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3 17:52:41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通用14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

  早上,我上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感觉颇多。下面我简单地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的目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被安排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行文挥洒自如,如清泉涓涓流淌,字里行间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气息。在作者的笔下,万物皆有灵性,都是有生命的。在作者笔下,童年生活是那么快活惬意,令人难以忘怀。但是萧红的童年时寂寞而单调的,家里的后园是她唯一消遣的地方,慈爱而富有童心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然而,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地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把文中蕴含的天真唯美的东西张扬出来。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阅读本组课文的重点是感受他人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作者是如何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我的设计大致遵循“潜入——涵咏——内化——释放”这样的层次进行悟读指导,抓住一个个童年的细节,进行文本细读,多元启悟,感受形象,体察情感,把文本的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读出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很欣赏张伟老师的“球心”教学。一堂课总有一个主要的目标,它就像是一首曲子的主旋律。这课的主要目标是: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我始终围绕着: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园子。通过景物、趣事、爷爷三方面的深入解读,层层递进,理解祖父的园子是生机勃勃的园子,是自由自在的园子,是充满爱和温暖的园子。早上展示的是前面两个层次,第二节课主要是感悟祖父的爱。正是因为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允许我随便瞎闹乱闹,对我倾注了无尽的爱和宽容。他的爱让我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喜爱,才有了我的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我心灵是自由的,所有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甚至是充满了梦幻色彩。再带着这样的感悟引读第17自然段。最后话题一转:可是在我18岁时,祖父离开了我。由于母亲在我年幼时过世,继母和父亲都对他不好。再加上父亲的逼婚,使她的生活过得苦不堪言。在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离开爷爷十几年了。由于战乱,此时的她正与第三任丈夫居住在香港身患重病。在她《呼兰河传》的尾声中这样写道:引出小诗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说说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最后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反思整堂课的得失,我发现还有这样的遗憾:比如在处理“一切都活了”这个环节时,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所以想象不大丰富,有的同学还出现没有琢磨透句式,所以说出来的语言质量不高。如果让学生静下来动笔选择写一写,我想效果会更好,理解会更到位。另外,我觉得造成这个环节有问题的是自己在备课时的预设不够,我以为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没有去写过,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当学生的回答出现了缺陷的时候,自己没有很好的调控。看来,上好一节课要一细再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到哪儿都是真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2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祖父的园子》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

  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另外课文第17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学生就说黄瓜也像人一样,很天真,有思想,有情绪,爱耍小脾气,生活无拘无束。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感觉写得很突然,作者认为太阳是什么都知道的,却不知道蝴蝶飞哪里去了,想法很有趣。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想说的话特别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想象萧红生活,借《呼兰河传》里的文字向学生简单介绍萧红的生活,并随着推荐这部作品。

  总之,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3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整齐而优美。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句式比较,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

  教学时,我发现课文的第3、13自然段文字的描述与我们平时写作时的用语有所不同,一种近似于反复的写作手法,对于凸现主旨有很好的作用。我想:何不让学生也来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之处,或许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帮助呢?于是在学习这两处时,我尝试进行句式比较,出示一段平时常用的描写,如针对第3自然段前半部分内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们带着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然后让学生读读原文中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好奇、活泼以及园子给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接受一次写作方法上的熏陶。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这篇课文很多词语很有特色,都是儿童的表达形式,很受学生喜欢,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有些动作的词语也是很口语化,如“东一脚、西一脚、踢飞”,这些动词充分写出孩子无拘无束,园子里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特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推己及彼,感悟快乐。

  课上完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小萧红羡慕不已,文中所写的小事虽然内容看似零散,但都围绕“趣”字展开。此时,如果课文仅仅停留在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远未触及课文的教学价值,我继续引导学生把关注点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上,让学生明白:小萧红是快乐的,她看到的蜜蜂、蚂蚱等都是快乐的,都是别有一番情趣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趣事”,我们的快乐和自由不仅仅局限于田野、图书馆、操场、河边,包括属于自己的房间,我们也应该有不一样的快乐,学生畅所欲言,由童年的快乐拓展开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生趣了。

  3.不足之处(思失)

