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途渺茫:软件人才的前途何在

时间:2022-12-11 03:16:32 职业规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钱”途渺茫:软件人才的前途何在

  软件人才多了吗?调查显示,软件人才在量上还存在着巨大缺口,众多企业也在为难以找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大伤脑筋。

  软件人才少了吗?每年都有大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可求职面试却四处碰壁。

  在多与少的矛盾中,软件人才的前途与“钱”途何在?

  Part1

  软件人才冷还是热

  透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实例1:

  主人公:小孙

  身份:西安某重点院校2005届毕业生

  应届生的困惑:招聘向我说“不”

  实例陈述:我是今年7月毕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由于家在北方,非常希望能来北京工作。由于学校招聘会上北京的软件企业很少,就没有签约。毕业后,我只身来到北京求职,起先还是很有信心,定下了半个月找到工作的目标。分析自己的情况,学校牌子不错,主干课程也确实学得很好,基本编程没问题,虽然没做过项目,但想着一份说得过去的成绩单还是会有帮助。可是在网上广投简历,大大小小的专场招聘会也去了不少,合适的工作却一直离我很远。

  看到现场招聘的JAVA工程师、DSP工程师、网络设计师等等这些职位的具体要求,职位的共同要求都是1到3年,甚至5年工作经验。有些公司看到我是应届生,连自荐材料都委婉地拒绝了,告知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招聘到企业不能马上产生效益,这样一个月下来,面试机会并不多。我自己也很郁闷,在校很用功,也学了当时看来很流行的开发工具,应聘软件工程师本来应当顺理成章,为什么却屡屡被拒之门外?两个月后,我才终于应聘到一家软件企业。据我所知,我的多数本科同学也都在规模较小的企业工作,能够从事与IT相关的工作已经很满足了。

  解析:不少软件人才从事的工作技术壁垒很低,仅仅从开发的角度看,很多治理人员认为,应聘者的专业并不是选择的要害指标,经验才是顺利求职的敲门砖。对于毕业生来说,创造机会去实践确实十分必要,遭遇的求职尴尬也会少些。

  实例2:

  主人公:罗先生

  身份:北京某软件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

  企业的困惑:合适的人才难求

  实例陈述:由于接到了几个比较大的项目,从6月份我们就开始陆续招聘,职位从项目经理到软件开发工程师都有,预计有30人左右的招聘计划。从接收简历的情况来看,接近70%都是应届生,筛选过后发现,简历当中写到的大多都是在校的一些课程实习,很少有人会明确说明自己在软件的某一方面有一定特长或者曾经有在软件公司实践的经历。

  我们约过一些感觉还可以的学生过来面试程序员职位,并进行了笔试,结果让人满足的寥寥无几。研发部反馈回来的情况是,不少面试的应届生连基本算法都搞不清楚,基本功很薄弱,其中一部分还来自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其中,北京某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的女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她在笔试中居然连程序语言当中最基本的“冒泡”排序都只写了一层循环,从中可以看出,她对数据结构当中最基本的算法都没有理解清楚,这显然连初级程序员的标准都达不到。我给她的建议是,语法知识可以再培养,可编程体现出来的清楚思维则是需要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透彻理解之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把握的,建议她还是回去沉下心来,把基础知识好好看一看。

  解析:与支付较高薪酬吸引在职者转工相比,能培养自己的新人当然是明智选择。其实企业并不完全回避再培训,只是这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基础扎实、短期培训后就能快速上手的毕业生,一定会是企业乐于接收的。

  实例3:

  主人公:李老师

  身份:北京某高校就业办公室负责人

  高校的困惑:校园签约率太低

  实例陈述:我们学校很重视毕业生就业,每年都要组织多次招聘会,邀请到关系良好的各地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今年的校园招聘会也即将进行。为了指导更多的毕业生就业,学校也给就业办增加了人手。从近几年的招聘会上看,我们发现场面搞得很大,来的单位也不少,但签约率却很低。几场招聘会下来,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按说我们也应该算是名校,向外界宣传的就业率有95%,但这是考研、出国、就业全部计算在内,而且还包括了所谓“灵活就业”在内,学生签了这个协议也算在就业率之内。身在就业第一线,惭愧之余更多的还是忧心。

