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潜规则”令求职者心寒

时间:2020-10-21 10:27:30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招聘“潜规则”令求职者心寒

“4年时间一晃而过,我们即将走出静谧的校园,面对就业的挑战,开始人生的重大选择,真的好怀念大学的美好时光啊,现在想想,当初在校园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不管是好的、坏的,都是值得怀念的……”这是西安一位即将毕业离校的大学生在校园网留的帖子。再有一个月时间,201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要告别母校,走向社会,去职场寻找人生的坐标。

招聘“潜规则”令求职者心寒

近年来,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显著增长。从2007年到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从495万增加到约600多万。最新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达到680万人。而2012年陕西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29.5万人,比2011年增长1.1万人。其中在西安地区就业的约达10万人。

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率稳定的情况下,应届生求职竞争将更加激烈,一些大学生如愿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或者找到了自己比较喜爱的工作,但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状况。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学校关心和大学生最为关切的焦点。在新的就业季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对西京大学学生就业市场进行调查采访。

七成学生想尽快上岗就业

“今年就业据说比前几届好,但我感受不到。其实,我刚大学毕业,没有太高要求,只希望能从事一份动手能力强的电脑售后服务或者维修类的工作,我是学网络工程的,可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工作,心里挺着急的。6月下旬,学校就要我们办离校手续,要再找不到工作,一离校,我们只好流浪社会,也不好意思回家。”6月16日,在西安市南郊一家人才中心的专场招聘会上,西安一所大学2012届一位姓林的同学无奈地对记者说。

和林同学一样困惑的,是同在专场招聘会的西安一家信息公司,该公司此次需招客服、销售经理等10个岗位70人。该公司的招聘人员告诉记者:“今天的专场招聘会,投简历的人也很多,到现在已经有200份简历,但是从今天的招聘情况来看最终也可能只有几个人,从我们的角度出发是想找真正的人才,可是人才很难找啊,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会考虑一些岗位给他们,主要从事基层辅助性的工作,但是最终人数是不会超过30%。

”“从今年开学,我就到处投资料,见庙就烧香,送出的求职简历都有一本书厚,参加大小招聘会不下30次,累得人仰马翻,但没有一点效果。”西安石油大学一位姓王的应届毕业生非常纠结地告诉记者,他老家在农村,家庭条件不好,上学时家里对他寄予厚望,可他毕业了找不到工作,不知该给父母怎样交代,也不知下一步该怎么打算。

同样是应届毕业生,西安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生甄文卿却无后顾之忧,他安心地准备自己的论文答辩,原来早在去年年底他已经同县上一家建筑设计院签约,而他本专业的同学除个别继续攻读博士深造外,基本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只要端正心态、放下身段,工作大多都能找到。”西安文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小杨找到了西安戴氏教育集团的一份教师工作,目前已经开始见习上班,虽然每月工资2000多元并不高,但小杨坦言,“刚毕业的学生,能学到东西是最重要的。”她告诉记者,自己准备积累一些经验后,以后争取考入正规的中学任教。

记者调查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求职的大学生们对薪酬待遇的要求低了不少,有超过7成的大学生不再关心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重要的是先找到工作。据了解,一般招聘会提供岗位的月薪大多在两三千元,与往年差不多。而随着求职者的心态逐渐务实,签约率比2011年提高了27%。据悉,今年陕西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29.5万人,为历年来最高,就业压力有增无减。为了能够出奇制胜,占得先机,大学生们使尽招数争取把求职简历做得新颖别致。有些同学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甚至花数千元找人专门制作求职简历,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招聘单位所认可的“第一眼”。

企业依然看好“热门专业”和“熟手”

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今年上半年曾对2011年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法学、历史学等文史类专业就业率低于18%。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根据2011年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对就业十佳专业进行了排名,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比其他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占有优势,就业情况较好,位列就业排名前两位。同时,工科专业就业率相对较高,如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建筑类、化工类专业就业率均在82%以上;

