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什么讲究

时间:2022-08-09 16:23:03 其他范文 我要投稿

立秋有什么讲究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那么立秋有什么讲究?下面应届毕业生小编为您分享!

立秋有什么讲究

  立秋饮食养生的讲究

  立秋是夏秋交替之时,古人一直非常重视这个节气,民间有着各种文化生活风俗。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宋朝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看看现在锡城的街景,有些大树的叶子已枯黄飘落,似乎提前进入了秋天,不过这可不是天气转凉引起的,而是天气太热把它们热坏了。

  除此之外,古人还有立秋日戴楸叶、秋水吞食小赤豆的风俗。此外有些地方还流传一种叫“香薷饮”的中药药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人们在立秋前一天便纷纷到药铺买好这些药,煎好后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时凉饮。当代专家说,这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它可以起发汗、解暑、健脾、利湿之效,对治疗夏季中暑、头晕、呕吐、腹泻等效果显著,可以拿开水泡,代茶饮。

  1、红烧肉、爆肚冯,解馋之余还养生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要补了,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选吃肉。

  这个习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

  讲究的文人墨客名伶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养脾胃之功效,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北京人吃爆肚讲究去东安市场、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和东四牌楼等地,那儿有著名的爆肚冯、爆肚满等,他们的爆肚制作精细,肚嫩佐料唯美。

  著名作家鲁迅、巴金、丁玲等名人曾是门框胡同的常客,戏剧名伶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小白玉霜等也都很喜欢吃爆肚。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这天吃炖肉别提多讲究了。家里的主妇要到市场上买一大块非常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净。在炉子上坐好了锅,里面除了切成方块的肉和水以外,还要放上葱、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酱、盐等,用文火炖。

  在这里面的料包可不简单,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蔻、砂仁、桂圆、小茴香、甘草等20多种中草药香料组成的,炖出来的肉香味扑鼻。可以说在这一天里,整个城市完全沉浸在炖肉的香味里。

  其实立秋这天吃炖肉,除了久远的风俗习惯以外,对养生保健也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夏天太热,人们会不自觉地偏食,这对人体的生态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还会对人体的内分泌和生物机能造成影响。

  而就在立秋的时候,人们用吃炖肉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体内既补充了必要的营养如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时,料包内的各种中草药的中和,对人体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湿、平补平泻的疗效。所以说,立秋吃炖肉既解了馋,又起到了保健和养生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2、赤小豆、井水服,洗澡为防秋老虎

  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清朝,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话就叫“苦夏”。

  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

  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

  比如,老苏州人在立秋这一天,就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

  另外,因为立秋是要庆祝的节日,所以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戴楸叶的习俗,今天在胶东、鲁南一些地区仍有保留。

  3、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除了“贴秋膘”,立秋时吃其他的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

  “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样自古有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在北方和江南一些地方立秋有吃西瓜之俗,西瓜有清暑气祛积淤的作用。比如江苏等地就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还有些地区立秋有吃鸡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个秋桃,吃完还要把桃核留起来,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将桃核扔入火炉烧成灰烬,认为来年可免除瘟疫。

  山东的一些地方,比如青岛、莱西等地区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语。

  立秋各地饮食讲究

  立秋后膳食要平衡进补须科学

  天气炎热,西瓜固然是消暑的佳品,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制适量食用。市人民医院营养科医生周群燕提醒大家,西瓜是大寒的水果,吃多了容易引起胃寒、腹泻等病症。周医生建议,市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饮食。有的人体质偏寒,寒性的水果自然要少吃或者不吃,就像大热天有的人喝热水才舒服,而有的人喝冰水没有关系。

  周医生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平衡膳食,粗细搭配,荤素搭配,食物品种越多越好,这样营养素就可摄入多一点、均衡一点;另外高温天还是以清淡饮食为主,甜食少吃一点为好;滋阴防燥现在也可以做起来了,夏天大家常吃的百合绿豆,也能起到这样的功效。总之一点,最好吃顺应季节自然生长的食物,少吃反季节生长的食物。

  也有专家建议,从中医学角度讲,秋季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比较好。酸味水果中滋阴润肺的效果明显,含酸性物质种类最多的当数山楂,它能帮助消化、防止脂肪堆积、延缓衰老;葡萄则含有大量葡萄酸、柠檬酸、苹果酸等,除了生津止渴,还有补血、强心、利尿的功效。大家还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品,如银耳、莲子、杏仁、核桃、芝麻、甘蔗、白萝卜等。

  1、北京贴秋膘: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什么是“贴秋膘”呢?实际上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2、杭州食秋桃: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天津咬秋: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4、四川的立秋水: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5、山东的立秋渣: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立秋习俗有哪些

  1、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

  《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2、秋忙会

  秋忙会是立秋习俗之一,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3、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4、秋田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他们还上树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锅里,烧制出来。有荤有素,百味俱全。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子,弄来的红苕,放在土窑洞里,温烧一个时辰,就会变成香甜的柿子。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5、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

  6、秋社

  秋社也是立秋习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7、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8、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9、贴秋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有什么讲究】相关文章:

2014立秋的讲究09-19

立秋饮食讲究04-23

接亲有什么讲究08-29

茶道有什么讲究?11-08

夏至有什么讲究08-31

秋分养生有什么讲究11-03

吃红薯有什么讲究11-26

吃红薯有什么讲究11-26

婚礼胸花有什么讲究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