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供求不匹配为主要原因

时间:2022-10-27 16:56:35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大学生就业难供求不匹配为主要原因

  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进行的务工劳动。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那关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难供求不匹配为主要原因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就业难供求不匹配为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供求不匹配为主要原因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不时能看到万人攒动争职位的景象。不过,这并非中国独有。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发布报告称,大学生就业难乃是全球共有的现象,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不严重。然而,分析原因后发现,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具有特殊性,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和实际需要较少之间的不匹配是造成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大学生就业难倒世界

  这份“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称,随着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大学生就业就告别了无忧的历史,1999年后的扩招使大学生迅速增加,找工作成了青年人高考后另一项巨大考验。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是,1998年普通高校招生数为108万人,2005年增长到505万人,扩张了4.7倍。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经济对大学生的吸纳就不再呈供不应求的局面了。

  目前,人们在讨论大学生就业状况时最常用的指标是“初次就业率”,指大学生毕业时签定就业协议,从学校将户口及档案迁出的比例。2005年,这个数字是72.6%。人口所的报告指出,“初次就业率”不能全面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它的理由是,不显示在正式合同和登记之中的灵活就业大量存在,比如为了方便流动,有些学生虽然找到了单位,但是并不把人事关系转出等。

  即便以“初次就业率”为标准,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情况也不算特别糟糕。日本这一指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大约是80%,现在基本在 60%~70%。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日本平均每名求职大学生要经过16家公司的笔试、面试等各种各样的考试。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则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人自身条件好,可能会被多家公司抢着要,有的人条件差,跑断腿也无人问津。

  欧洲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在瑞典,IT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对刚进公司的月薪要求已降低。大学毕业生当然期望每周工作40小时,但现在46小时也能接受。以往,他们不愿意到自己认为很烦闷的岗位工作,如政府机关、税务部门等,而现在则认为政府部门的工作比起那些经常裁员的大公司安稳得多。

  不过,上述事实不是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就该乐观、就是合理。事实上,尽管我国少年儿童人口绝对数量出现下降,但是受高等教育大众化继续突进的影响,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在未来若干年内还会持续增长,这无疑会给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况且,我国大学生的绝对数量五年前就已经位居全球第一。

  2.社会需要的不培养,不需要的拼命培养

  和别的国家相比既然并不更加困难,那么为什么毕业生、家长和学校都在抱怨工作难找呢?人口所的报告分析认为,这里面既有全球共性的原因,也有我国特殊的情况,尤其是大学教育和实际需求的脱节。

  学新闻的小王刚刚大三就焦虑上了。因为他就读学校的牌子不够硬,再加上,现在是个学校就能开新闻专业,所以他对自己的前景很不乐观。“现在实习都得托关系,别说工作了。”这更让小王沮丧了,因为他来自西部农村,根本没有可以指望上的社会关系。

  小王的烦恼是普遍的。人口所的报告说,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脱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目前的大学生培养机制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发展需要的很多人才,大学不能提供,而经济发展不需要的,大学反而拼命“生产”。

  过去几年,全国高校一窝蜂地办了许多“面向市场”的专业,比如新闻传播、影视、广告,包括MBA、EMBA等,其师资来源和教育质量更成问题。有人戏言,从未做过一笔生意、没有在银行开过一张支票的老师,在课堂上教人如何赚钱。结果可想而知,大学毕业即失业,出了校门进家门。

  再者,从供需状况看,大规模的扩招和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少形成了矛盾。1998年,大学毕业生不过83万,而七年后这个数字达到了307万。 2005年,城市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这其中,除了大学毕业生外,其他各级教育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等,都要竞争这些岗位,而且大学生还不占什么优势。因为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也以此类为主,对普通劳动者和技术工人需求更大。这就造成了供给需求的不匹配。

  不无讽刺的是,逢到岁末年终,当众多高校毕业生奔波穿梭于各类招聘会时,有部分学子却悄然选择了“回炉”上技校。据说仅广州市便有3000人。大学生“回炉”已从个体行为演变为群体现象,还呈快速“升温”趋势。

  再加上对地域和所有制的偏好以及大学生对工作过高的预期,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各高校的校园网上,有的学生甚至写道:“死也要死在大城市”“让傻子们去基层吧”……