法学、历史学等文史类专业就业率则相对较低,基本在18%以下。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部长宋小强表示,虽然岗位需求量比去年有所增加,但2012年西安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将持续增加,仍将大于岗位需求。他建议就业率较低的文史类专业学生做好多手准备,较冷门的专业更需要提前考虑,扩大知识面,为跨专业就业做准备。

“近年来,企业对招聘高校毕业生更为重视,但这主要是对名校和优势专业就业更为有利。”但是,就业较困难专业的学生还是需要做好自身的提高,为成功就业做好“内因”准备。

据陕西省统计局统计报告显示:陕西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四个特点:首先,毕业生就业市场岗位需求矛盾依然突出。由于陕西省是个人才输出大省,每年一大部分人才都要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但是近年来沿海地区企业用人趋于饱和,企业很少有招聘计划;其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成为应届毕业生的一道“新门槛”。许多企业单位为节省人力培训成本,缩短人才培训周期,会选择成熟、有一定技能经验的求职者;再次,金融危机改变了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选择私企。最后,毕业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渠道已发生转变,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本报记者杨立

“大四了,我是考研,还是直接就业?”对于一部分大学生,考研和就业犹如鲜花和掌声,同样的诱人,同样让人憧憬,却不可兼得。对于另一部分大学生,考研长路漫漫,找工作凄凄惨惨,哪一种选择,都有着艰难,充满着痛苦。站在这个彷徨的分叉路口,面对这个纠结的取舍问题,你作何抉择?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这一数据比2011年增加了20万,今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有人调侃应届生一毕业就失业,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有的是专业原因,从最近两年就业情况看,由于理工科学生人数少,就业率较高。而一些“热门”专业由于“过热”,招生量爆棚,从而致使就业竞争激烈。还有就是有些学生不愿屈就,不愿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途径,一心只求理想工作。

李卓,他一心只求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起早贪黑奔波于各类招聘会之间;赵欣,她决定考研,再卧薪尝胆苦读三年,一切只为今后更好就业;白杨,外地小伙来西安求学,四年来边打工边上学,毕业后成功就业心满意足。今年应届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让我们跟随记者走近这三位采访者,亲历他们的求职心路。

多数学生更重视个人发展空间

外形阳光,嗓音浑厚的李卓,即将从西安外国语大学编导专业毕业,为了能够尽早找到专业对口的理想工作,他没少下苦工。

大四刚一开学,李卓便大手笔购置了一套西装,每天一大早,他都穿着笔挺的西装,手握精美的个人简历,奔赴西安大大小小的招聘会。然而三个月下来,他发现目前各大招聘会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少,倒是有两家公司联系过李卓,让他去上班。可是倔脾气的李卓,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了。“不是我眼高手低,实在是我很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我不想一毕业就找个不对口的工作把自己四年所学的知识全浪费了,我坚信我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李卓坦言道。

事实上年前李卓也在一家文化公司实习了一段时间。在他心里,找工作首先考虑的是就业发展空间。对他来说,工作的环境和企业文化比待遇更重要,如果做一份没有发展潜力的工作,李卓说自己恐怕很难踏实地干下去。

三个月来,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李卓疲惫不堪,老家的父母一直打电话催他回家,他们一直在强调家里都为李卓安排好了稳定的工作,不要在外面继续奔波了。面对父母的好意相劝和现实的无奈,李卓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安稳舒适朝九晚五的工作,一边是自己为理想不懈的奋斗,该如何取舍,李卓原本坚定的决心,在面对三个月的求职打击后,明显有些松动。就在记者采访结束后的第三天,李卓打来电话,他告诉记者,他决定了还是留在西安继续求职,他说趁年轻为了理想还是想尽力一搏,那种十年、二十年也不会改变轨迹的稳定工作,他实在无法接受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被如此定格。

事实上在记者采访的几天来,像小李这样对理想执拗的学生并不多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部分的学生不得不调整状态和计划。他们很多人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没有过高期望。

一家人才招聘机构(应届毕业生求职网)对1000多名应届毕业生调查的数据显示:薪资、企业发展前景、保险福利等软待遇这三项是大学生看重的求职要素,此三项所占比例为45%;

