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11中医药大学排名

时间:2020-10-14 10:56:12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全国211中医药大学排名

  全国211中医药大学只有两所,那么它们的具体排名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全国211中医药大学排名,希望大家喜欢!

  全国211中医药大学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211)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校长徐安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1年,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并;1977年,两院分开,恢复独立办学;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和良乡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学校现有教职工4481人,专任教师117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2.6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0.58%,有博士生导师397名。学校有“国医大师”5人,“首都国医名师”9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5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596人,其中本、专科生6635人,硕士研究生3281人,博士研究生680人,研究生占37.39%,境外学生占10.02%。另有继续教育学生3042人,远程教育学生15655人,目前全校各类在校生达29293人。

  学校现设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第七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等教学机构。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药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英语、法学(医药卫生)12个本科专业。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均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并有45个硕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48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

  学校现有东直门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枣庄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孙思邈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6所直属附属医院。学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5个。建设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5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2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名医传承工作站37个。另有临床教学基地36所,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

  自建校之初,学校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率先接收外国留学生,已为世界91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美国中医中心,与日本法人兵库医科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医药孔子学院。

  学校主办有国家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面对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常态,学校正加快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创新和内涵发展之路,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2、广州中医药大学(211)

  广州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是新中国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学校之一,先后直属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2000年转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现为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均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学校秉持岭南人特有的开放和务实精神,大力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学校现有二级学院16个,本科专业26个,横跨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点4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点19个。全日制在校生18520人,其中本科生13769人,专科生857人,硕士研究生3274人,博士研究生620人。

  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拥有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其中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 29584科2个;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5个;是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两所中医药高校之一,也是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唯一一所省属高校。根据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一级学科中医学全国排名第二、中药学全国排名第三(并列)、中西医结合全国排名第四。汤森路透2016年7月15日数据显示,学校临床医学学科已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表明学校在关键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重经典、强临床”是学校本科教学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学校办学六十年最重要的经验总结。八十年代中期,学校率先启动经典回归临床的教学改革,把四大经典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施“院系合一”的管理体制,促进医教协同发展。“‘重经典、强临床’高素质中医人才特色培养模式”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2008年学校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均为“优秀”。近五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突出,通过率始终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茅。

  在总结七年制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于201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承担“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高校,继续引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研究生招生规模长期居于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在2015年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学位论文引证报告》中,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总被引用频次居全国医药卫生类院校首位。学校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唯一连续两届获得中医学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彰显优势,以开展岭南医学研究为己任,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的科研成果。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牵头的“脾虚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于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终身教授王建华领军的“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标志性成果“脾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传承与创新”于2016年入选《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袁浩教授领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中,学校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抗非典中医专家组组长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主张中医药早介入,广东也因此病死率全球最低,抢救成功率全球最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 3B710认可,并被推广到全国。学校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参加了国家“523”防治疟疾项目,在临床上证实了青蒿素抗疟功效,为青蒿素的发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国桥教授团队研制的青蒿素复方抗疟药被确定为国际抗疟疾一线用药,其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特聘教授、“杏林学者”、“青年英才”、教师出国访学、“薪火计划”等五项人才提升计划,迎来了人才辈出、名家荟萃的生动局面。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4人,其中正高职称369人,副高职称467人。

  学校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学校现有五所直属附属医院,年门诊量超过1200万人次,相当于1/10广东省常住人口,年出院总量达18万人次,医疗综合服务水平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首屈一指。附属医院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大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形成了以50个国家重点专科为龙头的专科专病技术群,辐射和带动了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医疗综合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

  第二附属医院(即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年服务患者人数最多的中医院,连续三年位居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中医院竞争力100强排行榜”榜首,连续12年4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被誉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第一附属医院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院,也是全国年门诊量超300万人次的三所中医院之一,其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的事迹享誉全国。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现代南药工程技术中心、岭南医学研究中心等七大平台,努力构筑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目前,学校拥有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7个,为服务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学校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与广药集团、华润三九、康美药业、复星医药等著名医药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由学校研发的胃乃安、骨仙片、消渴丸、金佛止痛丸、滋肾育胎丸等系列中成药成为广东医药企业的核心产品并畅销全国。学校与省内外15个市县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全省指导建立了16个以“南药”为特色的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在帮助农民脱贫奔康、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在全社会塑造了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环境。由学校建设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高校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自建成以来接待了世界各地的参观者30余万人次,并与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一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广东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学校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了《通俗中医药丛书》、《岭南中医药文库》等一批大型图书,成为“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重点推荐的书目。此外,学校还与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了12集大型纪录片《悬壶岭南》。

