆,马蹄(d)向上带土,气球(q)下边拉绳。还可同时加上手势和口诀:右下半圆b,左下半圆d,右上半圆p,左上半圆q。学生在边看、边说、边比划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两组字母的记忆。两个相近字母一目了然,使学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3、讲故事

  讲故事学生最爱听,生动有趣,容易记忆。能够帮助儿童在听故事中获得知识,形成记忆,如学习jqx和ü相拼的规则时,我就讲了jqx三兄弟很调皮的故事让学生记忆jqx和ü相拼的时侯去掉两点。学生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记忆深刻。

  4、游戏中学习

  一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根据学生年龄小,好动、爱表现、记忆力强的特点,我将枯燥无味的复习巩固方法换成找朋友、开火车、比一比、猜一猜、变魔术比赛等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拼音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3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知识性短文。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我想孩子们对这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的,所以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多花了些气力,希望能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掌握介绍一种物品的方法,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下面就《恐龙》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预备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恐龙生活在非常遥远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可能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晨会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龙的知识。

  同时我也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借助网络资源,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制作了《恐龙》的课件。我们反复查阅资料,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竭力再现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和意境,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赏期——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教学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就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奔跑、嬉戏、漫游的宏伟场景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惊叹不已。悠扬的音乐声,美丽的画面,拉近了孩子与文本间的距离。孩子们仿佛进入了恐龙的时代,他们兴奋不已,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对象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触摸期——研读文本了解特点。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见过,其种类、外行和习性都是科学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文章多处运用了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恐龙形态、生活习性等,我在制作课件时也力求图文结合,即每一种恐龙都和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研读课文,了解恐龙的教学中,先重点教雷龙,教会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其余种类的恐龙以表格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学。并让孩子们在逐词逐句朗读中理解课文中多处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例如在教学“雷龙”时,我先出示雷龙的图片,让孩子们猜猜这可能是书中介绍的哪种恐龙,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由于课前的收集资料,他们一下子就猜出了答案,接着让他们说说雷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且书上是怎样描述的。然后通过体会雷龙的特点来学习作比较和打比方的两种说明方法,最后再请学生通过朗读把雷龙的特点告诉大家。孩子们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说明方法,一举两得。

  四、说演期——迁移方法模拟介绍。

  孩子们掌握了说明方法,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请他们以“我”的口吻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恐龙,无疑是他们最兴奋的一块教学。先前,以书上雷龙为例,写一段自我介绍,(嗨,大家好!你们认得我吗?对了,我就是梁龙。我的身体可长了!猜猜我有多长?我从头到尾足足有二十多米呢!我走起路来,就象一架移动的吊桥。别惹火我哦!惹火我可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会用长长的尾巴把你甩到天边去!不过平时我可是很温柔的,假如你在侏罗纪公园游玩时有小河无法趟过去,你只需拨打求救电话,我会立即赶来帮助你们过河的。哪位小朋友胆子大,我还可以让他在我身上过一把滑滑梯的瘾哦!)帮助学生理清介绍的顺序,然后运用文中学到的说明方法作一番介绍。

  五、探险期——拓展阅读探索奥秘。

  “你们猜测一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将学生的兴趣更广泛地指向课外阅读,探索这至今尚未揭开的神秘世界。有兴致的可以相互借阅书籍,交流资料,观看电影等。

  假如能把这堂课设计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学习,提供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网址,引导他们阅读。我相信,利用网络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学生会有更多的体会。而对自我介绍某种恐龙的小练笔,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书写,讨论交流。但愿笔记本的进入能改善我校的网络环境,让教师和学生能甘心在“网中挣扎”,并乐此不疲!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4

  《难忘的一天》记叙了一位小学生为邓小平爷爷进行计算机表演的故事。既写出了“我”的兴奋与激动,还写出邓爷爷的平易近人,以及对下一代的关心和期望。

  一开始备课,我认为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性强,内容易于理解,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并非如此。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任务是体会作者的“难忘”。我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先小组合作学习“作者难忘的一天,他难忘的是什么?”在集体交流理解“难忘”,从而体会小作者的激动、紧张和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可我发现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好,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时候谈不出什么内容。这种情况下,我改变了教学策略,故作疑惑的抛出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我有不明白的地方,谁能帮帮我?”学生一听老师有不理解的问题,都专注的看着我,我说“老师读课文的时候发现第二自然段写到‘那天早晨,我冒着严寒,快步走到工业展览馆。’小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觉得天气是‘严寒’,最后一段又说‘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不用要求,学生都低头读书了,很多还从头开始读。一位聪明的男生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者说‘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是因为作者心情好,好得看什么都顺眼,才会觉得‘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我及时追问:“为什么兴奋呢?再请大家合作学习,从文中找出答案。”这回的合作学习我把原来的“作者难忘的是什么”变成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兴奋”,降低了要求,指出了方向,更主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热烈的讨论开了。最后的集体交流,大家理清了小作者的心情变化过程,由这个变化明白了这一天为什么“难忘”,在这个学习理解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学习效果不错。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5

  课上完后,正如万校长讲的感觉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情”。这篇课就是以“情”动人。我的情感、语感没有跟上,学生的情感就不可能被激发起来。他们只是被动的学习者,背袋里意想不到的信和母亲的眼泪都只是课文里的,没有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以信作为切入点,整体感知课文后,直接切入到文中直接描写信的部分,以“什么细节最能打动你?”让学生去读这一部分课文。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几个“全”去感受,作者为什么要一而再写这句话,从而去感受爸爸的不容易,感受爸爸为什么这样做。设计思路确实是想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实际效果不尽然。这里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在内容分析上过了,而这些内容学生应该是比较好懂的。面对这些信文中人物的反映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之处,特别文章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应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角来思考,却把两个孩子的感受置之不理。

  最后对母亲哭泣那一段的体会可以说是渲染情感最好的环节,但是情还未充分激发出来,课就要结束了。

  因此,一堂好课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这一自主的空间包括表达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质疑的空间、展现的空间等,并让四大关系、六大原则教学思想在每节课上去兑现、去实践。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文《雷雨》教学反思01-12

小学语文课文《掌声》教学反思03-10

小学语文课文《风娃娃》教学反思11-25

小学语文课文《凡卡》教学反思01-08

小学语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01-11

小学语文课文雪猴教学反思12-10

小学语文课文《金奖章》教学反思01-12

小学语文课文《蓝色的树叶》教学反思01-12

小学语文课文《太阳》教学实录与反思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