  反观整堂教学,也有一些遗憾: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学生练笔后内容不充实,我在练笔时应该给出句式: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很有条理了。

  4.改进措施(思改)

  以后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预习进行导入,出示三组词语“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让学生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然后激情导入:“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怎样的呢?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大声、用心地读,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这样的导入和预习课文结合起来,不空洞,切实有效。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4

  整个第二单元围绕“童年”这一主题展开讲述,第七课《祖父的园子》也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他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时期在祖父的园子里所看到的以及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所感受到的自由、快乐与幸福。对于本篇文章的讲解我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首先,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然后,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还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因为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感兴趣。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多使用这种词。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重点讲解这两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以及有什么样的好处等等。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另外课文第17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让同学们从这些话中感受自由。

  通过这次讲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改进之处就是多多关注那些学习方面有待提高的学生,上课时多鼓励他们发言,从而使他们增长自信,并把成绩提上去。还有在讲解这篇略读课文时对生字词讲解的时间稍微有点短,可能有的学生没能记牢本篇文章的生字词。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取长补短,使学生和老师共同进步。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5

  《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作者自己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祖父菜园无拘无束的玩耍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使她感到了无比的自由和快乐,正是这样她才对祖父的园子是那样的喜爱,同时包含了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的样貌和园中的景物,重点叙述我和祖父在园子的活动。在讲述祖父园子样貌的时候,通过以读带讲的方法,文章思路清晰,有些内容显而易见,学生都能很快的掌握,并对详写部分和略写部分重点做了区分,让学生领悟到详写和略些可以使文章主次突出。本课的重点是我和祖父在园子的活动,因为我们地处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比较熟悉,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萧红在园子中那种激动,欢快,天真烂漫,放肆玩闹的情景,所以采用入情入境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原来童年乐园的那么的美好。尤其是课文第十三自然段中摘黄瓜吃黄瓜,黄瓜没吃完,又去捉蜻蜓,蜻蜓追不上又去采倭瓜花、捉蚂蚱,她放肆的玩闹,玩的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而此时祖父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没有任何责备,反倒宠爱有加,由着我放肆的瞎胡闹。而这更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喜爱,他是那样的慈爱、宽容、有耐心。

  祖父的园子是那样的'特别,就连太阳在园子里都显得特别大,特别亮,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亮得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就连天空也显得特别高,光芒四射的太阳让祖父园子的一切都有了生命,抒发了作者不仅喜爱祖父的菜园,还对童年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怀念。而祖父园中的景物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作者采用寄情于物得方法,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上,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在祖父园子的快乐,自由。用重点读,重点体会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品味。

  通过这一节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多么的重要,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中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文字是美丽的,富有魅力的,让我们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感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学习语文的诗情画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6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而我们班中的许多孩子现在却缺乏这样的快乐生活体验。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孩子们去大剧院看戏,在途径嘉兴市行政中心时,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都不知道那里是什么地方。他们都说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所以他们平时都只待在家里。因此,一开始我以为这篇课文无法使我们班的孩子们找到共鸣。但是,当我问及有些孩子是否有和作者在课文中所描述的类似经历时,同学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我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整个教室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自己有过类似经历的段落,然后再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类似经历。”因为孩子们对于这些段落产生了共鸣,所以他们的朗读声仿佛带着他们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些幸福的时光。接着,我请孩子们交流了各自和课文中的那些情景类似的经历。很多孩子在讲的时候都是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的。我们大家也听得兴高采烈。然后,我就请选择相同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感情朗读。其中有一个段落有作者和她爷爷的对话,所以我就安排了分角色朗读。我自己也选择了其中的几个我小时候曾经有过相同经历的段落和孩子们一起朗读了。同时,我也和孩子们分享了我的那段经历。霎时,我觉得我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幻化成了一首《快乐童年》的美妙歌曲。我们仿佛也跟着作者在她祖父的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

  在整节课中,每一位同学都是那么得全情投入。就连平时上课从不打开语文书的小睿同学,也乐此不疲地和我交流着他曾经的快乐往事。他也和大家一起,用朗读声演奏出了一曲最美妙的乐章。最后,我还请同学们在本单元的作文《童年趣事》中模仿、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我意料之外的`。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已经达成了“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会积累语言。”的教学目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7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

