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招聘陷阱 专家称求职被骗维权不易

时间:2020-11-03 17:05:28 求职陷阱 我要投稿

警惕招聘陷阱 专家称求职被骗维权不易

  “真没想到自己竟然真的碰到了骗子公司!”清华大学的小杨急切地告诉笔者,就在2005年12月13日,她还听朋友讲社会上有的招聘单位欺骗大学生的事例,没想到第二天自己就遭遇了陷阱。“那家房地产公司的名字和网上的竟然不是同一个,而且招聘中许诺的都不给兑现。”小杨还算幸运,正在和另一位应聘者等候消息时,在外面遇到了来该公司办业务的一个人,那人在手机上打出了“这是个骗子公司”几个字,这让小杨立刻逃也似的离开了。

警惕招聘陷阱 专家称求职被骗维权不易

  据统计,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将从2005年的338万人增加到400万人左右,是2001年104万人的近4倍。面对压力,大学生求职的心态愈加趋于急切。加上目前就业市场还不太规范,不少大学生为投出去的简历迟迟没有回复而焦虑时,另一些同学也正为身陷虚假招聘的黑陷阱而苦恼和无奈。

  被骗学生往往息事宁人

  采访中发现,那些进行虚假招聘的公司一般都打着培训的幌子收取费用,更有一些狮子大张口,收费名目还包括所谓的会员费、报名费等等。还有一类虚假招聘就是,招聘单位所承诺提供的待遇根本就不可能兑现,甚至一开始就没有准备兑现。然而,几乎没有一个受骗者事后向有关部门反映,即使有怨言,也只是到BBS上发泄一下。

  上海的冯秋杰在大学学的是多媒体制作,去年10月下旬,小冯在招聘网上向上海某工艺有限公司投了简历。到了单位面试时,谈到对公司产品的了解,一位经理就让他花310元买产品“回去了解”。而所谓的产品就是一个铁框里面镶着一幅画。小冯当时带的钱不够,就委婉地说明天带钱来。回家查了资料,发现该公司资料非常少,小冯暗自庆幸没有上当。来自山东的小云也被要求购买产品,只不过他所遇到的“产品”是标价350元的光盘资料。

  东北女孩小雪也遭遇了一桩虚假招聘。小雪原来在慧聪网络公司做新闻编辑,去年11月上旬到某大报下的一家周刊应聘编辑职位。去了之后才发现招聘很不正规,十几个人随意地围坐一圈任意发言,一位“主任”说招他们来是要利用刊物资源去搞经营。不仅应聘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招聘启事上所承诺的各种待遇也压根儿不提,“连这点诚信都没有,怎么想像到里面工作呢?”小雪忿忿地说。

  求职遭遇“陷阱”,为何不追究?“要毕业了,精力有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代表着大学生的普遍心态,更有不少人把交纳的冤枉钱“权当步入社会的学费”。也许正是由于他们的息事宁人,更多的骗局还在继续。

  民间打假遭遇风险尴尬

  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黑名单”,搜索结果的第一项就是“求职黑名单”的网页,上面汇集了来自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应聘者受骗后的留言。“求职黑名单”的创办者小霖去年6月毕业于南昌大学,目前在上海一家技术公司任职。小霖找工作时就遭遇过一些虚假招聘信息带来的困扰,加上周围朋友的一些类似经历,才萌发了创办信息平台的想法,“就是让大家把受骗的经历与其他人分享,防止其他刚毕业的学生朋友在求职过程中再次上当受骗”。

  去年9月份,小霖正式向有关部门申请了域名,网站便开张了。“其实,从开张起到现在,也是只有我一个人在忙活”,信息来源则主要来自网友们的举报。

  由于在网上发布的应聘虚假信息针对性很强,包括公司的名字、地址、电话、面试描述,因此也遇到过几家被“曝光”企业的质疑,“由于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核实网友所反映的.情况,筛选信息都是靠自己的主观判断,所以既然人家质问我,我就只好删掉”,小霖一脸无奈。

  谈到网站的影响,小霖有些黯然:“靠我个人的力量目前来看收效甚微,基本上都是网友们被骗了之后才在这里发布信息的,而多数人在受骗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网站。我也曾试图找些朋友和我一起做,可因为这是得罪人的事情,大家顾虑很多,我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好……”

  目前工作繁忙的小霖迫切希望能有一个机构或组织能接手这个网站,“哪怕让我交出来,只让我做一些编务工作都可以。”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新认为,应当鼓励和支持对虚假招聘的民间打假行为。但是他同时认为,这类打假往往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的应聘者觉得招聘方态度不好,或者听别人说是虚假的就将信息放在网上,容易侵权。如果出现侵权行为,信息发布者和服务提供者都要承担责任,尤其是网站的负责人承担的风险更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雅凤博士对此有相同的看法。她认为这种事情不应让公民个人来做,“即使这个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信息筛选中难以保证真实性,就会给他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果交给相关组织或部门来做,由于公信度高,效果会更好”。同时她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打击此类诈骗活动的力度,这样才能对不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求职被骗维权难上加难

  为什么虚假招聘的受害者往往是大学毕业生呢?人力资源管理师胡继明把此归结到人才市场的不够规范和毕业生的认识欠缺上。胡继明说:“一方面,当前的人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像网络上的招聘信息就鱼龙混杂,正规招聘会也难保所有公司都正规;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对招聘的认识有偏差,他们往往认为中介要收费,人才服务中心程序又太烦琐,只有面对面的接触才是最值得信赖的,这就在思想上麻痹了。”

  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罗双平研究员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是导致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法律规定用工合同中不允许要求求职者交纳任何的费用。如果大学生能在去面试之前了解一下的话,就会避免上当”。

  北京市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所长黄亨煜认为,当前还没有一个机构来处理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遇到的纠纷,公安部门往往会因为“钱太少”不予立案,而劳动仲裁部门的管辖范围也局限在已形成劳资关系的纠纷上,致使对招聘市场上的虚假行为打击不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雅凤博士认为,由于毕业生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信息不对称,保护自我权益的意识还不强,加上有关诉讼方面的程序比较复杂,大学生维权还不是很容易做到。

  应聘中有过受骗经历的众多“过来人”也给出了他们的建议: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警惕所有伸手要钱的公司;面对招聘信息,尤其是网络上的,注意去核实,面试前最好上网查一下公司的资料,看看他们在各大网站的招聘信息,特别注意公布日期;对于房地产类的“风光”的行业,最好仔细向有关人员了解一下其中的规律和规则,以免轻信招聘方的话;多了解有关的法律,特别是在签订有关试用或聘用合同时,更要做到有备无患;不要将重要证件如身份证等作抵押。

【警惕招聘陷阱 专家称求职被骗维权不易】相关文章:

理性求职警惕招聘陷阱06-23

警惕招聘会求职陷阱09-25

警惕房产公司招聘陷阱12-07

擦亮眼睛警惕招聘陷阱08-18

毕业季,警惕落入招聘陷阱08-08

警惕假招聘找工作陷阱08-24

求职找工作 警惕求职陷阱11-28

警惕5种求职陷阱12-24

警惕寒假来临求职陷阱11-17

警惕暑期工求职陷阱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