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只是心理幻觉

时间:2021-05-06 17:00:09 职业测评 我要投稿

职业规划只是心理幻觉

 

职业规划只是心理幻觉

当你以为一次专业的职业规划就像芝麻开花,能让人从此在职场“节节高升”时,你或许忘记了度量自己的执行力。更要命的则是,当你终于完美地实现了这一规划,却发现人生并没有变得更幸福。

 

这是份很长的报告,拿在手里显得颇有分量。Venisa 原本打算通过这次专业的测评,来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而现在,她得到的结果首先是:她是“ESFP”型性格。

这四个大写字母意味着她的性格的主导功能是感觉,她重视细节,她较少使用思维和直觉。之后,报告顺势列出了她工作的优势主要是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和上进心,擅长人际关系,而劣势则是不喜欢做计划和优柔寡断。“好吧!”Venisa 心想:“我终于算是知道自己是怎么丢掉第一份工作的了。那么我究竟能干嘛?”

于是乎,测评报告在教育、娱乐、护理、商业、服务业等五大类型行业中推荐了48 种职业给她。她又开始犯晕了。不如往好了想:只要经济环境好转,Venisa 有48 个适合发展的职业可选。



 

规划欺骗大脑


 

翻开任意一门语言的词典,查阅“计划”,你必定能在词目下看到类似的造句:“从制订计划到实现计划其路漫漫。”

金融危机,人人自危,职业规划却成为时髦。但是就像很多人考试前会去拜孔子一样,这种行为的心理意义更胜于它的实际作用。

曾经有心理学家将一群学生分为两组,对其中一组宣布一个月后要进行外语考试,并且成绩会计入期末考核,对另外一组则一直不做安排,直到考试的前两天才告诉他们。研究者让那群提前一个月就被考试消息弄得很焦虑的孩子们全都做了未来一月的学习计划,并让他们承诺一定要履行。结果两组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提前提醒要考试没有起到提高成绩的作用。很显然,那些做了计划的孩子们也许并没有好好去执行规划。做出一个完美的学习计划,这本身就缓解了他们的焦虑情绪,于是他们很自然地将考试的事情付诸脑后了。

规划如何产生效果?最主要的还是在执行环节。但事实证明,履行纸上写下的东西其实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因为,大脑是个奇怪的管理者,可以严肃地分配任务又很容易被蒙混过关。因为规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感,伴随着焦虑感的减轻,执行力也会减弱。想想至今为止我们做了多少诸如“每天一定要背100 个单词”,“每周跑三次步”等规划,但最终都难以真正落实。文学网站上的那么许多只有开头而没有结尾的小说,不就是一些巨大的有规划而没实现的大坑吗?事实上,我们通过制订计划“骗”过了不安的大脑,但一切又仅止于计划而已。



 

幸福沦为谬望


 

即使依靠着顽强而坚定的意志,我们真正实现了职业规划。我们会发现实现时那种兴奋感的冷却速度其实比想象中要快得多。这就跟幻想拥有一部宝马,一套豪华住宅甚至一个新的伴侣,可能总是会比好运真正临头时更令我们感到幸福万分。

哈佛大学心理学者吉尔伯特和威尔森认为,当人们真正遇到假想过的幸福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幸福,或者这种幸福体验在几个月后就回到了从前的水平。他们把人的这种“误以为得到某样东西就可以让自己满足”的欲望称为“谬望”(miswanting)。

那些上了《福布斯》榜的美国富豪中,有37%的人自我幸福感还不及美国老百姓的平均水平,剩下的大部分人也只比普通人幸福一点点。这也是谬望的结果。

从这方面讲,曾经让人激情澎湃的职业规划在实现后也许很快就会令人失望——没有体现自我价值、没有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觉得忙忙碌碌只是一场空而已。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们还是婴儿的时候,都是十足的自恋狂,就像在子宫里统治一切的感觉。此时婴儿的能量都是投向内部的,他们只关注自己本身。之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遇到挫折和失败,才认识到世界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发展出来的,并开始逐渐学会了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发生兴趣。象洛伊德认为自恋倾向普遍存在,但只有当能量过强时才会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

精神分析师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他认为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大脑神经回路形成的期待在经过一系列反应执行后得到外界反馈,如果与期待匹配则获得满足,不匹配就要不断重新执行并伴随着修正期待和执行方式。在这些反复修正中个体会遭受自恋失败的折磨——无法体会到自我胜任感,反而更多的感到焦躁和愤怒。

因此,一旦事情没有完全按照我们预想的剧情发展,哪怕只有丝毫偏差,也会挑战我们的自恋。除非我们个个是上帝,将未来安排到每个细节都不出错,否则我们必将会体验到不匹配的失落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就算我们完成了计划,仍然不能完全感到自我实现的原因。



 

念矩


 