  求职难的现象以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最为典型,据我了解,用人单位提出的职位要求很高,从成绩到能力,甚至学历;更主要的原因是,企业提供的职位大多都不是研发职位,主要集中在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和软件测试,有很多学生,尤其是成绩不错的学生觉得这些职位的门槛不高,也很难接触到全面的软件工程锻炼,以至于在迟疑中没有签约。

  企业也反馈回来招人难的问题,单纯从成绩单上看,也许成绩很高,但实践往往很少,更重要的是,拘泥于书本,个人想法比较匮乏,有时还会发现沟通能力差或者本身对开发爱好就不大,是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这些学生不适合从事研发;而一旦企业认为一些学生有培养潜质,但又因为个人定位和预期的不同,在职位、薪酬等方面有时很难谈拢。

  解析:校园签约率低的原因很多,学校对学生在课程之外的教育也就显得更加必要,包括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本科固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打基础阶段,但大部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实用性人才。

  Part2

  怎样从人材到人才

  ——众说软件人才的培养

  张铭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信息化社会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未来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该向哪个方向走?针对这些问题,我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委员,参与了教指委进行的深入调研。

  培养结构急需调整

  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不合理。

  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3 类:从事研究型工作、从事工程型工作和从事应用型工作。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第前两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基础,对于第三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



  多角度改进教学

  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学基础、建模能力等将决定一个计算机人才的发展前景。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要改进教学,教师在教一、二年级课程时需要条理清楚、深入浅出,教三、四年级则一定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就要求老师的学术水平要高,具有实际项目研究和开发经验。

  别把教育等同于培训

  教育注重长期的基础能力培养。从学校角度考虑,课程设置是从基础开始培养一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结构,而是从多方面培养,这就是教育和培训的不同之处。要求把课程都设置成培训内容的看法也是与人才培养的渐进性不符的。

  在访谈中,很多企业反映,没有经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是抽象能力不够,对于如何分析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经常表现得束手无策。很多学生实现能力有余,而到更高层次的抽象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这些能力上的培养就不是培训能解决的。

  推行分级分类教学

  在IT企业里工作的毕业生也普遍反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征不明显,缺乏竞争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计算机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壁垒很低,而且在从事与行业相关的应用系统开发与研究工作中,除了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需要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很大竞争力。只有在一些涉及较深的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工作岗位上才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要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是尽快解决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特征不明显的一条可能的途径。而从长远看,也十分有必要考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些企业反映,学生在校学习中没有形成良好习惯,基础没打好,认为学一门语言就可以去用了,结果编程基础不扎实,稍微复杂点儿就会出问题,而且编程不规范,软件工程能力较差(突出表现就是不喜欢写文档和注释)。缺乏有效的、足量的实践环节,是企业和毕业生的共同反映。

  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ACM 竞赛等社会性活动;鼓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大规模练习性项目,在项目中用上软件工程的知识等等。有些更超前一些的高校已经开始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去专业对口的公司实习,帮助自己定位,认清并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顺利地进行工作定位做好铺垫。

【“钱”途渺茫:软件人才的前途何在】相关文章:

关于前途渺茫的励志名言07-17

“钱”途无量的35个创业好项目05-14

成功就业指导:为什么换了几份工作还是感到前途渺茫?07-31

如何在人才市场存储档案06-20

透过“前”辈案例看求职“钱”途(3)07-31

希望渺茫的句子11-11

软件外包带动IT人才好就业08-13

郑州博士人才落户补贴多少钱04-14

IT人才薪酬:干什么活拿什么钱07-28

计算机软件人才简历范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