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回流或成结构失衡突破口

时间:2022-07-28 03:30:43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毕业生就业回流或成结构失衡突破口

毕业生就业回流或成结构失衡突破口

毕业生就业回流或成结构失衡突破口

从外地回到家乡、从东南沿海回到中西部地区,这种就业“回流”现象在2011-2012求职季表现得特别明显,当社会大众把目光聚焦于农民工“回流”等原因造成的“用工荒”时,我们更应该思考,能不能因势利导,让大学毕业生就业“回流”形成更大声势和规模,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区域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

曾蕾,宝鸡文理学院2008届毕业生,一位时尚漂亮、性格活泼的女生,毕业后到沿海城市寻梦。去年,她在家乡咸宁市创办了湖北志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立志通过旗下的咸宁生活网引导市民走向有品质的生活,让正在发展的中部城市咸宁走向时尚。她说:“我喜欢沿海城市,更喜欢自己的家乡,我要将沿海城市的潮带回来。”如今,曾蕾已经得到了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越做越大。

咸宁是湖北省南部的一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内属中上水平,但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该市工商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工商注册户数增加了10万个,这意味着全市又多了10万个老板。这些老板中,有的是企业家,更多的是大学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

纵观全国,咸宁只是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出现“回流”现象——从外地回到家乡,从一线城市回到二三线城市,从东南沿海到回到中西部地区。在2011-2012求职季,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两个境遇不同的群体出现相同的就业流向,背后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这将给就业市场带来怎样的“蝴蝶效应”?

1、当光荣与梦想遭遇冷峻现实——“回流”提升幸福指数

在广州一家知名酒店管理公司工作两年多的朱明,最近萌生了回河南老家工作的念头。“虽然在广州的工资比在郑州高一些,但是两地的房价相差更悬殊,凭现有工资很难在深圳买房,而在郑州的生活成本低很多,而且离家近,两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以后的发展前景也不错。”朱明的话很朴实,句句都切合现实。

拥堵的交通、高得离谱的房价、激烈的竞争和不轻的工作压力,使得很多向往“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的毕业生逐渐望而却步,一些原本在大都市打拼的“漂”一族,也谋划着“逃离北上广”。去年,知名人力资源网站“智联招聘”对求职者地域选择的一项调查发现,北京的选择比例从13%下降到了12%,上海的选择比例从9%下降到8%,选择广州的下降幅度与上海相近,“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也正在慢慢发生变化。

对于大学生而言,选择回家乡就业,除了现实的压力,还有情感和家庭方面的原因。“要是跑到离家太远的地方去工作,爸妈岂不是白养了我?”陕西女孩小高的一句玩笑话,代表了眼下独生子女群体就业时的现实考虑。小高在武汉读的本科,后到北京读硕士研究生,一年前考上了西安的公务员,同时也拿到了不少江苏、上海的工作机会,但最后却选择留在家乡。“说实话,长三角地区肯定比西安宜居,发展机会更多。但是,综合考虑一些实际问题,在家其实也不亏。”小高是家中的独生女,想着自己如果到江苏、上海工作了,爸妈没人照顾,她心里就有一万个不愿意。

在这一点上,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选择很相似,那就是越来越“现实”。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家近可以照顾老人和关心孩子的教育。《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东中西部各级农民工收入差距在缩小,在中西部的本地就业,与到东部去就业相比,平均下来月收入相差不到500元,如果扣除交通成本,与在本地就业所获收入的差距已经微乎其微。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当前,尤其是社会转型期,各种保障尚不完善,当其他条件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工作场所离家越近,生活成本越低,生活质量越高,幸福感越强。上述蓝皮书的分析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样是适用的,与其都挤到大城市和东南沿海,不如回到家乡小城。在创业方面更是如此,熟悉家乡的资源、拥有较广泛的人脉,创起业来更加轻车熟路。团中央最新的一项统计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创业属于回乡创业的类型,其中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示范效应是重要因素。

2、小城市大空间小地方大作为——哪里机会多就去哪里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2年全国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出100万人,而680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与总量上的供需失衡相比,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成为吸纳富余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区域,但随着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情况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更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结构性逆转:2009年我国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劳动力需求之比为1.38:1,到2010年这一比例变为0.99:1。这表明,二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首次超过一线城市,但是目前二线城市的人才供给依然小于一线城市,因此,二线城市创业就业的机会更多,空间更大。

2007年毕业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吴礼具,现在已是浙江瑞安市绿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毕业后,他先后在乡镇学校当教师、自主开店。2009年,他进入温州一家装饰五金公司从事行政主管工作。

“虽然工作稳定,报酬也比较丰厚,但我最想做的还是自己创业。”吴礼具心中不断憧憬着自己的创业梦想。2011年,他拿到瑞安市绿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计划打造一个集养殖场、果园采摘、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家乐”。“这是一个庞大的创业设想,我打算先从养殖入手。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养兔结缘。”