  当然,大学生尽管受教育水平高,却缺乏工作经验,这跟日益注重工作经验的劳动力市场相悖,难免会遭受冷落。何况,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完善,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双方的搜索成本都很高。这种由于大学生工作经验缺乏而造成就业困难,是所有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

  3.靠发展解决就业,用政策引导流动

  鉴于上述情况,人口所报告建议,随着城市下岗失业基本结束,青年失业将会成为未来的突出矛盾,而且还可能会呈现出过度性、不稳定性和历史依赖性等特点,政府和社会必须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树立就业优先的目标,通过产业、金融、财政和税收等措施,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大化地实现充分就业。

  其次,建立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已成当务之急。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可采取见习补贴计划,补贴可以直接补给个人,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补贴机构或者企业。采取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扶持措施,鼓励和促进大学生创业。

  再者,该报告提到,还应该引导大学生改变一些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例如只有大城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才有发展前途等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非国有企业工作。

  此外,政府和社会要大力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减少大学生求职的摩擦成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如果政府能够充分地获取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也可以及时地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使两方面都相互适应。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

  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 ,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 ,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 ,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 ,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 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 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

  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 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

  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 ,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 ,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 ,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此外, 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 ,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 。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

  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 ,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

  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 ,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 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 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 ,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 锻炼成才。 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 ,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 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1.大学生竞争激烈

  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全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加强了竞争压力。

  原因2.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3.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原因4.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原因5.毕业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

  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大学生就业市场,一些公司和企业也相应地提高了标准和要求,严格的挑选毕业大学生,寻求专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

  原因6.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

  从当前就业的大趋势来看,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很多人笑言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之后对文凭的认同度的降低或要求的提高。大学生花了四年的学费,都换到了一张长得像文凭一样的发票,于是大家试图拿着这张发票到社会上去报销,但是社会不认这张发票。就业的严峻形势有着非常复杂的成因和影响机制,除了社会的变迁以外,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生数量剧增,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成仙了爆炸式增长,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比例失调。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却并不能提供增速相当的岗位数量,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由此竞争压力变大。

  第二:高等教育改革滞后,部分高校发展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近些年来,部分学校一味追求规模,甚至伴随盲目地学科拓展,使得学校的学科水平受到了制约甚至是滞后,这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向=相违背,学校走出去的毕业生自然会遭遇人才市场的淘汰。

  第三: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较差。高校教育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追求学术研究能力大于追求学生的实践能力。或者部分高校喊着培养实践类人才,却只限于口号,学生依然被束缚在单一的学术研究。社会工作能力差,直接导致了在就业时面临的困境。

  除了以上原因以外,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还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就业观念有偏差等。但我们最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因而要走出就业困境,首先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工作的最主要体现就是兼职。近些年来,自媒体的发达带动了一批软文写作者,大学生就是其中的主力军。而要找到靠谱的软文兼职,以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就不得不提到旺信营销平台了。旺信是一家与金色财经、今日头条等资深自媒体合作的网络推广公司,在业界的成绩有目共睹。它长期招募大学生兼职写手,写手单篇文章价格高,工资日结,还有多种奖励,同时,实行写手淘汰制,在促进写手能力的同时,打造了真实的社会竞争氛围,因而获得了诸多兼职大学生的推荐。

  就业不易,但只要不断升值自己,一切都不难。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增强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大学生就业难根本原因

  1.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XX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3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2.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3.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6.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7.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虽然我国一直强调男女平等就业,许多用人单位对已招收的男女大学生也是平等支付工资,但在录用和晋升时却有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据《女大学生就业供求状况调查》,在被调查的75家企业中有42家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愿意招收男生,只有3家愿招女生,男女都愿招的企业26家。那么,为何会出现“好女难嫁”的现象呢?

