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鸡汤文章

时间:2017-12-25 其他范文 我要投稿

  毒鸡汤,就是表面看上去像是心灵鸡汤文,其实暗藏着营销和诈骗信息的文字内容。yjbys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毒鸡汤文章,欢迎阅读。

  一、有位母亲问她五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霎时,母亲的眼里充满了泪花……!

  【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

  二、父亲在洗车, 儿子拿起小石头在车门上划起来。父亲见此大怒, 拿起扳手就打了下去,后来儿子被送到医院, 证实手指骨折.面对父亲, 儿子轻声说道: 爸爸, 手指会好的, 不要担心了.父亲内心无比自责。一怒之下,冲回去要把自己的汽车给砸了,他看见儿子划的痕迹:爸爸,我爱你!

  【 有些事是否在看清楚、想明白之后再做决定更好呢 】

  三、草原上有对狮子母子。小狮子问母狮子:“妈,幸福在哪里?”母狮子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于是小狮子不断追着尾巴跑,但始终咬不到。母狮子笑道:“傻瓜!幸福不是这样得到的!只要你昂首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随着你!”。

  【 刻意的追寻,不如勇敢的往前走,成功又有多远呢 】

  四、有一个盲了的女孩,她一无所有,只剩下她男朋友,男朋友问她:“如果你眼睛好了,能和我结婚吗?”女孩答应了。很快,女孩可以移植新视角膜,也很快回复视力,但她发现她男朋友也是盲的。男朋友向她求婚,女孩拒绝了,最后男孩只说了一句话:“take care of my eyes.”

  【 照顾好我的眼睛 】

  五、他向她求婚时,只说了三个字:相信我;她为他生下第一个女儿的时候,他对她说:辛苦了;女儿出嫁那天,他搂着她的肩说:还有我;他收到她病危的那天,重复的对她说:我在这;她要走的那一刻,他亲吻她的额头轻声说:你等我。这一生,他没有对他说过一次“我爱你”,但爱,从未离开过。

  【 这个世界有不会表白的人,但谁说他们一定缺少爱 】

  六、儿子养不起年迈的母亲,决定把她背到山上丢掉。傍晚,儿子说要背母亲上山走走,母亲吃力地爬上他的背上。 他一路都在想:爬高点、走远点再丢下才不会走回来。当看到母亲在他背上偷偷往路上洒豆子,他很生气地问:“你洒豆子干什么?”母亲和蔼地说:“傻儿子,我怕你等会儿一个人下山会迷路。”

  【 父母的爱伴随着我们一生,哪怕他们已经年迈 】

  几个小,可能看完之后更多是也就是一笑而过,但是我相信更多的人会懂了一点,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

  毒鸡汤也是一碗鸡汤

  鸡汤写手惯于在凡庸的日常生活中,窥见“最好的自己”,而且,这个自己——不在将来就在现在。

  不管是哪类鸡汤,它都有个共同的营养成分:往往把社会的结构性问题,诉诸个人。

  比如贫困,弱势,这是带有社会性特征的。但鸡汤文认为,这些问题通过个人可以改变。社会状态下的存在即合理——你没法改变社会,但你能改变自己。这是接受网络鸡汤文的读者的共识性。比如咪蒙前段时间在公号的一个标题《能用汗水解决的问题,别特么用泪水》。

  在浮躁、不安的当下,看到这样的标题,确实很迎合人心。

  但有意思的是,在基本款的心灵鸡汤之外,还有一种反心灵鸡汤的“毒鸡汤”,在当下十万加的公号里,也正在流行着。

  时代不同,年轻人的困惑不同,传播学者说——

  通俗版的大众心理学家

  它让人共鸣,最主要原因,还是和公众的公共情绪,比如焦虑,浮躁有关

  心灵鸡汤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这个词源自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写作的《心灵鸡汤》。

  1993年以来,这个系列的书籍在全球的销量数以亿计。通常,人们也将类似的具有励志和情感慰藉作用的书和文章,称为心灵鸡汤,因此,心灵鸡汤实际上是大众文化中非常广泛的一个文本类型。

  浙江大学新闻系主任沈爱国说,以前的报纸、杂志上的名家专栏,美文情感专栏,一直都存在,后来博客上也有,比如一度很流行的“睡前故事”,而现在搬到了微信上。

  “以前报纸杂志上,本来是小众的,只满足了特定人群的趣味,抒怀,励志,消遣,娱乐,数量可能也有几十万,但需要订阅,现在通过公号,因为获取便捷,传播范围增加了,只要朋友圈一转,就能共享。所以,它的流行,和传播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便捷性,有很大的关系。”沈爱国说。

  如今网络上阅读量容易十万+的鸡汤文,可以说是过去心灵鸡汤的“升级版”。沈爱国说,他们之中很多是优秀的写手,文字工作者,有些还是作家,文字功底比较好,有内涵,有回味,可以说,“隽永”。