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大学生求职者更加看重个人发展空间,此项以27%的比例居于首位;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约占总比例的20%。

“先就业再择业”

比起为理想执拗求职的李卓,同为应届毕业生的白杨在求职路上要务实、幸运些。白杨,西安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白净的脸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斯文、腼腆,少语是白杨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说起自己的成功就业,他只是习惯性地用手指扶了扶眼镜,轻声说道:“目前我找到的工作虽然和我的专业不符,离我的理想职业也相差甚远,但是我很知足。现在工作不好找,先就业才是首要考虑的!”

白杨在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四年前他背着简单的行囊,挥别父母祖祖辈辈生活的小村庄,只身来到古城西安求学。四年前他壮志满满,一心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改善父母的生活。白杨的老家在甘肃一个贫困的小村里,那里祖祖辈辈靠天靠地养活一家老小,四年前白杨金榜题名,全村曾轰动一时。他是这个小村里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当年他离家的时候,全村人又是放鞭炮又是做好吃的,乡亲们只愿他能从此走出这个贫困的小村庄,再也别回头。

白杨的爸爸是当地远近有名的木匠,凭着自己精湛的手艺,勉强凑齐了白杨读大学的学费。老实巴交的父亲并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样子,但他清楚,孩子只有这一条路才能够堂堂正正的走出去,才能混出个人样来。虽然为了供白杨读书,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地,但是他无怨无悔。

四年的大学生活,白杨并未像其他学生那样过的自在。他每天除了上课,剩余的时间都用来打工,赚生活费。四年来,他发过传单、做过促销员、做家教等,只要是自己能够干的,能够赚取生活费,他都愿意去做。一晃,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四一年大家都在忙着找工作、考研。当初自己想也没想就决定赶紧先就业,因为他清楚考研对自己目前的经济条件那是不允许的,他也强烈的希望赶紧就业,利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父母的生活。

即将毕业的白杨,刚开始参加了多次招聘会和面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无功而返。直到上个月,白杨在做家教的时候认识了现在公司的老板,从而顺利就业。原来,上个月白杨做家教的时候,无意中和学生的父母攀谈起来,他们得知白杨正在找工作,刚好朋友的公司正在招人,便把看着踏实老成的白杨介绍了过去。虽然,这是一家刚刚成立的培训学校,但是对于白杨来说,他很满意。

“兴趣比收入更重要”

赵欣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这个专业注重实践、薪资待遇高,许多同学认为早点就业,获取实战经验可能会比考研有用得多。随着大四的临近,身边的大部分同学都开始忙碌着找工作了。

广阔的就业前景和高工资是大多数毕业生的梦想,赵欣也不例外。赵欣对网上流传的“月薪过万,生活浪漫”的说法羡慕不已。“自从看了《杜拉拉升职记》,就对 HR 的高收入、高地位有着无限向往。”赵欣边说边憧憬着白领上班族的生活。

可是,赵欣进大学时就有考研的愿望。大三寒假和暑假,她曾在西安电视台实习过,这段经历让赵欣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想当记者,而且想跨专业考新闻传播系的研究生。

“兴趣和高收入之间我该怎么权衡呢?”看着周围同学都为自己的目标忙得不亦乐乎时,赵欣忧心如焚。她不想这么轻易放弃自己的兴趣,她想体验考研这个过程,她还想去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纠结了许久,赵欣决定选择忠于自己的兴趣。“高收入或许能得到一时的快乐,但做自己喜欢的.事,内心会觉得喜悦和充实。”她说,“想做记者是我最大的兴趣,如果不尝试,将来我一定会后悔。”现在,她已经决定了跨专业考新闻传播研究生。她说:“确定了这个目标后,我的心里顿时充实了、踏实了。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持下去。”

比起赵欣愉快的主动考研,被动考研的小杨就要难为许多。“考研有那么好吗?为什么非要逼我考研?”坐在回家的地铁上,小杨一脸忧愁地望着窗外,丝毫看不到往常回家的那份愉悦。