无论是婴儿时期预计伸手去抓一个奶瓶,还是成人后想要决定一生的轨迹,人类的行为发生过程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行为本身。一个执行动作的完成,要包括计划、概念形成、抽象思维、决策、认知灵活性、利用反馈、按时间先后对事件排序、对动作的`监控,还涉及语言、记忆、心理理论等心理功能的发展。简单的事情因为日常练习和操作已经形成了自动化反应。但是,对于相对更加复杂和抽象的事情,往往缺少一个现成的模式去套用,这时就会产生焦虑感。这是因为,大脑产生的预期迟迟没有得到回馈,或者实现预期的过程太过复杂,使个体处于不适状态。因此,人们倾向于去规划未来,以“安慰”大脑,并进而实现对自己的控制感。

然而,与此矛盾的是人们确实很难决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即使尝遍各种美食,我们也不一定能够决定下一顿要吃什么,更何况连食物长什么样都没见过。一个选择三明治的实验很有启发性:研究者将大学生被试者分成两组,他们会得到免费的三明治,其中一组预先选择这一周他们所需要的三明治,而另一组每天选择他们所需要的三明治。结果是那些每天选择三明治的被试者在每天午饭时都选择同样的三明治,并且这些被试者对他们的选择做出了合理的高兴程度。与此不同的是,那些预先设想下一周午餐的被试者的选择是多样的。他们周一选择火鸡三明治,周二选择金枪鱼三明治,周三选择鸡蛋三明治等。但是随着下一周的到来,他们大多不喜欢他们以为自己应该有的变化。事实上,他们与每天做选择的被试者相比,显得更不高兴,并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未来如此难以确定,除了理智层面和社会适应的因素,还掺杂了个性和爱好等情感因素,因此充满了无数种可能和观点。这些可能和观点中又掺杂了无数充满诱惑的背道而驰。最终,这些难以言说的复杂念头组成一个混乱的矩阵,让人对规划未来心生畏惧。年轻莽撞的18 岁是如此,步入中年以后依然高唱“过尽千帆皆不是”,即使在经历过见识过大半人生后,已经沉淀的累积则更是反而成为规划的羁绊。有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秧”的说法,那是在劝说世人无需规划人生,一切随缘就好。

 

Tips

行力趣味自


 

通过这样一次旅行,你或许就能看到,当需要把计划变为行动力时,你的执行力究竟有多强。

完成下列题目,每得1 分,用铅笔涂满1 格。(共24 格子,总分26 分)越接近半月状态,你将感到越幸福。

▲你喜欢怎样的旅程?

A 跟旅游团+1

B 有计划的自助游+3

C 随遇而安,玩到哪算哪+2

▲开始准备出发了,你喜欢怎么收拾行李?

A 提前很多天就开始采购和整理+3

B 临去之前赶紧收拾点必备的东西+2

C 只带钱和卡,缺什么现买好了+1

▲到达景区以后,你发现有个景点很奇特,没有任何介绍,不知道里面是什么,而你没有计划去这个景点玩,你会:

A 管他呢,进去看看再说+0

B 门口张望半天,心里很犹豫+1

C 纯粹路过+3

▲你想起家人让你带纪念品回去,于是来到一个卖旅游纪念品的地方,卖东西的是一个穿着职业装非常严肃的服务员,她对你说,要想买纪念品必须走完整个景区,拿到分布在各处的小标志,集齐以后才能买东西。这时你的反应是:

A 这么麻烦,不买了+0

B 觉得好玩,但是走了一会儿就把这件事忘了+1

C 按要求走完全部路程+2

▲旅途让人倍感疲惫,但是还有几个地方没去,你会:

A 找地方休息一下,再重新做打算+2

B 咬着牙也要去+3

C 打道回府,反正以后还有机会+1

▲这时你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朋友,他(她)也是来旅游的,并告诉你他(她)要去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同时邀请你和他(她)一起去,但是不巧的是,你们的方向是相反的,这时你会:

A 跟朋友一起走,看看是什么有意思的地方+0

B 婉转的拒绝,继续独自上路+2

C 说服朋友跟你一起走+3

▲你正玩得很开心,这时却接到公司的电话,老板催你回去上班,你的反应是:

A 工作重要,还是先回去吧+3

B 好不容易出来一趟,找个理由再拖两天+1

C 干脆不理会+0

▲终于要踏上返程了,可是乘坐大巴的所有人都到齐了,只缺你一个,发生了什么事情?

A 你在收拾行李或者临时想起来要买个东西等等就耽搁了+0

B 你记错了时间或者地点+1

C 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你身上+3

▲ 结束了旅程,回到家中,你会:

A 整理行李,清洗衣物,收拾几天没人住的家+3

B 先把照片和旅游心得上传到网上+1

C 什么也不做,先睡两天+0

【职业规划只是心理幻觉】相关文章:

职业规划心理测试题09-13

高中心理健康职业规划教案03-22

别让故事只是故事励志故事07-22

爱恋只是一场crush08-29

别让故事只是故事的励志文章08-03

大学生心理学专业的职业规划范文02-09

震后赴日本留学的影响只是暂时08-18

我只是不服输的励志故事07-12

《只是相爱的关系》的经典台词12-28

游戏IP只是看上去很美的童话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