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市场上,正在求职的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的刘源小心谨慎地挤进应聘队伍,绽放出一脸的笑容,就在准备向用人单位递上个人简历时,他却退出了。“为什么要应聘这家单位?”刘源自问,却不知所措。
“先就业再择业”近年来是高校毕业生面对激烈就业竞争时普遍选择。然而记者调研发现,毕业生茫然择业的背后折射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严重缺乏,因此也加重了就业面临的困局。
多数毕业生“茫然”择业 2005下半年,刘源已在记者、公务员、编辑等实习岗位上走了个遍,刘源认为,频繁而大跨度的岗位轮换实践对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没有产生多大作用。“我精心准备那么久,竟然觉得先前所有的应聘理由都很牵强。”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专业2006届的毕业生李志胜与刘源有着同样的烦恼,一直都没有把简历投出去。“然而,更多即将毕业的同学选择撒‘传单’式地投简历,哪个投中了就考虑去哪,很少有同学目标明确。”
记者在福建、浙江、广西等地高校2006届毕业生中调查发现,高达60%的学生择业时却感到“茫然”。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也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毕业后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
接受采访的大学生普遍认为,择业“茫然”是多因素造成的,有的在进校之前选择了“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的则认为“四年所学能用到岗位上的知识很少”;也有的因为个人兴趣改变等。
据福州大学在本、专科及研究生毕业生5000多人中的一项摸底调查发现,“对所在行业、社会、企业缺乏了解”成为了学生择业时最受困扰的因素,所占比例为34%,还有30%的人则受“自身知识、能力不足”的困扰。
“缺课现象”严重
高校毕业生的“茫然”择业直接导致了频繁“跳槽”,福建省晋江市人事局副主任庄剑泓告诉记者,晋江市人事局每年都组织当地40多家知名企业在高校进行专场招聘,去年在省内高校招聘了800多名毕业生,但进单位后还没过试用期,就跑了近500人。
庄剑泓认为:“毕业生不安心在岗位上工作,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就近期而言,是一个人利用所学寻找社会职业角色的定位,远期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
我国目前90%的高校尚未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大多数高校仅仅给将毕业学生提供简单的面试技巧和制作简历等临时性的辅导讲座。
广西民族学院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办副主任韦德宗说:“大学生职业教育的缺课现象相当严重。以广西为例,目前46所高校中只有我院和广西工学院对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全国也只有40多所高校引进了职业生涯规划系统。”
“ 效果”为何不理想
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从小学便开始,而且形式多样。如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等等,注重学生对社会工作经验的积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邀请社会上各种职业人士到学校介绍各自的工作;学校还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模拟实践活动,年满14岁的则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打工,积累宝贵的工作资本。
专家们普遍认为,除少数著名高校外,全国高校要真正做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任重道远,而且目前的效果也不理想,缺乏能够胜任职业规划教育的专业人才是重要原因之一。
浙江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浙大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金海燕介绍,他们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有三类形式:常规选修课;校园网自助式职业规划测评,用测评、故事、原则等形式传授择业经验;邀请世界500强的“职场精英”来校讲座。得益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先走一步的浙大目前逐步向低年级学生铺开此项工作。
浙江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颖云介绍,学校学生在本科四年期间需修32个学时的就业规划课程,专业老师会提供约20种各有侧重的测评系统。500名2005届毕业生在问答“就业过程中,哪个因素对你帮助比较大?”的就业调查问卷时,65%的人选择测评系统。
用人单位对此评价并不如学生那么高。浙江天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王晟说,近年来天龙每年招收应届生30至50名。期望值高、易“冲动”承诺,是王晟对应届毕业生的总体印象。“在招聘过程中,我最多只遇到1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有着一两年、两三年的短期计划。更多人只是为了找到工作、先赚到钱。”因此企业在招聘时更注重应聘者“能吃苦、善于和人沟通”的潜质,以求员工队伍的稳定。
她认为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的另一个原因是,“只是单方面、出于教育目的的,没有从企业获取信息、从市场了解起薪点等就业‘行情’。”
广西南宁隆源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今年把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从去年的56名降到了30名。总经理朱葛告诉记者,这几年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务实精神不够。朱葛用爬楼梯来比喻:“目前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只想到自己要爬到50层、100层,很少有人想到自己应当从第1层开始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