即将毕业的小杨,他原本想找个理想工作,直接就业。可是前几天回到家,爸妈对他“轮番轰炸”,劝他考研。“你看那谁谁谁,考研出来了,工资一个月5000多。”“现在社会上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研究生才有优势。”

这些道理,小杨并不是不懂。小杨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班上考研的同学是有不少。可是小杨觉得自己太好动,不适合搞科研,所以一直没有考研的想法。而且,大三刚开始,准备考研的同学就一天到晚坐在自习室里啃书。看着他们的身影,小杨说:“在学校学了四年,我真不愿意再继续读,我想出去磨练。”

都说计算机专业好找工作,可真到找工作这会儿,小杨参加了几次双选会,却处处碰壁。就像父母说的,“你本科几年学到多少东西了,就凭你这个文凭和水平,能找什么工作?”确实,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拍拍脑袋,觉得似乎“空空如也”。要不要听父母的话,考研呢?小杨犹豫了。


 

本报记者段余悦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自大学扩招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就在积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仅仅依靠政策是难以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改变择业观念,自我提升就业竞争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社会能提供的职位空缺毕竟是有限的,因此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尽早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个谋划。

从2012年开始,第一批出生于1990年的“泛90后”一代大学生将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构成2012年之后大学毕业生的主体。“90后”多为独生子女,生长生活环境相对“70后”、“80后”更加优越,因此表现出与上一辈人众多不同的特点。一方面,“90后”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另一方面,“90后”自信而脆弱,敏感而自我,喜欢张扬个性,却普遍缺乏团队精神与责任感。2012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将走向职场,接受职场的检验。

然而,“90后”面对的职场形势并非一片大好。据一项对2007-2012年逾20000名大学毕业生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毕业生存在较大经济压力,收入仅能勉强维持自身日常开支,在职业选择上受现实压力影响,难以顾及长远职业发展。


 

招聘“潜规则”令学生心寒


 

如今的大学校园,“签了么”成了毕业生见面时最常用的问候语。此外,在各个大学里,打印店生意的好坏也成为判断毕业生签约率高低的晴雨表。

在大学生中间,流传着各种与招聘有关的俏皮话和歇后语,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经历与心态。西安交大应届毕业生小李说:“现在在同学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找工作就是笔试、面试、再笔试(鄙视)。”

面对着“僧多粥少”的就业形势,西安各高校的毕业生想尽各种办法、用尽各种方式,参加了数不尽的笔试、面试,给他们留下了与找工作有关的太多记忆。

“我爸爸是一名下岗工人,身体不好吃低保,我妈妈在街道搞环卫打扫卫生,求职的事家里根本帮不上忙。同学家境好的,有关系有门路的,都会想办法帮忙找工作。像我这样非名校毕业又没家庭背景的人,找工作真不容易。”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一位姓张的毕业生向记者坦言。

面对当前就业市场双向选择的背景,就业环境看似公平,实际上存在着若干“隐性分层”,一些受访学生告诉记者,“学校歧视、性别歧视、专业歧视、学历歧视、城乡歧视,方方面面的不公平其实都存在”。对此现状,一位二本院校大学毕业生质问“我们上的是普通院校,并不意味我们在大学期间就不努力,至少应该给我们一次机会,这种隐性歧视令人倍感心寒。”

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说,近年来各地招聘当中出现“萝卜招聘”(量身定制)现象愈演愈烈,对毕业生的求职信心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人为设置的许多门槛,令求职者“望之兴叹”。经过这些切肤之痛,无形中将就业矛盾由大学生自身、毕业学校,向社会转移。


 

“二本院校”“农村生”亟待就业帮助


 

“根据我们多年来的统计调查,存在就业困难毕业生主要为农村生源,急需就业的城市困难家庭生源,专业与社会严重脱节、没有就业渠道的学生,以及部分个人能力确实较为欠缺的学生。”西安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吴强总结说。

今年5月9日,西安人才市场针对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行动拉开帷幕,仅一上午就吸引了1500多名毕业生进场应聘。记者随机采访了其中32名毕业生,他们均来自二本以下院校,其中只有2人来自城市,其余均为农村生源。

