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

发布时间:2017-11-05 编辑:1018

 随着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生涯教育与全民学习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随时充电”的重要性。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职场上的白领一族,职业的压力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不充电,即淘汰”的危机感,他们甚至调侃地说:“要么永远不能休息,要么只能永远休息”,意思是如果不做到勤学不辍,就会面临长期失业的威胁。从表面上看,他们是主动选择了学习,但从深层分析,这种选择仍然是迫于外界的压力。何况人生追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保障生存只是其中的一个目标,或者说只是最基本的目标。因此,如果仅仅把为了适应职场生存的需要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其实是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的狭隘理解。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与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生涯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学习形式还是内容的选择,各人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可谓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但无论是谁,其学习的共同目的都是出于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正入荀子所说的:“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即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修养,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变得更加完善,更加优异。

  当前社会一些公众出于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往往将素质等同于广泛的知识面,或多样性的业余爱好。其实,这些也仅仅是反映出素质的一个侧面,远远无法函盖“素质”的真正意义。根据《辞海》中的权威解释,“素质”一词的定义为:第一,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第二,事物本来的性质;第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按照先天和后天区分,又可以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我们目前常说的“素质”,其意义是《辞海》中的第三种解释,或指后天形成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可以说是一个人各方面能力和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是一个人后天形成的、并且可以改变的“基因”,随时随地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而生涯教育和全民学习,正是使这种“后天基因”不断得到优化的主导方式。

  全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个人的修养,同时更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的价值很容易看到,比如:劳动者技能的提高,能够生产出更多的高、精、尖产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产值;科研开发能力的提高,能够发明出更多的新产品;环保意识的增强能够造就青山绿水,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等。

  相对而言,隐性的价值往往不被人所注目,却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素质提升带来的“显性价值”是通过“增收”的方式体现出来,那么“隐性价值”常常是通过“节支”的方式体现的。比如,社会健康意识的普及,能够增强全民体质,这样就减少了用于医疗费用的社会保障支出;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能够大大减少残疾婴儿的出生,自然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一个人不经意的细微举止,如果成为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习惯,都会造成社会成本的巨大损耗或节约。曾经有社会学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按规范走路,按秩序排队,每年就能够为社会节省24亿元人民币的成本。

  这个说法并不夸张,目前由于行人闯红灯的现象严重,许多繁华市区的十字路口在交通高峰期时竟然要为八条人行道都配置协管员,每年仅仅是人员工资支出就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开支;为了防止行人随意穿行马路,只好在“斑马线”之外的其他路段都设置隔离栅栏,每年全国为此消耗的钢材又是多少?以此类推,全国铁路、银行、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场所和公众设施,每年由于公众缺乏社会素质而造成的价值流失,更是难以统计的。其实,这些流失掉的价值,最终仍然会以成本或税收的方式均摊到每一位公众的头上,那些社会素质不足的公众所造成的损失,结局必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造成个人生存成本的虚耗与增加。

  正如一位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省下的钱就是挣来的钱”,如果说一个人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能够通过收入增加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那么他提高日常生活中的技能素质,则可以为生活节约相当的成本支出。如果一个人选择网上银行交易,就能够节省交通费用和出行、等候的时间,但前提是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互联网;广大“有车一族”一般都不会雇专职司机,所以自己就必须掌握驾驶技能……

  综上所述,可生涯教育的深层目标,就个体而言,是提高每一位公民的自身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素质、生活素质、社会素质等各个方面;就总体而言,是提高全体公众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规范,减少社会管理的成本,最终使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