  一、导致女大学生择业难的原因

  1、传统文化偏见的影响。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性别偏见与歧视,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根本原因。尽管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数千年“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文化已作为一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贤惠温淑、端庄持重、遵守传统、相夫教子。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行为期待不仅影响到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同时也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

  2、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资源条件下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即利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组合追逐利润最大化。总之,用人单位要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等,使得“女牌”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牌”劳动力,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近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有关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 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2004年是250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整体就业呈现供大于求的形式,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

  4、女大学生自身特点。首先,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这是众所周知且无法选择的。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与传统的家庭角色观念相结合,造成了女性在就业中的不利地位。其次,女大学生本身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据2002年5月对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15.3%的女生同意“女研究生相当于男本科生”这种歧视女性的说法,自己就认为女不如男。这说明女大学生也未能摆脱世俗的男女性别观念,女性自身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述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不是各自孤立起作用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并且,克服这四个因素有一定难度。

  二、女大学生择业难的对策

  1、转变观念,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广泛树立公平竞争意识;特别是在制度方面,建立以“男女平等”国策作为唯一标准,广泛宣传男女平等等基本国策和女大学生就业的战略意识;传媒要加大对成功女性的宣传,树立成功,多样的女大学生形象,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要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

  2、国家应制订相关政策,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针对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工作后一系列问题的担忧,国家应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两性平等就业政策,以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可以借鉴挪威、瑞典、希腊等国的做法,即通过立法对女性从业者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从而鼓励企业吸纳女性就业,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

  3、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女大学生工作后面临结婚、孕期、哺育幼儿成长等事务,这占去了女性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女大学生工作的主要原因。各国实践表明,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加强家政服务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使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工作上,从而提高其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4、女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我完善。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彻底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及“女性是弱者”等传统观念,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丰富自己。在心理上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和男生一样有实力,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自身心理障碍,保持良好择业心态。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生理特点的行业单位,开拓进取,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道德,适时抓住成才的机遇。

  总之,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及工作环境中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它们对女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克服这种不平等则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由于,女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减少这种不平等,将有助于女性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在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的背后,职业院校正迎来春天。最新的统计显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迅速提振珠海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去年珠海技术人才缺口已接近10万人,今年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一些企业开出上万月薪仍招不到技术工人。但与之相对的是,社会上对技术教育仍存有“偏见”,很多年轻人和家长都不愿意报读技校。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一职难求,一边是企业对技术人才求贤若渴,如果两者之间能够完美平衡,就既可以解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又能够解企业用工的燃眉之急,无疑会是最理想的状态。可问题是那只是理想状态,现实的状况是大学校门挤破头,职业院校却问津者寥寥,于是就业难遭遇招工难的怪现象,就年复一年地接续上演。

  一线技术工人月均工资6000多元,更有企业开出上万元的月薪,这工资绝对可以称得上丰厚。按理说,职业院校毕业生,既就业不愁又收入可观,依照“人往高处走”的老理,职校也该成为学子们就读的首选,可事实却是众多学子宁走大学的独木桥,也不踏职业院校的阳关道。由此来看,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的两难问题,根本就不是钱的事。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学子和家长却依然坚持选,究其原因无非是面子上好看,求职的方向和范围更广,上升的渠道和空间更多。职校毕业生尽管收入颇丰,可毕竟是在车间里干活,一来学子和家长们嫌苦怕累觉得这是苦差事,二来怕说出去难听让人笑话,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自然也就宁要面上光不要里子鲜了。

  懒在家里等工作上门,不如勇敢走出门找工作。

  扶持失业青年积极就业,申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记者昨日从市人社局了解到,本市“启航计划”实施三年以来,全市长期登记失业青年总量降幅达到26.6%。众多过去让父母头疼不已的“宅一族”,在经过职业指导、培训、推荐之后,转变了观念,实现了就业。

  今年,市政府首次将“帮助全市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列入年度实事项目。而在“十三五”期间,越来越多青年人将找到心仪的岗位。

  努力解开“2030之困”

  就业,是民生之本。上海就业的重心,已从“4050”转向为刚出校门不久的“2030”。青年失业之“殇”,是申城无法避开的难题。早在6年前,上海就注意到,城市登记失业青年的比例逐渐上升。2009年时,上海登记失业人口总数是27.87万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登记人数达到了7.36万人;2010 年,登记失业人口总数为27.73万人,而35周岁以下青年登记人数达到了8.09万人,2011年登记失业人口总数为27.73万人,35周岁以下青年登记人数达到7.87万人。虽然2011年的总体数字比2010年有所下降,但就比例而言,依然超过2009年,达到近30%的高位。

  宁愿“啃老”,不愿上班,青年人究竟怎么了?

