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爱坐办公室 “技术型中层”稀缺

时间:2020-10-13 10:11:40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8090”爱坐办公室 “技术型中层”稀缺

核心提示

“8090”爱坐办公室 “技术型中层”稀缺

企业大量引进机器代替人工,推动着传统制造产业向自动化时代转变,这也意味着,部分只会简单技能的普通流水线工人将被淘汰,而能够操控先进设备乃至精密机器的技术工人将成为企业急需要的人才。不过据记者采访了解,这些高端技术人才目前非常缺少,不少企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而推迟先进设备的引进计划。镇区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普遍反映,技术工人缺乏已经成为常态,但比这类人才更缺的是“技术型管理人员”,如今年轻一代不愿意放下身段到车间沉淀,而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需求,高端技术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  

企业缺操控精密设备的技术工人

横栏镇一家叫峰源灯饰的公司最近推迟了LED 自动化生产线的上马,主要原因就是从别家企业高薪挖来的几位技术人员还没有到位。

“机器不可能代替一切,还得有技术人员来维护,尤其是在遇到突发技术问题时可以迅速解决的技术主管。”峰源灯饰总经理罗生为此很苦恼。

他告诉记者,为顺应灯饰照明产业全面向环保节能方向转型的大趋势,公司从去年开始规划新增LED 业务,不走简单加工组装LED 灯具之路,而是从设计到核心技术都自己研发,生产线全部采用自动化。可是LED 新业务规划大半年,设备到位不成问题,却因为两个比较重要的岗位的负责人无法到位,而只能将试产多次顺延。

“因为招聘的人与老东家所签合同还没有到期,我们只能等,一些技术人员并不好找,不光是技术要能够胜任,性格方面、生活安排方面等等,双方都要能够达成共识才行。”罗生是从东莞同行企业挖的人才,因为涉及跨城市,很多实际问题需要为所招聘的人员解决。

中山利特隆瓦斯器材有限公司从事的是冷门行业,但冷门行业也面临欧美市场不景气的低迷大环境,最近公司在努力争取印尼的大订单。公司也计划增加自动化生产线,但公司负责人感叹,技术工人并不好招,凡是招聘会公司都会派专员招揽人才,但能找到合适人才的机会并不多。为了保障新业务的顺利推出,公司采取与设备提供方合作,将老员工培训成为能够操控新引进先进设备的技术人员。

“不过这也很担风险,如果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走了,也会特别麻烦,但也不可能绑住员工手脚。”公司相关负责人有这样的担心。

“技术型中层”成为稀缺人力资源

古镇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告诉记者,据他们调查,仅古镇的灯饰产业来说,技术工人的缺乏并不是最令人担心的,因为灯饰照明产品的制造和组装环节并不是特别高难度,而一些自动化设备方面的人才,也在逐渐的储备和培育中。最最缺少的人才还是理论水平高、实操能力强的技术型管理人才,尤其是技术中层。

该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就是那些让设计图纸上面的产品,能够迅速变成量产产品的高级技术人员。”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在古镇的一些灯饰照明企业,一位技术中层的年薪超过20万元,远高于行政中层人员的薪酬。不过,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却十实难得,不是有高薪就可以找到合适的人。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一些优秀的`技术中层管理人员,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往往选择炒老板鱿鱼自己出来创业。在记者接触的好些初创企业老板中,有不少是在华艺、华帝、欧普、威力这样的知名企业里担任过技术管理人员的。这些有技术的人出来创业似乎更有优势,而他们的离去,也给企业找到合适的“替补”增加了难度。

技术管理人员从外引进这条路也不是特别顺利。中山这样的小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尤其是中山的企业基本集中在镇区,镇区的环境现状以及生活配套很难留住外来高端人才。这个问题很多镇区已经意识到了,古镇就从近年开始提出“城市升级推动产业升级”,用该镇镇长杨荣建的话说,没有好的环境,向全球灯饰照明产业中心转型的目标是没办法实现的,人家到这里来一看,没有好的生活环境,没有配套完善的设备,留不住人留不住项目。

“8590后”爱坐办公室不愿意下车间

古镇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曾经做过深度分析,他们发现,不管是技术工人缺乏,还是技术管理人员的难寻,与现在年轻一代的就业观念转变有很大的关系。 “8590后”的大学生几乎都选择坐办公室而不愿意下到车间一线锻炼,这些有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宁愿专业不对口,学技术而不干技术活,就图个工作轻松。而年轻一代的农民工,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有巨大的生存压力,反而因为产业向内陆大迁移的缘故,沿海发达工业区近几年普遍出现缺工现象,家乡城市的工作机会增多,给了他们很多选择跳槽的机会,他们很难守着一台机器从初级工人向高级技工沉淀。

“有理论的大学生,不喜欢一线车间的工作环境,而在一线车间工作的工人们,又没有在高校系统化学习理论。所以,有理论又有技术的管理人员是很难得的。”古镇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一位副局长说,他曾经到企业找一些技术专业的大学生谈话,问到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到车间沉淀两年,然后逐渐提升为管理人员,但大学生们担心下到车间就再也上不来了,他们缺乏信心和拼劲。

