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至上高等教育公共性缺失

时间:2022-07-30 13:03:07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就业至上高等教育公共性缺失

  编者按 2009 年4 月16日,《光明日报》以“‘就业至上’成就连年高就业”为题,报道了黄冈师范学院坚持“就业至上”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长篇通讯。令本报编辑部感到欣慰的是,这篇报道引发了强烈反响,既有赞同将“就业至上”上升

就业至上高等教育公共性缺失

  为办学理念的,反对的声音也很尖锐。大学办学理念是对大学的追求与运作观念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大学在要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大学问题上的终极价值标准。毫无疑问,“就业难”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对社会、学校,还是对家庭而言,就业问题无疑是重要的。“就业难”能不能正确反映当代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就业至上”可以不可以成为学校重视就业工作的行动口号?可以不可以成为办学理念?真理愈辩愈明。今天本报将这些不同的观点辟专版集中刊登,以飨读者。

  大学教育应当培养怎样的人

  ——与《“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值得商榷》一文作者商榷

  李金奇

  4月2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值得商榷”(以下简称《商榷》)的文章,对“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不同看法。文章引用一位哲学教授演讲中的观点,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就业教育只能使人成为 “某种人”;因此,“就业至上”是一种功利性极强的实用主义办学理念。文章提出的其实是事关高等教育价值目标的一个古老的问题,但作者在文中透露出的关于大学教育人才培养价值目标的认识理念,却代表着一部分人在高等教育价值观方面的一种偏狭的、教条式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方法。

  仔细研读那位哲学教授的论述,其实人家的论述还是严密的。《商榷》在文中引用了哲学教授演讲的原文:“教育是使你首先能够成为一个认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历史的现代公民。我们只有能够成为人,才能够成为某种人,才能够去掌握某种专门的知识、技能,去从事某种专门的职业,去扮演某种特殊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在哲学教授那里,大学教育“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与使人成为“某种人”并不是一种绝对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相容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仅此而已。由此可见,《商榷》一文首先是误读了哲学教授演讲的精神内涵。

  当然,《商榷》一文引用哲学教授的论述仅仅只是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作者终究是要用哲学教授的论述,来击中“就业至上”办学理念的“ 要害”。按照《商榷》一文作者的逻辑,在“就业至上”办学理念指导下,大学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只能是适应社会特定职业需要的“某种人”,这种教育理念与实践与大学教育应“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价值目标是相悖的。显然,这样的观点和认识在理论上是机械的;对于当下的高等教育实践,这样的论述也只能是徒然地增加一些思想理论上的紊乱而已。

  无论人学的理论有多么深奥,“人”与“某种人”绝对不是两个相互分裂的概念。换言之,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认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历史的现代公民,与掌握某种专门的知识、技能,从事某种专门的职业的“某种人”应当是一个统一体。就个体的人的发展来说,首先使自己能够成为“人”,进而在此基础上成为“某种人”,这样的逻辑推演或许并没有错;但如果一定要把教育对“某种人”的培养与教育“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之间对立起来,则显得有些离奇与荒谬。从理论上说,高等教育的目标,原本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认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历史的现代公民,和掌握某种专门的知识、技能,从事某种专门的职业的“某种人”的统一体。这一点毋庸赘述,只要去看一看我们的高等教育法便一目了然。从教育的实践过程来看,在个体的人的教育和成长中“人”与 “某种人”的养成是不可能绝然分离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往往很难按照一定的程序,先去把学生培养成“人”,然后再去把他们培养成“某种人”。一方面,对于青年学生开展的一个合格现代公民的教育,固然有利于学生成为适应社会、职业需要的的合格的“某种人”;但另一方面,真正的职业教育同样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恰恰相反,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始终停留在所谓的“人”的教育上,而不能使这种教育有效地适应、服务于现实社会,那么,学校教育培养出的这种所谓的“人”终究是与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相悖反的。简而言之,大学教育着眼于培养“某种人”这样的理念本身并没有错,只要我们在教育的实践中能够把具体的职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的素质要求结合起来,就可以比较圆满地实现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需要注意的,倒是教育脱离现实社会发展的实际,只是按照一些教条式的价值理念去进行所谓的人才培养与塑造。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时至今日,这种教育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倾向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坚持就业至上,是现阶段大学教育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为实现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没有学生成功、顺利地实现就业,就没有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空间与人格的尊严,更遑论有所谓的个体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正如总理在西安大学生招聘会现场所强调的,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的前途。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坚持“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是一种最人性化、最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教育理念;把“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说成是一种功利性极强的实用主义,起码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误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都应当着眼于把学生培养成认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历史的现代公民,和掌握某种专门的知识、技能,从事某种专门的职业的“某种人”的统一体。

