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 大学生求职需防“招聘陷阱”

时间:2020-10-19 18:35:05 求职陷阱 我要投稿

又到毕业季 大学生求职需防“招聘陷阱”

  毕业季大学生找工作被骗的事情时有发生,骗子们或利用中介从中骗取费用、或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花招频出,急于求职的大学生很容易走进“圈套”。大学生刚走进社会,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稍不注意就成为骗子口中的那道菜。

又到毕业季 大学生求职需防“招聘陷阱”

  又到了一年中的毕业季,毕业之后的头等大事自然是就业,于是,各大职场招聘会上到处都可以看见大学生们的身影。人人都想有份体面而又舒适的工作,而骗子们更是打出了“高薪、可休假”等充满了诱惑力的条件,记者在这里给求职的大学生们提个醒儿,找工作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天上真的不会掉馅饼。

  案例一:刚出校门便入传销

  2013年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的丹丹(化名)是营子区营子镇人,丹丹毕业后告诉父母要跟朋友去北京找工作,结果数月杳无音信,与丹丹同时下落不明的还有两名女同学,父母急切之下报警寻女。

  民警通过北京暂住人口网了解到,丹丹在北京暂住,得到这一消息,3位家长和营子镇派出所民警立即赶到北京。民警们在与家长的谈话中得知,丹丹始终不愿意向家人透露自己干什么工作和住址,还在电话中向家里要5000元钱。根据这些情况,两地民警分析判断,女孩们很可能被诱骗进入了传销组织。

  民警的分析很快得到了证实。通过给丹丹寄快递然后用摄像头锁定的办法确认区域后,父母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女儿。

  原来,毕业后丹丹因为找工作被骗来到北京,身陷传销组织之后,她又以赚钱为由,将另外两名女同学发展为“下线”,拉进了传销组织团伙。随后民警通过丹丹提供的线索,摧毁了这个传销组织,顺利找到了二人。

  警方提醒:传销最常骗人加入的幌子就是以高回报为诱饵,主要利用“宰熟”(同学、同乡、亲戚等)手段骗人骗钱,发展的“下线”越多回报越丰厚,广大市民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碍于情面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盲目加入。如果发现涉嫌传销的组织或人员,或发现自己被骗误入传销组织,一定要保持理智,设法尽早脱离传销组织,并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

  “过来人”现身说法:找工作不要好高骛远

  大学毕业从一名最基层的业务员做起,直到自己创业开办广告公司当老板,李立群说,找工作就像走路,每一步都得走踏实了,路才会越走越宽。

  “我当初大学毕业的时候总是幻想着一步登天,似乎只有年薪10万元以上的工作才能入我的眼,而实际情况呢?我开始连一份月薪1000元的文秘工作都没做好。”李立群自嘲道:“天底下似乎在乎我的只有老妈和我自己。”

  应聘过企业经理、部门负责人,也曾被高薪、高职忽悠得晕头转向,已经面试过上百大学生的李立群说:“初入社会的大学生,面对全新的岗位,工作经验几乎为零,让他负责一个部门的统筹规划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打着高薪、高职的旗号却低门槛招人的,不是骗钱的就是骗免费劳动力的。”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李立群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除了大型企业、名企、国企外,中小企业和私企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竞争小,与其跟很多人抢夺饭碗,不如退而求其次,选择的空间更大,机会也就更多。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兴趣和爱好,选择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村官、特岗等发挥自己的智慧,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国家机关。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可以向政府职能部门申请小额贷款,获得国家扶持。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身优势,同样能够干出一番事业。

  案例二:大学生找工作两天被骗720元

  大学生小志在毕业后一直为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奔波,招聘会不知道去了多少趟,甚至连路边的招聘小广告都要仔细瞅瞅,这一瞅可不要紧,不仅没找到工作,还在两天里被骗去了720元。

  2014年7月,小志在街头发现了一则招聘广告,上面写的内容让他很是动心——“xx公司招聘业务员,保底月薪3000元,另有提成,带薪休假……”

  小志立刻拨通了这家公司的电话,电话里首先询问了小志的年龄和学历,认可后表示小志可以先到公司来实习三个月,实习期间工资1500元,转正后便可拿到最低3000元,并一再强调公司是正规公司,平时上班需要统一着装,小志想来上班,需要先交纳500元的服装费。

  小志有些犹豫,可一想到即将到来的工作,他决定打钱。将500元打入指定账号后,小志被告知明天等消息。

  次日,迟迟未接到电话的小志忍不住拨通电话询问情况,电话那头马上传出热情的声音,“即将在一起工作了,以后大家都是朋友,现在公司要组织体检,每人220元,我们都去,你来不来?”

  “我,我还是去吧。”为了和“同事”搞好关系,小志又掏了220元的体检费。

  “等我消息吧,体检完了你就可以正式上班了,到时咱们再正式认识。”

  然而,三天过去了,小志期待的'电话始终没有响起,而当他再次拨通电话发现对方再也不提体检的事,转而通知小志还需缴纳1500元的培训费,他恍然大悟,上当了!

  劳动部门提醒:正规用人单位招聘时,不会以任何形式收取求职者的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即便有上述要求,也会在你的工资里扣,而不会让你先掏钱。

  案例三:没完没了的试用期

  学习市场营销的大学毕业生小罗说起她的遭遇时,显得“很受伤”。因为,她的试用期总是没完没了。

  今年初,她应聘到一家公司工作,试用期一干就是6个多月。小罗要求公司结束试用期,但公司有关人员却表示,她虽然干了这么长时间,但销售业绩依然达不到公司的要求,因此还得“继续试用”,直到公司认为合格才能转正。于是,小罗咬着牙继续干,2个月后公司还是以销售业绩为由不给她转正。无奈之下,小罗只能离开这家公司,另谋出路。

  劳动部门提醒:有些用人单位往往会说:“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是双向选择,只有通过试用期的考查,单位认为应聘者适合岗位需求后,才能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这很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陷阱。因为,《劳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也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也就是说,试用期不能没完没了。

  七招助你在求职中避险

  1、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

  2、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对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不论其待遇多么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并办理相关手续。

  3、不要将重要证件做抵押。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学位证、毕业证等证件做抵押。有的单位以保证学生实习时间等为由扣住学生证件,根据相关规定,单位都不能扣押证件。

  4、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求职者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5、多种途径了解公司背景。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单位之前,想方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比如: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正规单位招聘一般会将招聘地点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

  6、谨慎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企业签合同时,求职者要“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内容。

  7、发觉被骗,及时报案。

【又到毕业季 大学生求职需防“招聘陷阱”】相关文章:

毕业季来到,求职者需防“招聘陷阱”06-26

又到毕业季 谨防求职陷阱07-15

大学生找工作需防求职陷阱08-20

应届毕业生求职需防陷阱11-17

大学生毕业季:真实案例教你防求职陷阱07-16

毕业季求职陷阱06-15

毕业季,警惕落入招聘陷阱10-25

大学生求职,需谨防四类招聘陷阱11-17

毕业求职当心招聘陷阱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