  ”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一、引导学生走进园子,体会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认识到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这些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并感受到作者在园中不管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快乐的。接着分别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让作者感受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祖父教作者区分“谷子”和“狗尾草”那部分后,都能抓住两个重点词“笑”和“慢慢”体会到正是因为祖父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三、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再次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再次体会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眼里倭瓜、玉米、黄瓜、蝴蝶等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总之,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我深深体会到支玉恒老师讲的,只要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反复读书,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无须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分析、概括、总结。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8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以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

  为此,我在执教略读课《祖父的园子》时,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体验和表达。一是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园子。二是默读课文,找出园子中我做的事、看到的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精彩句段。三是猜读,通过补充材料,拓展思维,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凸显语用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在读书上,我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如:自由读、默读、接读、分角色读、跳读、范读、欣赏读等形式,从读中去找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趣。在默读时,我让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为以后作批注打基础,在语言表达上,我把自由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在最后拓展环节,通过猜想萧红长大以后得生活状态,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和《小学生萧红读本》。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捕捉信息;其次聚焦重点段,划出关键句段,不求一字一句全部哦去读,直接找出与园子有关联的,没有关联的内容直接跳过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鸟瞰感知园子,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读文章,抓住“一切都活了……”那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紧扣“自由”来想象作者心中的园子,然后聚焦到4——15段,体会园子中一切皆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作者童年生活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真实写照。

  在朗读形式的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快乐、轻松、自由”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完这节课,发现课外阅读如果忽略了课内阅读,那么语文教学的主题就显得单薄了,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引入课语段来对比读,读出不同的感受。在这样的设计中去完善教学,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的味道,而不是单纯地欣赏、熏陶,通过咬文嚼字培养语感,通过本课教学,通过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给孩子语文学习的脚步打下坚实的根基,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9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文章通过描写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教学这篇散文时,让学生感受快乐的气氛不难,但让学生透过快乐感受眷恋怀念之情就稍显困难了。

  在教学中,我遵循着散文“文散而神聚”的特点,在初读的基础上,直接抓住学生的初读感受——小女孩在园子里是快乐的、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感受文中自由的快乐。

  其一:学生抓住课文中快乐的事,体会小女孩的自由。无论栽花、拔草,也无论种菜、铲地,学生在朗读那些看似重复,又充满情趣的句子时,脸上是带着笑的,心里也一定是快乐的。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狗尾草”“浇菜”的段落更勾起孩子们的回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我也用这样的感叹来回应着孩子们的朗读和交流:“是呀,踢出的是泥土和种子,可飞出的却是快乐!”“我扬起的不仅是水滴,更是我的无忧无虑”“是呀,玩得累了,玩得睡着了,玩得多尽兴呀!”……

  其二:学生们抓住自由的景物,体会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尤其是课文第二、和倒数第二自然段。文章中那些抓住色彩来描写的语言、那些“要怎么就怎么”的无拘束的语言,充满着感染力,学生在朗读挑战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园子里那些黄瓜、倭瓜、蝴蝶、蜂子都是自由的,生活在园子里的我和祖父更是快乐的了!”“这样无拘无束的天地,一定充满情趣,我敢说是我们大家都向往的!”我也附和着他们的感受说:“是呀,快乐是不嫌重复的,自由是不嫌罗嗦的!只有拥有了爱的快乐和自由,才是最快乐的,最自由的,最让人难以忘怀的。”

  其三:引导学生抓住快乐的主线,感受亲情无限。当孩子们带着满心的欢喜,满怀的自由,陶醉其中时,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这样的快乐是怎样获得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终于,他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那就是“笑”,祖父的笑。这时,我们才完全明白了,是祖父的爱让“我”拥有了快乐和自由。“是这份温暖的爱,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祖父那甜甜的笑时,萧红的心中的园子,就立即成了一个爱的园子,一个充满快乐和自由的园子。”至此,孩子们才从更深的情感中感受着课文的内涵。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0

  《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那份在祖父的园子里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自由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初步感受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赏读园中景物之自由

