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业选择的误区与职业规划

发布时间:2017-12-09 编辑:1018

  高考专业选择误区透析

  (一)名校倾向:名牌大学各方面条件都好,是普通大学难比的。如果名牌大学有适合自己的专业,自己又有能力考上,应该追求。然而有一些高分考生为了挤进名校而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和擅长的专业,屈就于自己不喜欢、不适合、不擅长的专业,完全从牌子出发,不考虑专业因素,则是极不明智的。我们立足于社会,要靠我们所学的专业和能力打天下。那些只问学校不问专业和能力的用人单位是极个别的,并且越来越少。牌子是表面的虚名,而专业才是实质上的本领。

  在本书第一章里提到一个北京名校的学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3000多元,而一个在北京上自考的学生三年后却月收入6000多元。其原因是:前者,1、虽名校毕业但学的经营管理专业和自己的内向性格不符,见人话都不想说,如何做经营管理工作。2、经营管理专业是个老专业,学习的人多,社会保有量大。而社会需要量相对较少,一个企业几百人、几千人需要管理人员就只几人、十几人,需要技术人员几十人几百人。3、我们现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很多管理人员还是上级任命的干部。这些干部虽学历不高,但有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这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替代不了的。即使没什么本事站着茅坑不拉粪的,新来的有能力的大学生也难顶其位。所以她的就业选择面就小,工薪就难往上涨。

  而后者,学的是新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因计算机、互联网刚从几年前调整的低谷走出,普及速度很快;这方面人才需求猛增,社会保有量相对较少,所以工资收入就升得快,升得高。

  如果上了名牌大学,而专业却是自己不喜欢、不适应、不擅长的专业,很可能在高手如林的名牌大学里,过早地被"淘汰"出局。有的不适应专业,学习压力大,抑郁,甚至自杀的都大有人在。

  有的高分考生一心追求名牌大学,非名牌大学不上,为争这口气,为争这个面子,年复一年的复读。从1999年到2006年,大学毕业生从84万增长到413万,七年间增长了5倍,每年以70%的速度递增,如果这期间你复读一年。到毕业时谋职者就多出70%,复读两年,到毕业时就多出140%的人和你争饭碗。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也从前几年的2000-4000元降到1000-2000元。多复读一年毕业工资少拿一半,何苦?就为争个面子,争来的是一时心理安慰,失掉的除精力、金钱、时间外,更重要的是机会成本,实不可为也!

  (二)盲目攀比。有些人在报志愿时,眼睛盯着那些和自己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他们报什么志愿自己也报什么志愿,或选择口碑好、声望高的专业盲目攀比。不少学习优秀的学生总是处在老师、家长、同学优越的赞誉之中;养成了一切都要和同学一比高低的习惯。否则似乎就证明不了自己是最优秀的。这种虚荣心和自尊心交织起来的心态,很容易忽视自己的真正内在优势和潜能,忽视自己追求的目标和人生的意义。争到的是一时,而失去的可能是一世。所以,有些自恃聪明机灵的人若干年后并没有取得大的成就。而"这山望那山高"没有自己最擅长的专业发展方向,就是其中原因之一。要慎重考虑自己一生的发展方向,切不可把自己的选择当成炫耀的资本。

  低分生的盲目攀比。很多学生考分低距本科线距离很大,不顾自己的学习能力,非要挤"本科"、拉关系、找门路、不惜重金。从某省曝光出"黑大学生"的资料显示,单中介费就花几万--十几万元,结果还是个国家不承认学历的"黑大学生"。有个学生花几万元把户口迁到边疆某省没考上本科,又花数万元进了某省一所大学,每年学费一万多元,先后花了近十万元落了个"黑大学生"。还有的花十几万元、二十万元给学生买个北京户口的,其实花这么多钱非要挤国内的"本科"根本没必要,少花钱走正道成才的路很多。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