  (作者为黄冈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

  “就业至上”

  ——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黄明东 罗志敏

  “民生至上,就业优先”已是当下社会的普遍共识。目前,针对国内外紧张的经济形势和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一些地方高校以“就业至上 ”为中心谋划布局,这既让人佩服其面对现实的清醒态度和把握现实的能力,也为其在办学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大学毕业生的“高就业率”而振奋。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市场化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现象,而“积极应变,与时俱进”也应是高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特征。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主动融入到时代的潮流中,明确提出把“就业至上”作为指导其自身办学实践的办学理念,以“就业”指导“办学”,将“人本”与“市场”相结合,把“素质”与“技能”相贯通,以过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凸显自己独有的优势,并以此确立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品牌影响,这可以说是地方高校从“以人为本” 到“以学生为本”教育指导思想的延伸与跨越,也是其实现“开门办学”办学思路进一步的具体化,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次创新之举。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制约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就业至上”指导下的高校办学实践,无疑是缩短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使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众所周知,高校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各个方面所需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体现高校作为“人才孵化器”的特色和优势。为此,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培养能进入社会并能在社会上“就业”乃至“安业”、“乐业”和“创业”的人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地方高校把“就业至上”作为自身办学的价值取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取的。

  大学毕业生能否就业不仅是代表一所高校办学综合水平的“面子”工程,而且也直接关系到高校对后续新生的吸引力,关系到高校的生命力是否能得以延续。在以往的办学实践中,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出现了不能准确定位,不能安心于位的局面,即不把自己的生长点建立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上,而是背离了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求发展的规律,追求自身的封闭发展和孤芳自赏,结果出现了发展模式单一、培养人才雷同、办学特色缺失等弊端,最终造成了政府、社会、家长以及学生多方的不满意,高校发展也因此缺乏必要的支持而举步维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与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已逐步走向市场化。与此相应,高校人才产品也必然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由此带来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已迫使我国高校开始反思多年来因循的办学模式。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高校提出“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不仅可以作为学校的一种教学方针,也可以作为学生一种学习方向。对于一个地方高校来说,如果能围绕学生未来的就业找准自己的发展位置,即充分整合自身的办学资源和条件,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断提升学生就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使他们不仅在社会上能就业,也能安业、乐业和创业,这不失为地方高校的发展中闯出的一条能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的新路。

  如果说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只是高校摆脱发展困境的一时之需的话,那么高校把“就业至上”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可以说是丰富了我国高校办学的理论体系,是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指导思想的生动再现,也是崇尚实用、服务地方、面向大众等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纲举目张,它把高校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是对当今大学办学理念的“细分”。针对“就业至上”这一高校的办学理念,也有学者给予了质疑,“教育首先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这句固然没错,但其“成人”也好,或“成为某种人”也罢,这种“人”最终还是要立足于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高校办学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为社会所接纳来衡量和检验。因此,就业既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前途,也是一个高校办学综合成绩的“晴雨表”。这就需要高校以办学理念的更新为突破口,确立起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治校方略,建立起多样化、发展性的人才质量观,构建起实践性的、面向就业市场的教学体系,以使高校能真正担当起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使命。另外,“就业至上”所强调的“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社会的要求”,不仅仅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要求,还包括个人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黄明东,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罗志敏,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