在东盛节能建材公司工作的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李进说,大学生的担心并不是无道理的,他也是学机械的,但他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到企业车间,而是到目前这家企业做市场营销,他认为现在市场才是关键。据他介绍,他也有同学到车间后一干多年没有提升机会的,企业的传统用人机制也是限制优秀技术人员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李进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初入职场大学生,他目前已经到过三家企业工作,他认为,不要光说是大学生或者年轻一代农民工的观念问题,“企业招不到人,培养不出来人,也需要从自身的用人机制以及人才储备机制等方面做一些反思和调整。”

职教与人才引进机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中山有多家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据记者了解,这些院校与本土企业在人才培育方面的合作较多。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就设有针对家具企业人才需求的对口班级,以企业名字冠名,专门为这家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中山技工学校在黄圃等镇区也开设了分校。

不过这些似乎还无法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前不久参加沙溪理工学校举办的行业座谈会的一些服装企业提到,行业之间目前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接的问题,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方面,信息未能及时对接的现状尤其突出。

“学校在教学员学习某一项技能的时候,很可能市场上面这项技能已经过时了。”通纬制衣公司总经理邝活源说,现在纺织服装行业自动化设备取代传统制造的趋势十分明显,而且新兴的制造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企业可能已经采用更高端的设备了,但学校可能还没有相关人才培育计划,所以一般都是企业提前与学校建立联系,或者自己培养。

峰源灯饰总经理罗生还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他说很多行业都在向更加细分合作发展,一些新兴行业出现,这些新兴行业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

对话

“将企业引进学校”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

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于今年初从原来的旧址搬到健康基地和临海基地附近,使得企业用工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零”距离。火炬区是中山高科技项目和高端人才最聚集的地区之一,在面对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火炬区还有哪些难题和思考?记者就一些问题采访了火炬区促进居民就业创业工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雪云和火炬区理工学校校长黄方。

记者:火炬区今年出台了哪些引进技能工人的奖励办法?

陈雪云:目前火炬区技能工人紧缺,为缓解规模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今年4月管委会出台引进技能工人奖励办法,引进对象就是全日制技工学校、职业技能学校毕业生或35岁以下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技能工人。

参加火炬区就业技能知识培训课程,经区、市职业技能鉴定所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由区返还自费报名入学费用,并一次性奖励1000元。参加市级或以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经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初级工以下(含初级)技能证的,由区一次性奖励 1000元;获得中级工技能证的,由区一次性奖励1500元;获得高级工以上(含高级)技能证的,由区一次性奖励2000元。

记者:一方面是企业用工难,一方面是就业难,要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其中,对就业者方面来说,你认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陈雪云:对于求职者来说,就业困难一方面源于无一技之长,但更重要的是求职者的择业观念,“等、靠、要”的思想是求职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也是其体现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根本。

在我们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求职者就业能力的同时,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一味追求国企行政事业单位就业、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等基层岗位工作的现象,重提“劳动最光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黄方:对技工学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我提三点要求。一是就业要积极主动;二是创业要坚持不懈;三是失业要乐观面对。不要“等靠要”,要主动了解火炬开发区的经济情况,就业环境等。中山火炬开发区不是一般的开发区,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就业环境在全国来说都相当的好,是优势,学校又处在科技新城、国家健康基地、临海新城之间,优势明显。创业要坚持不懈,选好了就要坚持下去,坚持下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失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念不对,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要学好本领,不怕没有就业岗位,就怕没有本事。

记者:作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理工学校,在培养技工人才方面有哪些新路径?

黄方:火炬区理工学校于2012年1月11日搬迁新校址后,实训场地充足,条件优越,引来很多企业的青睐,在学校招生就业办的联系宣传下,陆续有近十家企业来校考察,并有意向合作。

“将企业引进学校”,是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一,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双师型教师培养等问题,为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学校为此成立了考评小组,对有意向合作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包括专业对口,技术含量,设备投入,安全无污染,无噪音等,经过几个月的考评洽谈,中山市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脱颖而出,各方面条件都胜出一筹。目前,学校与企业初步达成合作协议,学校将提供1100平方米的实训场地,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投入价值近5000万元的设施设备,将建成一个无尘恒温,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车间,这对于企业和学校是双赢。除了把企业引进学校之外,还有组建企业冠名班等方式,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近年来,理工学校深入探索 “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加强与周边各大中型企业的交流合作。今年与中山市金马游乐集团公司多次进行沟通交流,正式将该公司确定为企校合作伙伴,拟开办“金马班”。校企合作开设“冠名班” 订单式培养,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这样做,也是学校借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生就业好就是学校的品牌。

作者:记者杜丹丹谭华健黎旭升

【“8090”爱坐办公室 “技术型中层”稀缺】相关文章:

《稀缺》读书笔记09-15

从技术型人才转向管理型人才08-17

8090后理财规划方法技巧11-04

日本留学4大稀缺专业09-10

酒侍比名酒更稀缺10-05

HR挖掘稀缺人才的方法10-22

技术型核心无形资产研发初探10-08

企业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11-02

最新企业中层以及技术人员的培训09-15

三种物流人才最稀缺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