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一公布,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中学校长认为,这项制度是高考招生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能够让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有机会敲开北大的校门,而大多数人觉得这项制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利大还是弊大?在目前形势下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素质?虞教授在培养学生方面有哪些独到的方式方法?相信都是广大家长热切关注的问题。《生活圈》杂志特别邀请课外辅导专家——金钥匙培训学校常务校长虞水洪副教授与大家共同探讨。
生活圈:虞教授,请您谈谈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看法?
虞校长:首先,这项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选拔培养新模式,为具有不同特长和潜质的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自主招生的新模式,为高考改革提供了一套更为具体和细化的办法,其中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但在实际运行中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包括集体推荐、按分推荐等有违“校长推荐”初衷的做法。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涉及社会体制机制和政策宏观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校长们也是客观环境下的无奈选择,“推荐变味”,不能完全责怪校长。
从这次“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试行,使我们更清醒的看到了高考制度改革之艰难——再死抱几十年一贯制的统考统招制度,老百姓已经耐不住了;这几年试行了自主招生,老百姓又发现新问题可能比老问题还大。我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势在必行,而是迫在眉睫。改革的最高原则是两条,一方面要坚定不移的体现社会公平,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另一方面又必须能够有效地选拔各种特长和潜质的优秀人才,因为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高考制度,会毁掉一个民族的前程。偏废上述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失败,这已经到了考验政府决策智慧的时候了,当然也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推动。
生活圈: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现在反响激烈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都是高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努力之举,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问题。就目前的形势,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素质呢?
虞校长:贯彻素质教育要坚持两大原则:一是要从观念上改变现在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从政府官员到校长到老师再到家长都要将这一原则真正渗透体现到谋划和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二是不能简单强调学生全专全能,简单来说就是允许学生有所偏科,允许学生有1-2门学科成绩差。
把咱们的教育放到国际教育大背景中去比较考察,我们的学生目前较薄弱、而将来他们走入社会中越显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思维能力。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能力,还包括哲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找到更好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多数人在一般思维能力上的差别并不大,真正体现水平的是哲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实验实践能力。我们在学校学的很多知识,特别是那些一知半解和死记硬背的知识,往往是很难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只有经过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才是将来能有效应用的知识,并且在应用中能进行创新的知识。
3.自主学习能力。一个人能力的提升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拥有良好自主学习能力的人能够自学、会学,并且知道该学什么。
4.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的获取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进步和成才的源泉。视野有多宽,则事业就有多大。
5.交往沟通能力。这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因为现代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靠的是交流,无论口头还是书面表达都很重要,因为人的思想感情需要语言传达,这样才有交流的渠道。
此外,还有两个问题非常重要:
一是培养创造精神。我们的学生出国留学,发现在讨论问题时,三个中国同学可能想到是同样的三个答案,而西方同学每人能想出几个不同的答案。我想我们没有获诺贝尔奖,从教育上反思才能真正找到根源。所以必须要把培养创造精神放到教育教学的首位,这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二是鼓励个性发展。允许偏科、允许学不好、允许犯错误,为孩子发展特长和潜质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条件。我们往往对这些学生,从老师到家长长期没完没了的批评指责,直到让他们自认为自己确是无用之人为止,结果真的一辈子没有信心、没有出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