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意思

时间:2022-11-21 11:29:55 其他范文 我要投稿

夜书所见的意思

  夜书所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这一首古诗,那么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书所见的意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书所见的意思 1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

  这首诗歌题目的“见”字有的解释是“现”,意思是呈现,表露。也读现音,是通假字。但是,现在课本上普遍是“见”的本意,不取通假意。这里我按照课本的版本解析。我认为这样解析可能更符合现在的时代,也符合诗歌的意思,虽然可能与作者的原意不是很相同,但是,这没关系,一首诗歌能够在时代变化的时候,它的意思也发生变化,证明它更是经典之作。

  题目就可以理解为:作者夜晚看书写书休息时看到的情景。

  虽然是所见,但是,第一、二句是夜书的环境场景描写,在描写的时候,作者不是简单的为了环境描写而描写,在环境描写时候,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寓情于景。那这个手法作者是如何完成的,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如何学习这个手法呢?

  杜甫有句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把“萧萧”二字用到了极致,这里的不仅有落叶的声音和动感,而且还有一种速度感,这中速度不仅是落叶飘落的速度,还有到达空间的速度,无可奈何的味道。这里的“萧萧”二字不是杜甫的意思,这里是文字的本意,是风吹树叶的声音。但是这个本意也扩展了,这里“萧萧”二字有虚构和模糊,泛指的意味。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体会下,在夜晚怎么看得清树叶呢,只能是一种凭记忆而想到的梧叶姿态,所以这里有虚,虚中有实。“送寒声”是这个句子的重点描写,前面的“萧萧梧叶”是铺垫描写,为“送寒声”铺垫的,而这三个字里面“寒”字又是重点字。第一句重点字是表示感觉的“寒”。第二句诗句是同样的手法,我们同样可以解析出第二句的重点字是“客情”。把两个重点字联系起来看,作者的那种在夜书所见的心情就自然而然传染给读者了。

  前面是“萧萧梧叶”,后面是“江上秋风”,在季节表达上是连贯一致的,难道就不显得多余重复吗?那这样写作者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再体会诗句,第一句是感觉,是物,是“我”外,而第二句是“我”了,也感觉近。虽然两句都是写“秋”,带给读者的场景感不同,并且,这样的重复表达,意思有一种叠加,好像大环境如此,小环境也是如此,这样加深了“客情”的浓度。

  第三、四句是一个细节描写,也可以说是情节描写。 “知有”可以做两种解释,第一种是看到灯,才明白,还有一种解释是作者对这样的场景很熟悉,知道儿童喜欢在夜晚挑灯抓蟋蟀。如果是第一种解释,那这里就是倒叙手法。

  第三句与前面两句是完全不同的情境,但是也很连贯,没有生活常识的冲突(学生作文里面生活常识冲突非常普遍。)秋天抓蟋蟀是很符合季节的事情。在诗歌的章法上,为什么前面写那样低沉和悲伤的秋天,而到后面写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夜晚捉蟋蟀的`场景呢?是不是显得情感上不一贯流畅?当然,这也是所见的场景。

  再看诗歌,前面是“动客情”,这个客也就是在他乡客居,自然就有思乡之情。不难相像,第三、四句的儿童场景,很可能就是作者动客情的诱因。作者在他乡看到小孩子捉蟋蟀的场景想起自己家里的小孩,想起自己离开他们很久了,不能陪伴他们。并且,三四句的场景很有温情,很温馨,可以触发人对家的无限的想象。三四句这样写,就更突出了前面的客情。这里是学生写作文取材的很好例子,值得仔细体会。

  夜书所见的意思 2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第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一个大跨度的跳跃。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作者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作者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作者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作者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作者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夜书所见的意思 3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的意思 4

  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前言】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夜书所见的意思】相关文章: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09-25

《夜书所见》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1-20

小学三年级《夜书所见》原文赏析11-09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09-25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09-25

《所见》教学设计09-29

平安夜送杯子什么意思10-22

平安夜送橙子什么意思10-22

所见教学反思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