  “就业至上”不宜上升为办学理念

  李 巍

  高等教育担负育人和发展新知识两项基本职能,其社会服务功能也是在这两项职能的履行中得到实现的。就育人而言,首先是要培育人性完善

  的人,其次才是要培养具有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的人,只有始终坚持这一至上标准,高等教育才能在引导青年为社会服务过程中促进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育人功能将青年培养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判断力的人,他们通过理性选择树立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理想抱负,凭借在将道德、人格和知识技能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前哈佛校长哈里·路易斯曾说:“大学教育最终目标是教育公民意识,鼓励和激发学生相信充实的人生,如何为公众服务,确立道德准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过去,由此让他们能为未来负责。”

  如果仅以让学生毕业后得到一个工作岗位作为评价教育的至上标准,让“就业至上”位列“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一系列核心问题之上,就意味着违背了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和价值准绳,将无法回答教育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就业毕竟是面向确定的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面比较狭窄。如果以就业为准绳,只有那些技能性课程甚至只是其中极少数职业需求旺盛的技能性课程会受到追捧,而一些当前就业情况不理想的学科专业会受到冷落,学生是否就不再需要学习这些课程了呢?这些学科专业是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如果失去学生、失去资源,那它们的发展空间又在哪里呢?如果随着社会发展,增加了对这些专业人才的需求,又将如何处理人才断层的问题呢?而如果学生职业转换了,又要怎样面对新的技能需求呢?“就业至上”上升为办学理念,无疑会使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无所适从。

  面对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的“夹攻”,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不宜为了增加竞争筹码,将“就业至上”作为办学理念。在高度竞争环境中,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经验可以引为借鉴。私立大学比其他学校更需要争取学生和捐赠人的认同。这一压力促进了优秀的私立大学更加注重明确定位,发展多样化教育,加倍努力保持良好的学术声誉,在学科发展、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法上下功夫、开创新局面,通过更好地满足社会新的人才需求和知识需求开辟发展空间。同样,地方高校不宜以重视市场价值为由将“就业至上”作为办学理念。中外无数教育实践都证明——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有价值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都只能从培养适应社会长期发展需求的人才入手,打破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通过实现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社会优化配置来实现;而单纯提高就业率,只能暂时延缓和掩盖教育资源配置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向社会还要面向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教育的前瞻性正是求学的年轻人为了弥补自身见识不足所孜孜以求的,不能为了短期利益就放弃坚持这一宝贵价值。地方高校主动求变并不表明要以满足就业需求为转移,将教育的主导价值标准让位于就业。就业环节是学生成长中社会角色转换必然要经历的考验,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创造条件给予帮助,但不能越俎代庖只予人以鱼。高校只能更加专注于育人职能,更多地发挥“授人以渔”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职业多变的就业背景下不断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能仅仅以一次性解决就业的成效作为地方高校工作的追求。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就业至上”:普通高校迫不得已的突围

  林 杰

  2009年是“就业年”,大学生就业成为举国关注的话题。在金融海啸的裹挟下,大学生就业也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600万,而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目前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保守估计在1000万人左右。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2008年新增失业青年中,高校应届毕业生达41%。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教育的投资理应得到补偿。这是硬道理。高等教育以人为本,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是以学生就业为本。就业形式如此严峻,黄冈师范学院在外部条件不可变更的情况下,先练好内功,积极调整办学思路,保证就业率,以应对外部不利环境。其做法值得肯定、倡扬。

  办学理念并非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它是一个学校在一定时期的有关学校管理与运作的指导思想。我们不能转移概念,将一切都上升到教育理念的高度,来置疑一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方式。如有论者高扬一种抽象的教育目的论,而无视普通院校严酷的市场竞争与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样的指摘似乎过于轻飘而不得其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元价值体系,高校根据其能级自觉进行分层。一所地方师范院校根据自身特点设定办学目标合情合理。黄冈师院毕竟不是北大清华等重点研究型大学,有金字招牌的保障。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态势下,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已然划定的条件下,普通公立院校与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没有名校毕业生“自愿失业”的资本。它们必须将学生招进来再送出去。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是影响学校形象及生存的重要标识。这些学校为拓展生存空间,就业率自然成为其生命线。

