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登陆职场 大学生就业“难”在“满意度”

时间:2020-12-10 11:25:55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90后”登陆职场 大学生就业“难”在“满意度”

90后”登陆职场 大学生就业“难”在“满意度”

90后”登陆职场 大学生就业“难”在“满意度”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仍为全社会关注并焦虑的问题。然而,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情况是劳动力市场并没有过去饱和,很多企业存在招工难的现象。社会真的不需要高层次劳动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大学生本应该是人力资源市场最受欢迎的高层次人才,却多年被就业难困扰。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是什么?理顺失衡关系的难点在哪里?“90后”正式登陆职场,他们的就业诉求是什么?会给人力资源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

  青年劳动力供给下降,大学生就业难在“质量低”

  记者: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成为全社会关注并焦虑的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各高校和各地政府均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服务。但是就业情况关键要看用人市场的总体需求状况。那么,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对的整个劳动力市场具有怎样的特点?

  曾湘泉: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来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当前的问题则要表现的更为复杂和突出。总体而言,经济增长,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不断增长,由于24岁以下的青年劳动力的供给下降,劳动力市场出现普遍的招工难,即招收青年工人难的现象。这说明整个就业市场找工作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问题在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看起来则有不同。由于大学扩招,其供给总量很大,而相应的符合大学生期望的岗位需求则没有太大增长。大学生找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应当说并非难事,问题在于这个岗位工资低、工作不稳定,甚至没有社会保障等。这即我们提出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突出的表现为就业质量低。

  提高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一方面要关注需求方,比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关注就业岗位开发等,另外一方面,则要更多的关注大学生供给方面的问题,也即大学和大学生都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大学要加大改革力度,调整办学方向,加强实际技能训练,真正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则应该转变观念,从最基本的工作能力锻炼做起。就业质量低与企业有关系,但也与大学生个人价值创造能力低有关。这包括硬技能和软技能。比如,工作态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等都较为缺乏。大学扩招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预期人力资本回报下降已经成为事实,但即使如此,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其终生收入回报仍然会较之非大学生高。

  丁大建: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大致从2003年开始,同期,也出现了“民工荒”。这种并存的状况基本上持续到目前。这和劳动力的总供给有关系。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几十年,劳动力的总供给增速在下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比较来看,10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加约一个亿,而同期,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增加了7000多万。这说明新增劳动力大部分是高学历者。

  教育发展迅速是好事,但短期的高速增长,会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产生过大影响,市场反应慢,劳动力市场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市场本身有个自然生态,用人单位什么岗位用大学生什么岗位不需要用大学生是有定势的。具有高等学历的劳动力突然大量供给,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反应不过来,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时期,很多单位在招录大学生时条件变得非常苛刻,只招一两个人要在全国的高校“广撒网”,招录过程要“一面”“二面”“三面”……各种测试一轮接一轮,既浪费了众多学生的精力,也大大提升了企业招聘成本。这是市场需求方的不恰当反应,加大了市场就业的摩擦性,放大了就业难。

  目前来看,对大学生就业不利的因素仍然存在,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传统的以来料加工制造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吸纳不了太多大学生;同时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剧烈。也有有利的方面,劳动力总供给在下降,经济发展稳定,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稳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也在逐步调整自己的预期。总体来看,大学生就业状况必然逐步缓解。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是总的趋势。

  “逃离北上广”,大学生就业追求性价比

  记者:根据调查所显示的,多数行业的就业竞争压力在环比下降,是不是意味着2012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会较以往有所缓解?去年曾经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风潮,许多年轻人将就业和发展的目标转到中西部城市和二线城市,但是2011年第四季度一线城市的CIER(反映劳动市场供求匹配紧张程度的指标)指数下降幅度大于其他城市,东部地区的CIER指数下降幅度大于西部地区。怎么看这个现象?

  曾湘泉:从调查显示来看,确实2011年第四季度一线城市的CIER指数下降幅度大于其他城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大城市工作更好找。首先,产业转移是一个趋势,产业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虽然一线城市还有很多公司在招人,但就业质量,比如工资待遇等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与二三线城市工作差距不大。这导致他在招人,但是很难招得到人,其用工需求无法实现。现在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已经很高,对于求职者来讲,这并不是性价比高的工作。

  第二,从去年到今年,一线城市的户籍管理在加强,北京、上海应届毕业时户籍指标都在压缩。学生留在大城市没有户口,进一步加剧了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所以未来大部分大学生会继续往二三线城市去就业。

  丁大建:前几天媒体报道,韩国也有类似情况,其首都圈人口40年来首次出现净流出。我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也开始在家门口就业,不再将涌入大城市作为首选。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也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