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与提升途径

时间:2021-02-22 09:05:43 职业道德 我要投稿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与提升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发展,我国新闻传播媒体迅速增长,新闻记者队伍不断扩大。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也愈来愈大,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面对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新闻媒体及其记者也承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压力,正在接受着新的考验与挑战。近些年,在新闻记者队伍中也出现了种种让人们难以接受的不良现象,记者职业道德水平呈现出严重的滑坡趋势。因此,考察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现状,寻求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突出任务。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与提升途径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滑坡的现状

  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一些不良倾向的影响,近些年,在迅速扩大的记者队伍里,出现了种种令人难以接受的现象,也让记者在人们眼中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人*网传媒频道曾进行过一项名为“你眼中的媒体”的调查中发现:有36%的被调查者对中国新闻道德现状“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有70%人认为记者最应该提高的是“职业道德水平”①。可见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滑坡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⒈制造虚假新闻与有偿新闻现象

  2001年,上海《新闻记者》杂志社做了一次全国“十大假新闻”的专题,原本只是一次性栏目,不料这个栏目马上成了各种揭露虚假新闻得以“投诉”的地方,面对不断涌来的大量材料,该刊编辑部不得不每年做一次,而且大有刹不住车的趋势。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不尊重事实,误导群众甚至严重危害社会。如 2006年,《信息时报》记者黄熙灯,因为自己在街上买了一个不太好的西瓜,没有经过调查就想当然地写了“哗众取宠”的假新闻——《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一文(“荣获”2006年十大假新闻),造成广东、河南两省部分西瓜卖不出去。最后由国家质检总局出面辟谣后,才挽回了一些经济损失。

  新闻记者主要活动在对新闻事实的采访和新闻文本的制作过程之中,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都是记者的一种“权利”,社会上有些人就盯上这种“权利”,素质不高的记者就此打起小算盘,他们在采访过程中,不是要求被采访方提供各种“方便”,就是赶场子拿“红包”,接受各种“土特产”,甚至免费旅游、报销住宿和交通费用等。这种不正常的情形,却被相当多的记者视为常态,在一些传媒领导者的眼中也不认为有悖职业规范。这种直接收取“好处”的后果,便是记者不再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难怪有人讥讽说:“钱指挥新闻”的时代来临了。

  ⒉热衷于“走穴”现象

  像演员为了捞外快而私自外出演出一样,如今的新闻媒介里也出现了类似演员“走穴”的行为。他们并不是凭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出现在最需要关注的社会难点、焦点事实现场,而是更热衷于前往省时省事又有好处的某些场合。如借参加某些新闻发布会获取好处。一般是被采访单位做好充分准备,然后约好记者到饭店宴请,给记者发 “辛苦费”。记者便走马观花,靠被采访单位负责人精心准备的汇报和文字材料,写出所需的新闻稿件,然后接受“红包”。

  ⒊部分编外记者行为失范现象

  新时期在新闻传媒机构属事业单位性质,按企业的方式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正式编制的“新闻记者”——编外记者。如许多电视台从2000年开始就没有增加或很少增加过正式用人编制名额,但实际用人量却是正式编制人员的好几倍。

  这些编外记者既为新闻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编外记者大致有两类人,一类是有些社会经验,善于联络各方面的自由文化人;另一种是刚刚走出校园不久的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许多媒体为了搞活经济,补充自身记者队伍的不足,大量聘用这些人当编外记者。据中国人力资源网发布的“2005年中国企业招聘调查”数据显示,向外招聘普通员工最多的是传媒行业,高达51%,说明该行业普通员工的流动率最大。②而这些编外记者常常要冲在最前线,但又往往和编制内记者同工不同酬,导致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势必寻找种种机会,以求补偿。他们中的一些人,借采访报道之名,利用职务之便,拉关系,拉生意、做掮客,从中谋取私利。

  4. 假记者招摇撞骗现象

  随着新闻传播对社会发展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新闻记者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记者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一些社会无业人员,往往通过不正当渠道和关系获得所谓的“新闻从业资格证”,假借记者之名到处招摇撞骗。一些百姓,只知道有些事情一经记者报道,就会起到不同凡响的作用,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把记者当成救星,但却不知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轻易相信他人。这些假记者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趁机向当事人勒索钱财。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记者的群体形象。

  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滑坡的原因

  ⒈体制转型的必然现象

  建国以来,我们的传媒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主要被视为党政机关的一个部门,基本上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行业。由于这个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传媒虽然进入了市场,但对形成必要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工作规范,思想准备不足,对于传媒业的基本职业规范,不甚了解,因而实践中发生了许多涉及职业操守的问题。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之下,当传媒在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和空间不足时,在新闻道德意识弱化和职业规范不明确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权力”寻租现象,以挂靠的党政“权力”违法换取发行量和广告,对传媒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就体制方面的问题而言,现在我们传媒的舆论监督带有党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的性质,记者的采访“权利”含有一定的“权力”。例如各级政府权力机构组织的各种检查、评比活动的文件,均明文规定传媒要如何配合。传媒的职业权利与这种党政权力的混同,使得它容易成为违法乱纪者重点行hui的对象。传媒从业者自身若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传媒内部缺少监督机制,手中的这种“权力”就很有可能被用于谋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