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跳槽热”是媒体吹大的泡沫 不必放大其“热效应”

时间:2017-12-02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公务员“跳槽热”是媒体吹大的泡沫

  历年来规模最大的浙商招聘活动日前在沪举行。记者在招聘活动中了解到,不但上海高校毕业生每年去浙江打工的人数在增多,而且公务员加盟浙商的人数也有增无减。进一步了解后记者发现,除了希望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外,公务员薪酬低也是个主要原因。(11月22日《新闻晨报》)

  国家公务员考试来临时,媒体纷纷渲染“国考热”;招聘黄金月来临时,媒体又纷纷转而报道公务员“跳槽热”。媒体如此作为,真是让人感慨,“新闻为时为做”“新闻为热而写”。到底公务员这个职业是受“追捧”还是受“冷遇”呢?似乎,新闻永远不负责给出一个真实的答案。

  看见个别官员辞职下海时,媒体称公务员“跳槽热”;看见招聘网站上公务员投递的求职信时,媒体称公务员“跳槽热”;看见基层公务员吐糟工资时,媒体称公务员“跳槽热”……似乎只要是和公务员沾边的新闻,如果无法得出公务员“跳槽热”的结论,媒体都不好意思报道一样。也许正是媒体这种“偏爱”,民众才看到了那么多则官员公务员“跳槽热”的新闻。可是,这些新闻,一旦仔细分析起来,无非都是一些捕风捉影之说,往往都存在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毛病。

  据这则新闻我们可知,媒体报道的不过是浙商招聘一事。只是在采访时,记者发现有公务员也选择加盟浙商。于是,记者就开始大谈公务员“跳槽热”,并且还引用了一组数据和采访了一名化名为“小A”的年轻公务员作为佐证。但是,通览新闻之后,笔者也没有找到多少公务员“跳槽热”的确凿证据。

  唯一具有一点说服力的材料是,媒体称,智联招聘最新公布的一份今年人才流动分析报告显示,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行业的白领跨行业跳槽人数比去年同期上涨34%。这一数据表面上看很权威,但是一深究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这34%的公务员跳槽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呢?去年跳槽的人数是多少?今年的跳槽人数又是多少呢?招聘网站显示的无非是有意愿跳槽的信息简历,但是正是下定决心跳槽的又有多少呢?如果这一系列疑问,新闻没有具体的披露,那这样的新闻是缺乏说服力的。

  另外,以公务员小A的例子来吐糟公务员工资待遇差以及晋升渠道狭窄,其实并不具有代表性。公务员小A的一家之言,怎么就能推导出公务员“跳槽热”呢?这不是明显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吗?再说,就算这则新闻反应的都是事实,但是这毕竟只是浙江一地的情况,全国那么多省,总不会都是和浙江一个样吧?因此,无论如何,媒体推出公务员“跳槽热”都是站不住脚的。

  可能,媒体也深知公务员“跳槽热”的结论有些站不住脚。于是在新闻标题上也采用上了“悬念式”新闻标题《新一波公务员“跳槽热”或开启》。既然是“或开启“,为何媒体还报道得那么有理有据,有有情节呢?这不是忽悠读者又是什么呢?对此,笔者倒想说,公务员“跳槽热”本来没有,但是媒体报道得多了,也就有了。这种选择性地聚焦和有意地放大,让公务员“跳槽热”成了一个被媒体吹大了的泡沫。

 

  不必放大公务员跳槽的“热效应”

  历年来规模最大的浙商招聘活动日前在沪举行。记者在招聘活动中了解到,不但上海高校毕业生每年去浙江打工的人数在增多,而且公务员加盟浙商的人数也有增无减。记者了解后发现,除了希望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外,公务员薪酬低也是个主要原因。(11月22日《新闻晨报》)

  “跳槽热”也好,“离职潮”也罢,公务员热浪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被离职已然不是新鲜事。从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到一出又一出的个体案例,其中总能找寻到公务员转身离去的身影,也顺水推舟地得出“跳槽热”或“离职潮”的名不副实结论。就拿新闻提及的浙商招聘活动来说,所谓的公务员加盟浙商人数有增无减,实际更为精准的表达是了解情况、探听虚实,果真不是“骑驴找马”者有几人欤?

  换句话说,从一场招聘会看公务员的去留本就不具备可信性和可行性。从招聘现场来看,既然多数以打探信息为主,那么一方面,未离职公务人员实难再次和企业签约成为其员工,遑论加盟。另一方面,即便公务人员已经去职,加盟企业人数有增无减的情况也不是从现场一一清点得出的。说这些,无非是想表达一个意,动辙以公务员跳槽的冷热来攫取公众关注,既是对公务群体的臆断,也是对公众的不负责。

  表面上看,招聘会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公务人员,似乎看到了公职人员离职的序曲,免不了一番渲染与加工。实际上,不过是“老瓶装旧酒”,所谓的数据依然是年初某平台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政府、公共事业等行业的跨行业跳槽人数比去年同期上涨34%,于是,这又是新一波公务“跳槽热”。类似这样的“跳槽热”,从年初热到年底,直到今天,在不少媒体的眼中也还是“或开启”。所以有一个问题是引人深思的,谁都拿捏不准的“跳槽热”、“离职潮”到底是如何热浪席卷、潮来潮去的?

  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话,除却公众对公务员群体的集体关注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传播利用了大众的热情,搭上群众对公务员“跳槽热”关注的顺风车,自我推销自我营销。假如公务员跳槽果真热火朝天,媒体的报道实际上是在传达一种事实,以利公众知情。但倘若三三两两地离职都成了潮流,那这样的潮流之下必然有暗流涌动。这是值得警惕和警醒的。

  遵循已有的共识,公务员离职过程实际上也是动态的调整过程和多元的选择方式,与企业间离职也并非泾渭分明。如果把离职归咎于形势与待遇,离去倒也是对公众的负责。当然,既不必苛责为个人理想与价值远去的公职人员,也不必放大公务员跳槽的“热效应”。公务员跳槽到底会不会热,一方面是宏观政策趋向左右,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个体公务人员价值取向影响。所谓的离职两要素,“薪”与“心”的问题同样因人而异,即便薪不足高,如果心有所属心有所归,驻足于一份工作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当然,需要冷眼观睹的是,一方面,一个过于稳定的体系往往会故步自封,难求发展,如果离职的公务人员能够成为搅动环境的鲶鱼,那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相较于全国700多万的公务员而言,1万余公务员实在算不上大比例、高热度,但衍生出“跳槽热”、“离职潮”的话题,大规模的企业间员工辞职迁徙却难与之匹敌。于此而言,建构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均质化、平等化,仍然是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公务员“跳槽热”是媒体吹大的泡沫 不必放大其“热效应”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