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规划几大主流就业观念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16 编辑:1018

  前言:就业观念是指求职个体对就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的基本观点和判断,是求职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

  就业观念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是他们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不相同的,择业标准也是多样化的。有的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有的把地区放在第一位;有的把金钱放在第一位,有的则把出国放在第一位,等等。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识大致分为:

  1、以追求职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主流

  我国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使人们形成了从事一种职业终生不变的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仍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就业态度,大学生也不会例外。例如尽管一些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对自己发展更有利,他们还是宁愿选择一些国营单位。

  2、对知识和技术性强的岗位持有高期望

  他们认为,在这种岗位上就业,能够学有所用,发挥专长;能够从事复杂的劳动,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易受人尊敬,精神上也能获得满足。

  3、攀取高层次的社会地位

  大学生心目中的高社会地位,主要是指有实权、有声望或经济雄厚的单位,这些单位一般在条件舒适的大城市中,也集中在政府及金融机构等高效益行业中。

  4、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得

  因为大学生面临恋爱、结婚、建立家庭这三项需要大量经济开支的人生大事,以及成家后养育子女、赡养父母的较大经济开销。所有这些,都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目前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是工资收入。

  5、就业的依赖性。部分大学生不敢也不愿意放弃传统的就业道路,依赖思想仍很强烈,因此不适应独立地谋取职业和通过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式。

  但就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现状的分析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已经不适应社会新形式的要求: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期望值过高。看不上中小企业,更不愿意到农村或艰苦行业去。多数毕业生缺少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一些热门的就业意向往往是需求量小,风险高的行业,上百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授课名师张强老师建议大学生,要想在毕业的时候找到理想的工作,就要改变这些滞后的就业观念,学会转变角色。所谓转变角色,主要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的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是存在着距离的。几年美好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的阶段,一定要有转换观念,要转变角色,适应这个社会。在毕业之前大学生们都应该提前有这个意识。

  中国当前的大学毕业生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很多人是独生子女。这些人一方面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家庭的溺爱下,使他们更加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追求的更多的是经济收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求职过程中,如果面对期望值过高、收入过低的职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失业也在所难免。此外,优越的家庭生活和强烈的自信心,使得一些人并不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索性甘于一时处于失业状态。

  从市场就业的情况中来看,更需要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转变,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已经出现"三多三少"现象,即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这些都是大学生畸形就业观念的反映。由于就业观念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盲目跟潮,有的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目前,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等,甚至产生了"读大学无用论"等一些反面观点,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调整好观念,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对自己的最终认可。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要积极接受社会的选择,以积极的就业观念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