  “在如今快餐式阅读的大背景下,太容易读到让人回味,引人遐想,有审美的文字,它就一定有自己的市场。过去我们读名著,那些厚重的东西,人物的悲欢离合,我们的大块时间被这些内容消耗了,但现在,都是浅尝辄止的阅读,鸡汤文刚好满足了在短时间之内,获得情感的寄托,长知识,宣泄或疏通内心郁闷,治愈人心的需求,这样的趋势会一直在。”沈爱国认为,当这样的人群看到了他们一直想说但说不出来的话,切中了内心的痛点,忍不住就去点了。

  “切中”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和公众的公共情绪,比如焦虑,浮躁有关。而鸡汤文的作者,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通俗版的大众心理学家。

  “人在生活中需要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对美国人来说,富兰克林、爱默森的话,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梦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不完全假。比如我们坚信未来会更好,虽然不一定。经济增长,大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这并不是一个常态,也是阶段性的,只是你可能刚好赶上了。人们需要这样的‘梦想’,才能抵抗日常生活的庸常,你需要这些东西去对抗它。”浙江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汪凯说,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自己去努力,还有的人,就会去读一些励志性的文章,给自己一些勇气。

  毒鸡汤——

  传递负能量,对现实秩序的挣脱

  它拆穿了原来的心灵鸡汤所虚构和遮蔽的东西,提供了世界或自我的“真实”境况

  在大众文化的情感模式中,心灵鸡汤的基调通常是积极的、暖人的,提供的是“正能量”的生活故事或道理,让人们能理解,并试图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物质、精神、爱情、亲情、自我等一系列日常生活主题。

  还有一类文章,也在网络上流行,它们在精神气质上,刚好是心灵鸡汤的反面,被称为毒鸡汤。

  它是以戏谑的方式模仿心灵鸡汤,刻薄、冷酷、不留情面地戳穿甚至夸大人生的“残酷真相”,刻意打击而不是安慰失意者,常常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态度看待和描述世界。

  比如类似这样的话,你一定在很多公号上看到过:

  “你只需看着别人精彩,老天对你另有安排。”

  “那些生在小城、求学省会、打拼在大都会的年轻人,领着暂住证住着隔断房吃着快餐盒饭,走过镶金堆银的大街,却发现名车别墅杂志封面航班头等舱和能让人少奋斗几十年的恋人,都是别人的。除了年轻的身体和旺盛的欲望,你什么都没有。你更没有资格跟城市讨价还价,因为城市永远年轻,而你,终会老去。”

  毒鸡汤——这类以传递“负能量”为乐的段子,在相当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网民群体中流行着,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些文章,与他们的爸妈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心灵鸡汤类文章的行为,相映成趣,而年轻人也常常嘲讽父辈的这种“品味”。“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似乎也是在心灵鸡汤和‘毒鸡汤’之间作出偏好选择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的网民对正能量的心灵鸡汤抱有更多的好感。”汪凯说。

  有意思的是,毒鸡汤和鸡汤文在内容上,看起来有着一致性,比如都跟生活的成功和失败有关,与精神层面的梦想、爱情,诗和远方有关,人们通过对语境的想象和补足,形成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架构。

  但,“毒鸡汤”完全是反着来的,是来拆穿生活的。

  汪凯说,确实有一些读者认为“毒鸡汤”提供的不仅是搞笑,而是一种警醒。

  其实在许多鸡汤公号里,包括一些受欢迎的诗歌号里,这样的毒鸡汤,更能让人有痛感。比如有一篇十万加的《什么门当户对,不就是爱得不够》,留言排在第一位的人说:“身边长辈爱得死去活来,当年刀架脖子上非他不嫁的都离了,我父母也是,没什么好说的。”这条评论的点赞数是7569次。

  或许可以这样认为,“毒鸡汤”比鸡汤文本身,更加能让当下深谙新媒体规律,并徘徊在各种现实生活困惑中的年轻一代,产生痛感,以毒攻毒。

  “它们是以更为刻薄的表达方式,激发读者丢弃幻想、降低希望、抛弃多愁善感的自我,积极地面对‘真实而残酷’世界;但也可能是反讽的,是以自我矮化和自我放弃的方式抗拒来自于主导文化对于‘成功’、‘优秀’、‘强者’的设定和对现实的美化。”汪凯说,毒鸡汤只是网络戏谑文化的一个小小碎片,却是对现实秩序的冒犯和挣脱,微妙地并存在于“毒鸡汤”读者群体之中——年轻的中产阶级既渴望向上流动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同时又因为阶层结构的凝固化而感到幻灭,并且对社会公正信心不足。

毒鸡汤文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