  在对教材的多次研读后,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题。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整节课以自由、快乐为线索,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一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乐的,并找到中心句反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二读第13自然段,学生感知园子里的一切的快乐是因为我是快乐的,引导孩子们在字里行间徜徉,感受“我”的`快乐;三读第13自然段,学生懂得了“我”的快乐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感悟浓浓的祖孙情;四读第13自然段,体悟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生平,升华对作者的情感认识,感悟作者追寻精神家园的那份执著。

  但遗憾的是本节课的前半部分由于过松,导致后半部分赏读园中景物之自由部分,学生品读还不够到位,我就仓促结束了。公开课上整堂课节奏的把握还需调整好,最好要做到松弛有度。

  二、写园中景物之自由

  第二课时我在班级上时,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睡着、睡着,‘我’做了一个香甜的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了较好的效果。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总之,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1

  《祖父的园子》一文就是一副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有树、有花、有菜、有庄家等植物,有蜻蜓、蝴蝶、蚂蚱、小鸟等小动物,还有风、雨等自然界所有的一切,这里的一切都是明晃晃的,都是新鲜漂亮的;这里的一切也是欣欣然,充满了生命气息的;所有在这里的一切也都是自由的。你看“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在那园子里弥漫着的尽是自由的气息。作者用她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地道来。让人无限向往她竟有如此放飞自己心灵的空间!作者真如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这般自由与快活吗?教学时只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就可以了吗?如果仅仅这样总有种浅尝辄止之感。

  作者萧红曾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在她年幼时,母亲就病逝,父亲对她极为淡漠,从小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关爱。后来,因为父亲的逼婚而辍学,又因为唯一疼爱她的祖父的去世而最终逃离令她心寒的封建家庭。离家后的走投无路又唯心和人同居,被抛弃后遇上萧军。虽然感情上得到了慰藉,但是生活仍是穷困潦倒,只能勉强度日。等到了36年两人的生活较为安定之时,两人的感情却出现了裂痕,为了排遣心中郁闷,萧红又形只影单东渡日本。后来又经历了种种,最终与端木蕻良结婚。1942年因病早逝于香港。她的一生是颠沛流离,苦难而又艰涩的一生。在她的生命历程里充满的是灰暗,难有亮色。所有的这些苦难在她的小说《呼兰河转》中都有描述,整部作品弥漫着的就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如果说祖父园子带给她的是回忆和快乐,还不如说是她一生对这种快乐、自由的无限向往和追求。祖父的园子是带给她快乐,那是一种被她放大的快乐,是一种被忧伤包围的快乐。所以,在让学生彻底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之时,不妨让学生课外阅读《呼兰河传》,以便从整体上有更深的感悟。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2

  记得一位聋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对于正常学生来说,朗读能以声解义、动口又动脑,调动多种感官,使大脑左右半球同时和谐地活动起来。而让耳聋学生朗读,则有利于理解课文、丰富词汇,对于他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说完整话、提高写作水平、发展语言都有很大的好处。在学习《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我再次尝试全程开启以读促悟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有效的“读”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基于我班学生听力水平都比较低下,在本课的朗读训练中,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是表演朗读法,动作+表情+体态语=表演朗读法。以《祖父的园子》第13、14、15自然段为例: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蚂蚱不见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以上这三个自然段中有大量的表示动作的词句,在指导同学们朗读时,我让大家移开椅子,从座位上站起来读。读到“抬头、跑过去、摘、吃黄瓜、大蜻蜓飞过、追蜻蜓、跑了几步、采花、捉蚂蚱、绑蚂蚱、浇菜、拿水瓢、拼尽力气往天空一扬、大喊、下雨了”这些字句时,我示意同学们一边读一边表演出文中的各种动作。一时间,教室里开始沸腾起来,只见我班学生不但个个读得很认真,而且他们用动作、体态语外加自己丰富的.脸部表情,将这几段文字演绎得相当生动。这样的表演朗读法充分调动起了聋生读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通过边读边表演的方式与文本中原本抽象的文字进行了很好的对接,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能轻轻松松体会到文字表达的真谛,同时也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的朗读教学带给我很深的启示:尽管聋生听不到声音,但是他们的动作、表情、体态语都比健听学生要丰富得多,我们常常看到聋孩子在用手语描述一件事时是神采飞扬、眉飞色舞的,他们使用的各种动作和表情也都特别到位和形象,所以我们相信每一个聋生心里都有一棵喜爱表演的种子在不断地萌芽和长大。那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我们就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聋生喜爱表演、擅长表演的天性,将表演朗读法进行到底。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3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发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自由和快乐。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整齐而优美。