  是岗位不够?数据显示,上海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都在60万个左右,而登记失业人口远小于该数字。

  是学历过低?调查发现,在登记失业青年的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正越来越高,甚至出现研究生待业在家的状况。

  解开“2030之困”,上海必须拿出创新举措。

  三年“启航”成效显著

  2012 年3月,一项名为“启航计划”的工程正式启动,瞄准失业青年人,帮助他们就业。三年多来,“启航”针对青年的兴趣特点,紧扣就业难症结所在,以“请出家门,引入校门,走进厂门”为工作导向,经过多年摸索和尝试,逐步形成了“五个一”的长效工作机制,即建设一个长期失业青年信息库、建立一支“启航”导师队伍、探索一套适合青年人的职业指导模式、帮助制定落实一份就业计划书、开展一系列专项活动,全方位提升面向青年的就业服务水平。

  近日,上海建平中学、晋元中学、新中高级中学、上理工附中等多所中学的正副校长、教导主任聚集在一起,他们应上海政法学院——一所“原二本”院校的邀请,一起商讨如何应对明年上海高招的新形势。从明年起,上海将在高考录取中取消一本、二本的划分,所有本科院校平等竞争。

  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取消本科录取批次的省市,也是对2014年颁布的国家高考改革实施意见的落实——该意见指出,要逐渐减少高考录取批次。取消录取批次之后,一些“原一本”高校坐不住了,而“原二本”院校则看到了超过“原一本”院校,以教育质量、专业特色吸引优质生源的希望,这表明,取消录取批次,激发了高校的竞争热情,我国各省市在取消录取批次方面,可加大步伐。

  我国高考录取一直分不同录取批次,通常,重点大学安排在第一批录取。近年来,在一些省份,录取批次越来越多,在二本基础上,把独立院校、民办院校分出来,放在三本,在高职高专录取阶段,也按公办、民办性质,弄出专一、专二,这种批次划分,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更制造不平等竞争。针对批次划分,我国基础教育就有一本率、二本率的办学指标,家长和社会舆论也关注学生是进的哪一批次院校,曾有媒体报道,有父亲骂孩子“考不上一本就去死”,不合理的批次划分,催生了社会的名校情结和高校身份歧视,而安排在下一个批次录取的院校,只有等待上一批次录完之后再录取。在这种情况下,前一批次院校就是办学声誉下降,但录取批次对其招生形成有效保护,而后一批次院校,要招收到优质生源,就只能想办法公关政府考试部门,调整录取批次,这把学校的精力导向到与政府部门搞关系上,而不是全心投入办学。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有批次划分,近年来也有一本院校招不满学生,而办学质量不错的二本院校,录取分数超过一本线,这意味着已有学生、家长对批次不买账。针对批次划分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议取消录取批次,去年颁布的高考改革方案,对此做出积极回应,是这次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

  在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去年高考中,四川宣布融合二本、三本,变为本一、本二两个本科批次,而上海和浙江这两个率先试点高考改革的省市则更“大胆”,分别决定从2016年和2017年取消批次——这两地以前就只有本一和本二批次。取消批次的改革,从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反映看,受到普遍欢迎,尤其是二本(三本院校)摆脱了低人一等的录取地位。这一改革应在各地尽快推进,相比高考科目改革来说,录取改革更关键,取消批次的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平等竞争,且在实际操作中不存在技术难题,而且给学生更大选择空间,因此,各地可更大胆一些。

  其实,融合批次,对所有高校来说,都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之下,学校能不能吸引优质生源,就要靠自身的办学实力了。那些投入精力认真办学的学校会受到欢迎,反之,就是“传统一本”校,办学缺乏新的追求,也会持续下滑。

  当然,在取消批次之后,由于我国高校还有985、211工程,因此,985、211概念可能更突出,这是需要注意的,我国应在取消录取批次基础上,进一步取消985、211这些高校身份标签。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对高校的行政审批和评价,应根据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要求加以理清。

【大学生就业难供求不匹配为主要原因】相关文章:

调查:招工难在哪?供求不匹配04-20

IT就业市场供求良好02-07

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08-31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究竟难在哪?03-10

大学生轻率辞职就业难02-25

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04-09

大学生真的难就业吗?02-22

大学生就业难满意?02-2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