他说,如果一切顺利,今年兔子的数量有望达到1000只,“下一个目标是将已承包下来的山围起来,采用放养的方式,让兔子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喂养出更加优质的兔子。”他表示,养兔致富并不完全为了个人,一旦这条路子可行的话,将逐步为附近农户提供种兔和技术帮助,以成立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全村乃至更多人共同富裕。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学生“回流”就业越到基层,越表现出一份可贵的奉献和责任意识,再加上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成为带动基层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也被地方政府所青睐。就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安徽省在北京启动“皖籍在京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计划”。该计划以皖籍在京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为扶持对象,首批计划从2012年起,连续3年,每年为50名左右回皖创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项目、启动资金及创业政策扶持等,吸引更多学子回安徽就业创业。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安徽籍在京高校大学生约3万人,每年毕业生人数近5000人。该计划以“积极回皖创业,建设美好安徽”为主题,旨在扶持一批在京高校毕业生回家乡创业,为家乡经济发展作贡献。为此,安徽省在驻京办设立专门窗口,为回乡创业学生提供证件办理、项目推介、项目对接、创业咨询、资金资助、服务衔接等“一站式”创业服务。在创业项目落地后,各地创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回乡创业的学生提供全程代理服务,包括实行注册资本“零首付”、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创业场地扶持、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障补贴支持、税费减免、人事代理等。

目前“回流”趋势很好,但规模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建议,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平台,让全国各地的毕业生通过这个平台都能看到各地,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就业职位空缺信息。他认为这是突破信息局限,解决大学就业区域不平衡问题的突破口。

近年来,为改变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施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专项就业计划,各省市相关配套政策更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认为,这些措施对于改变毕业生过分集中于大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状况有着积极的作用。

3、就业难非一策一举能解决——经济转型升级促就业结构调整

回家乡、到中西部和二三线城市就业创业,大学生就业“回流”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给回流地也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变化。但是,“回流”能否终结大学生就业难、化解结构性矛盾,从目前情况看,还任重而道远。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指出,目前国家经济投资的地区结构已经开始调整,不少企业已经向西部转移,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去向开始改变,但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仍不平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容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必须向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乃至农村基层延伸。

从现阶段看,不管是“回流”地区还是一线城市,结构性的矛盾依然存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调查显示,该省今年新增岗位中73.9%为制造业,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仅有38%打算从事制造业,而大学生愿意从事制造业的就更少了。

如此一来,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这个老话题、深层次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其著作《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用“非常6+1”形容当今世界的产业链结构:“1是附加值低的制造业”,“6就是从产品设计到终端零售的6个软环节”。他认为,在“6+1”模式中,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6”而不是“1”。他举例:在工厂里,从董事长到大门口的保安,可能不需要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生产制造环节没有必要雇用大学生;而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产业链的6大软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物流运输、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而我们是一个以“1”为主的产业结构,而不是一个以“6”为主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本身造成了大学生的失业问题。

根据“6+1”理论,很容易解释:目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以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需要大学毕业生的岗位并不多,所以出现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局面。真正需要大学生的6大软环节,反而是在国外完成的。所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结构性矛盾的一条出路。如此一来,对“回流”现象就应该辩证地看,一方面,“回流”为欠发达地区补充了“血液”,但另一方面,“回流”之后城市的低端产业是否会吃紧?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的专家研究指出,这就要求东部沿海地区加快转型升级,以城市功能和定位转型,带动产业转型,进而带动就业结构的分层。东部沿海地区,今后应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而实际操作、面向生产一线的员工则逐步向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城市转移,这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地理学科的“逆城市化”发展进程。

其实,产业的转型、就业的“回流”,既要从就业环节引导,还要从学生培养、专业设置等源头上加以优化。职业管理咨询师刘云认为,“用工荒”的对象多是“做蛋糕”的相关专业和职业,而所谓“就业难”的对象多是“分蛋糕”相关专业、职业。“做蛋糕”的相关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偏少,而与“分蛋糕”相关的热门文科专业(如财经、管理、法律等)过度扩招,供大于求,所谓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分蛋糕”性质专业(如财经、经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基层,对这些“分蛋糕”性质的文管类专业需求更少,专业结构上的问题不解决,会对毕业生“回流”产生阻碍。因此,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主动作出调整。

社会的呼声,正在得到教育部门的回应。教育部网站最新公布的一份文件指出,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相信这一制度的执行,将有利于改变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不平衡的现象,进而对解决就业的区域结构不平衡产生积极影响。

【毕业生就业回流或成结构失衡突破口】相关文章:

毕业生供过于求 就业市场失衡08-17

高技能人才结构失衡08-13

广东九成高校毕业生就业07-28

高校就业办何日成毕业生“娘家”08-19

开网店成毕业生就业新途径06-06

改善就业结构08-11

津:近七成毕业生在津就业08-15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逾九成08-04

上海应届毕业生四成还未就业09-20

2016毕业生就业面临结构性难题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