记者采访发现,在许多地方,高校自身实力与其城市生源的比例成正比,学校越好,城市生源越多。而在部分实力较弱的二本、大专院校中,农村生源扎堆,甚至被学生戏称为“农民 运动讲习所”,不幸的是,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了就业市场中。有专家认为,普通人家的子弟,由于父辈没有权力、金钱和资源,向上发展的通道变窄。而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借助父母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轻松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体面的工作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在北京针对大学生就业、教育资源均等化等问题提出建议,国家应设立大学生就业帮困基金。

这项基金具体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就业补助;二是帮助高校建立相应的就业心理辅导机构,帮助有心理缺陷的毕业生克服心理障碍;三是对使用有生理缺陷的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提供一定的补贴,从而鼓励用人单位吸纳这部分毕业生。

黄藤表示,应让“就业优先”战略深入人心。他认为,现在有些大学生仍没有改变过去精英教育的思维,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困难。在国外,很多大学毕业生从事的是房屋中介、推销等普通的工作,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国家应加大就业培训指导措施力度,不光农民工,大学生也同样需要培训。不少企业不愿意培训新员工,认为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可以把培训环节放在学校,在学校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考碗族”一枝独秀成风尚


 

去年12月,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对在西安市就业及本市生源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共38559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文科、低学历毕业生求职难,而男性、高学历、工科更易就业。

从学历构成情况的就业群体分析,高职/专科/中专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率最低,在调查的2011届毕业生中就业率仅为40%,这一群体人数众多,因其学历低造成就业难。导致他们就业难的原因一方面是就业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根据学历高低划分入职门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历低,用人单位考虑他们的素质技能不能在毕业后的短时期内得到弥补,使得这一群体就业在一定时间内形成难题。

调查发现,从就业意愿上来讲,选择到国有企业就业的占到了近70%,30%的毕业生想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28%的毕业生希望到外企工作,想进民营企业的仅占到14%。但实际上,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招聘岗位有限,80%以上的毕业生最终还是选择了到非公有制性质的企业就业。

记者采访得知,当前高校毕业生“挤进体制”的愿望十分普遍,“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民企”,这样的就业优选次序在一些学生中根深蒂固。致使就业困难群体中出现了一部分“考碗族”,其专一性体现在:考前一门心思备考,考后一门心思等分,对非体制内的工作几乎“不闻不问”。问及他们的未来计划,有学生说:“学历低、学校差,除了考公务员,别无选择。”此外,另有不少本科生选择考研缓解就业压力。据西安科技大学本科生就业办最近统计,该校本科生就业率达到82%以上,但真正落实就业单位的只有40.7%,其余为保送读研和已考取硕士学生和出国留学生。大学生就业迎来“营销时代”

现在,大规模的扩招使大学正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毕业大学生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产品时代”已成过去,“营销时代”已经到来。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回暖应该是局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春天尚未到来,就业总量供给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将长期并存,同时,一些政策性、具体化、操作层面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出现,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棘手问题。

对此,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建议,应加大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组织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就业促进活动,提高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熟悉程度、减少其盲目性,同时,要加强毕业生的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素质、技能。

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相关专家表示,很多大学毕业生,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这部分毕业生,要么在就业市场被“剩下”,要么以啃老、不断升学等方式回避就业。对这部分人群,应当加强对其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疏导,提升其主观能动性,使之不再“等、靠、要”。

□文/图本报记者杨立

【招聘“潜规则”令求职者心寒】相关文章:

面试如何才能免遭招聘潜规则08-06

企业招聘的六大潜规则09-06

毕业季来到,求职者需防“招聘陷阱”06-26

招聘时不受欢迎的求职者盘点07-15

求职者遭遇招聘陷阱半数人忍气吞声06-22

世界500强招聘的十大潜规则职场励志文章01-14

职场的潜规则12-07

职场人情潜规则12-20

爱情的潜规则09-01

破解职场潜规则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