  有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失业或者人才培养过剩。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急需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中国依然是人口大国,而非人力资源大国。如举措得当,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应该能得到缓解。黄冈师范学院在“就业至上”理念的指导下,全校自上而下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紧盯人才市场,适时调整专业设置。甚至不惜采取一些奖惩手段,调动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各自的社会关系网络为毕业生寻找出路。这不失为富有人性的举动。

  实践证明,许多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有自身的主观原因,如个性的不利因素。而学校恰恰能够弥补学生这些缺陷,进行性格拓展训练、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应聘的技能技巧。但中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及就业教育却相当滞后,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远不能比。发达国家的谋生教育、生存教育、职业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一直贯穿到高等教育阶段,另外还有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而我国近期对京津地区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受访学生对于本校提供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都觉得作用有限,甚至毫无用处。黄冈师院能将就业指导教育贯彻始终并行之有效,实为难能可贵。体现了对学生负责任的心态。

  但是,成功的个案不一定能推及全体。在我国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劳动力市场供需水平与发育状况、学校教育、学生个人及家庭等等因素。就业难的治本之策取决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决定于我国能否最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地区差异、放开户籍制度,等等。个别或一些学校的高就业率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全国就业难的形势。

  另外,黄冈师院的许多举措是不得已而为之,体现为工具理性的有效运用。可以说,黄冈师院就业工作的成功既是技术手段的成功与其说是理念的成功,也是一种理念的彰显。一般普通院校以市场价值为取向无可厚非,但完全围绕就业市场去转,确实要冒许多风险。

  所以,黄冈师院奉行“就业至上”是在就业危机、金融危机及高校连年扩招等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地方本科高校的一种选择,而非中国所有高校的必然选择。纵使非议之声有之,却也不得不认可其行事的正当性。诚能如其如愿:育人与就业兼顾,通识教育与职业并举。那是再好不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从“就业至上”看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

  李 勇

  黄冈师范学院以石破天惊的勇气和魄力喊出了“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并坚持认为这种理念可以作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普通高校

  办学实践的基本理念”。观其理由有三:“就业至上”着眼于满足大学生的实际就业需要,契合了高等教育的市场价值目标,是地方普通高校办学和发展的现实选择。

  笔者认为,“就业至上”的错误在于,混淆了高等教育的手段与目的,将手段变为目的,而目的则被遮蔽甚至消解。就该种理念的本质而言,是对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异化”。

  高等教育不只是学生的个人需要,更是全社会的需要

  诚然,学生就业工作事关民生发展,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应当成为高校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高校工作的着眼点和工作重心如果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高度,那么它就明显地矮化了高等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忽视。因为,学生个人就业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必然达成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必然满足全社会的总体人才需求。不仅如此,“就业至上”甚至有可能给社会公共利益带来负面效应,不利于人才和资源的最优配置。从学生个人需求出发的“就业至上”理念,不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来讲,都有忽视社会公共利益需求的缺陷,其结果就是高等教育公共性的丧失!

  高等教育具有多元价值目标,必须分清主次

  高等教育的过度市场化以及对其市场价值目标的过分强调,正是目前很多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高校调节高等教育内容和形式以协调适配市场需求的适度市场化措施,是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然而,“就业至上”的理念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将高等教育的市场价值目标置于所有其他价值目标之上,一切以就业为导向,颇有“以就业工作为纲”之势。

  “市场价值目标至上”的“就业至上”理念的缺憾有四:一、政府层面,在对待以“就业至上”为办学理念的高校时,必然降低重视程度,减少财政拨款,让市场发挥配置作用,而这种结果相信不是高校想要的;二、社会民众层面,“就业至上”的高等教育将不再神圣,而子女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找份好工作”,而非让孩子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家长们的普遍观念;三、受教育者层面,将就业当作自己大学学习的首要目标,心浮气躁,忽视理论知识,不能合理分配学习与实践的时间,最终造成知识结构的失衡,能力素质的不足;四、市场用人单位层面,容易受应聘者表面简历的“欺骗”,难以找到真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最终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高等教育主要由地方高校实施,更不应忽视地方高校的社会公共责任