  一、充分阅读,感悟文本

  本文的语言描写十分有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学定教。薛法根老师曾说道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

  1、把讲课文变为学语言。

  2、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

  3、把悟课文变为学表达。我在教授本课时,运用多种形式来进行阅读,让学生能充分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中的情感,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学语言,教语言。特别是对于重点词语及难以读准的地方及时指导。通过语言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爱阅读,爱语文,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动力。

  二、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语文教学活动的根本在于时刻关注学生,跟随学生,以生为本。在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设计是一条主线,但不应该是一张大网。我觉得,教师的思路应该像一条猴皮筋,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被扯来扯去,但始终能够回归原位,但我在上本课时思路就像一条棍子,虽然没有被扯远,但更关键的却没有吧学生思维充分打开,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点是应该注意的。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课堂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或者是承上启下,或者是查缺补漏,或者是画龙点睛,但不论那一种,最根本的就是要为学生服务,而不能成为教师哗众取宠的工作。教学机智的`培养其实更多是经验和反思的积累,思考的多了,教学机智也就自然而然浮出水面了。

  另外,教师的评价语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前的单纯的鼓励性语言已经不太能适应现在的语文课堂,评价语言应该是能够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考深度,以评价语来推动课堂往更深的层次里进行。

  三、习惯养成,基础训练

  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读书姿势、写字姿势、握笔姿势等,都要随时性地进行纠正和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另外对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方法的渗透还需要更加艺术化,学生感悟更深,效果更明显。邹局长说:语文教学应该是扎实、细腻、简约、空灵,这就要求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从根本出发,艺术性地进行指导,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从原来的大环境中走出来对自己、对学生能够有一个特殊的评判。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抓住学段目标,言意兼得,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4

  萧红——一个不幸又幸运的女孩,生命短暂且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的苦命女孩却得到了年迈祖父的万般疼爱,这是《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透射出来的令人感动的一种情怀。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浓浓的祖孙情,适当地补充一些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是很有必要的。课前,我就让学生搜集关于萧红的资料,由于搜集途径有限,学生的搜集成果非常贫乏。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资料的补充和简单阐述,学生对萧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为学习本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本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文章段落颇多,看似凌乱,实则脉络清晰,尤其是对园子的描写很有层次感。学生刚开始接触课文还没有领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所以在分段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有同学说:“文章的第二小节和第十三小节都是描写园子的,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开呢?”其实,我非常感谢那位同学,他看上去只是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他为我们学习课文,领悟文章内涵打开了一个缺口。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孩子们就能完全懂得文章这样安排的用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找一找描写色彩的词语,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美丽的园子),再找出描写小动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园子)。这样一来,学生对园子就有了最初的印象。接下来,重点学习第二大段(3—12小节),跟着“我”和祖父去看一看祖孙俩干农活、玩耍的情景。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体会出了人物的特点——慈祥的祖父、疼爱下一代的祖父;可爱、淘气、充满好奇心、幼稚的小女孩。透过文字,一个充满生机与自由的园子也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在这个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在这个园子里,没有责备,没有烦恼,有的只是一个年迈祖父对小孙女的疼爱和怜惜。由此,再引入第13小节的学习,学生对这个园子又有了新的认识,不仅通过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更是前面“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一切活动,让这个园子不仅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充满了自由,这时候的园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活了。

  一开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是不是应该感谢那个提问的孩子呢?

  为了让“自由”得到更充分地展现,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想一想,说一说:小姑娘睡醒后,又会闹出什么好玩的事?从课堂内的自由到课堂外的自由,从感性的文字的自由到抽象的思维的自由,这就是一堂课留给我的最深的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08-30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精选10篇)06-19

《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实录08-30

五年级下册语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及反思06-16

小学语文说课稿《祖父的园子》04-28

《祖父的园子》读书笔记15篇12-30

五年级下册语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06-0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06-16

五年级下册语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