  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校自1974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在校境外学生达2300多人,就读本、硕、博各个层次,规模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历年来,学校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2万名中医药高级人才。海外中医药社团的负责人很多都是本校校友,如澳大利亚中医管理局局长薛长利、美国中医公会会长黄宪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多年来,学校一直与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合作开展抗疟研究。由李国桥教授团队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4代青蒿素系列复方抗疟药,被列为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对外合作项目,更是被当作“国礼”赠送给许多非洲国家。至今,青蒿素已取得包括美国在内的38个国家的国际专利保护,29个国家的商标注册,在22个疟疾流行国家上市销售。宋健平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科摩罗国合作实施青蒿素复方快速清除疟疾项目,有效地遏制了当地疟疾流行,实现了该国历史上第一次疟疾零死亡,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

  第一附属医院与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签署了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研究的合作协议。第二附属医院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签署了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合作协议,与美国麻省总医院签署了在珠海横琴建设麻省总医院中国医院的合作协议。2015年底,学校与深圳市人民政府、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正式签约合办深圳生命健康工程学院。此外,学校还主动承担了外交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项目,与东盟国家就传统医药高等教育展开合作。

  征程万里云鹏举,敢立潮头唱大风。学校将以建校六十周年为新的起点,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以及广东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为发展中医药学术、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国中医药大学排名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地区

2017排名情况

全国排名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

1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

57

5星级

世界知名、中国一流大学

2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

94

4星级

世界知名、中国高水平大学

3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

117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4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

121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5

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

122

4星级

世界知名、中国高水平大学

6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23

4星级

世界知名、中国高水平大学

7

哈尔滨医科大学

黑龙江

127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8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

130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9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

146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0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150

4星级

世界知名、中国高水平大学

11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

171

3星级

区域一流大学

12

温州医科大学

浙江

185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13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191

3星级

区域一流大学

14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

193

3星级

区域一流大学

15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208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16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

229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17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230

3星级

区域一流大学

17

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

230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19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

240

4星级

世界知名、中国高水平大学

20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

244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2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250

3星级

区域一流大学

21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

250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23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

276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24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

286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25

昆明医科大学

云南

296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26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

300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27

宁夏医科大学

宁夏

304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28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

307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29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313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30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321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31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

326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32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

328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32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

328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34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342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35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346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36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

349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37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

367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38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

374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39

新乡医学院

河南

378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39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378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41

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

388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42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

391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43

遵义医学院

贵州

397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44

广东药科大学

广东

405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44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

405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44

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

405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47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

414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47

海南医学院

海南

414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49

西南医科大学

四川

421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50

泰山医学院

山东

433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51

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

438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51

锦州医科大学

辽宁

438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53

桂林医学院

广西

443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54

云南中医学院

云南

474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55

潍坊医学院

山东

480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56

山西中医学院

山西

487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56

皖南医学院

安徽

487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58

川北医学院

四川

495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58

右江民族医学院

广西

495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58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

495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61

济宁医学院

山东

508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62

蚌埠医学院

安徽

519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62

滨州医学院

山东

519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64

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

535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65

承德医学院

河北

547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66

西安医学院

陕西

556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67

成都医学院

四川

569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67

牡丹江医学院

黑龙江

569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67

长治医学院

山西

569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70

沈阳医学院

辽宁

578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70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

578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72

赣南医学院

江西

598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72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

598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74

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

615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74

西藏藏医学院

西藏

615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76

齐齐哈尔医学院

黑龙江

628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77

甘肃医学院

甘肃

698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78

上海健康医学院

上海

699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79

湖南医药学院

湖南

703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80

杭州医学院

浙江

712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81

厦门医学院

福建

715

1星级

区域知名大学


【全国211中医药大学排名】相关文章:

2017全国各省大学211名单10-16

2017年211大学排名名单10-16

广东211和985大学排名10-16

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最新)08-18

全国舞蹈编导大学排名08-21

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排名02-14

2017年全国211大学名单分数线10-16

全国211大学和985大学名单(全)08-18

2017年全国211大学名单录取最低分数线10-17

2017年全国医科大学211工程名单排名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