  一个国家的综合性研究大学毕竟只是极少数,而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地方普通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质量、教育成果才是高等教育水平的决定因素。因而实际上,地方普通高校肩负着更加普遍和更为重要的道义责任。如果在面临严峻的就业课题和自身的发展定位问题时,地方普通高校“自甘堕落”,将自己降格定位为“就业培训班”,那么就必然会导致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下降。纵使是几所研究型大学培养出了些许经天纬地之才,那也只能是高等教育整体低水平下的凤毛麟角。更具体地说,如果地方普通高校真的走上了“就业至上”的办学道路,那么他们就是在藐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是在规避自己的社会公共责任。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就业至上”办学理念三辨

  袁小鹏

  在对我们黄冈师范学院“就业至上”办学理念的批评、指责中,有一种观点很具代表性,那就是认为当前高等学校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对的,但是,把“就业”提高到“至上”的地步,进而上升到办学理念的层面则不够妥当。这一问题的实质即在于人们对于“就业至上”办学理念应当如何理解和认识,以及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如何贯彻实施这一办学理念。

  首先,“就业至上”是我们学校办学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体现着与我们这所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精神的一致性。诚然,“就业至上”反映着我们这所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种价值选择;但是,“就业至上”仅仅只是学校现阶段办学理念的内涵之一,它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取向也仅仅只是学校教育多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当代高等教育的价值内涵与目标是多元的,一所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目标体系也必然是多元结构的。从理论上说,“就业至上”体现着当代高等教育的市场价值取向,但它与高等教育本体价值之间并不构成根本的对立与排斥;高等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人本价值与其服务社会、适应市场的理念和原则之间,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之间的促进和融合。根据当前学校教育运行、发展的形势与任务,我们学校确立了“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的二十字办学理念,“就业至上”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之一,体现着与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方向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上的契合。

  其次,“就业至上”的人才培养观是以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和适应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需要的基本理念为前提的,它同人们通常所说的“订单式 ”的教学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自从2005年确立“就业至上”办学理念至今,我校初步建立起了以“就业至上”办学理念为指导的“一个目标、两手抓”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即,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一手抓就业教育与服务,通过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投入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机制与体系,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从根本上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简而言之,“就业至上”的背后有着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强有力的质量工程的的支撑,“质量至上”是“就业至上”的根本保障。

  第三,“就业至上”是我校基于现阶段地方高校办学实际做出的一种现实选择,它不同于那些具有普适性的高等教育理念。作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应当是切合当下学校教育运行与发展的实际并富有个性特色的,这大概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办学理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理念的区别。“就业至上”一方面体现着当代高等教育的市场价值取向,有着其作为高等教育价值理念的内在合理性;同时,“就业至上”也是基于现阶段我们这所地方高校办学实际做出的一种理性判断与实践选择。多元化发展趋势是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的表征,在高等教育的系统中,作为地方普通高校与那些研究型大学,他们各自承载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是不同的,这些学校在发展思路和实践模式上也有着许多差异。正因为如此,我们从来没有打算实际上也不可能将“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强加于人;同时社会也应当允许甚至倡导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就高等教育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当然,我们也十分高兴与教育同行们一道就一些共同关心的高等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开展争鸣。

【就业至上高等教育公共性缺失】相关文章:

考研还是就业 职业生涯目标缺失造成前途迷惑07-31

荷兰高等教育留学的优势及就业形势分析06-27

关于缺失父爱的句子10-12

大学生忽略专业 先就业后择业导致职业规划缺失08-04

顾客至上的服务口号10-26

真爱至上经典台词12-20

我国高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 高等教育被质疑09-18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分析和高技能人才的缺失07-31

正义至上人生感悟11-24

职场工作安全感缺失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